一、原穴 -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原- 穴,故又名十二原。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 陰經五臟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為原,陽經六腑則- 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源于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五- 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臟- 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 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 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療- 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里經之間的病證,《難經.六十- 六難》說:“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又- 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關節附- 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 “陰經以俞為原”,“陰經之俞并于原”。陽經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 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訣:- 胃原沖陽脾太白,大腸合谷肺太淵;- 小腸腕骨心神門, 膀胱京骨腎太溪;- 三焦陽池包大陵, 膽經丘墟肝太沖。 - 二、絡穴 - 俗話說:“久病入絡”。絡穴是治療慢性病的要穴首選,十二經脈- 的絡穴位于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于鳩尾,督脈絡發于長強- ,脾之大絡出于大包(脾有公孫和大包兩個絡穴),合稱十五絡穴。-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 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 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上腹- 部;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 絡穴的治療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絡穴各主治其絡脈虛實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 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通里穴”治療。- 2、絡穴可溝通表里兩經 。因此,不僅能治本經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經- 脈的病證。如: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 能治相表里的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癥時,刺絡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絡穴在臨床應用時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里經的原穴配合,- 稱為原絡配穴法。- 十五絡脈是從本經(脈)別出之處的穴位,其中十二經脈的絡穴,有溝- 通表里經脈和治療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兩經同病的見證;任脈- 督脈及脾之大絡有通調軀干前、后、側部營衛氣血和治療胸腹、背腰及- 脅肋部病癥的作用。- 絡穴口訣:- 大腸偏歷肺列缺,小腸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關包內關,膀胱飛揚腎大鐘;- 胃經豐隆脾公孫, 膽經光明肝蠡溝;- 任脈鳩尾督長強, 最后再有一大絡;- 脾經大包不可忘。 - 三、原絡配穴:- 在臨床上原穴和絡穴多配合應用,稱為“主客原絡配穴”。它是以- 臟腑經絡先病、后病為依據。運用時一般是先病臟腑為主,取其經之原- 穴;后病臟腑為客,取其經之絡穴。- 原絡配穴口訣: - 太淵配穴于偏歷,合谷配穴點列缺;(肺與大腸相表里) - 沖陽配穴按公孫,太白配穴至豐隆;(脾胃相表里) - 神門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尋通里;(心與小腸相表里) - 京骨配穴行大鐘,太溪配穴定飛揚;(腎與膀胱相表里0 - 大陵配穴是外關,陽池配穴走內關;(心包與三焦相配) - 丘墟配穴到蠡溝,太沖配穴見光明。(肝膽相表里) - 四、郄穴: - 郄穴大多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 - 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咯血時,臨床多選用孔最(肺經郄穴)。 - 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時多選用梁丘(胃經郄穴)。- 臨床應用時,郄穴不僅用于治療而且可以診病。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 按壓郄穴進行檢查,協助診斷。- 郄穴共16個,十二經各有1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也各有1個。 - 1、陰經郄穴口訣: - 太陰肺經找孔最,太陰脾經尋地機; - 少陰心經點陰郄,少陰腎經為水泉; - 厥陰心包是郄門,厥陰肝經按中都; - 陰維之脈揉筑賓,陰蹺之脈在交信。 - 2、陽經郄穴口訣: - 陽明大腸尋溫溜,陽明胃經是梁丘; - 太陽小腸找養老,太陽膀胱得金門; - 少陽三焦點會宗,少陽膽經按外丘; - 陽維之脈在陽交,陽蹺之脈揉附陽。 - (注:1、會宗在支溝穴旁2、陽交、附陽均在小腿膽經上) - 五、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 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 “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 - 募穴口訣: - 肝募期門,心巨厥;- 脾募章門,肺中府;- 腎募京門,胃中脘;- 大腸天樞,膽日月;- 小腸關元,膀中極;- 三焦石門,包膻中。 - 六、俞穴: -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又稱背俞穴。- -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依臟腑位置而上下排- 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經,有的在- 其它經絡,其名稱順序如下: - 肺經的肺俞,心經的心俞,心包的闕陰俞,脾經的脾俞,腎經的腎俞,- 肝經的肝俞,大腸經的大腸俞,小腸經的小腸俞,三焦經的三焦俞,胃- 經的胃俞,膀胱經的膀胱俞,膽經的膽俞。 - 因為比較好記所以就不作口訣了,只對俞穴和募穴的關系作一些介紹: - 俞募穴均為臟腑經脈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皆可治療相應臟腑的疾- 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點。有書云:“陰陽經絡,氣相交貫,- 臟腑腹背,氣相通應”。經氣可以由陽行陰,由陰行陽,陰陽互通,腹- 背前后相應,從而達到陰陽相對平衡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總稱。當機體發生病變,還有“陽- 病治陰,陰病治陽”之說。陰證,含有“臟病、寒證,虛證”之義;陽- 證,則含有“腑證、熱證、實證”之上義。在臨床上,“背俞穴”偏于主治陰性病癥,“腹募穴”偏于主治陽性病- 癥。當臟腑器官發生病變時,相應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現出某些異常的- 變化,如皮膚變色,凹陷,突起,按壓有結節、條索狀,半球狀的異- 物。在治療之上,“俞募穴”不僅對臟腑病癥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 對各臟腑絡屬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肝俞,為肝- 臟之氣直接輸注之處,有疏肝養血之功,主治肝臟病變,因肝“開竅于- 目”,故取肝俞可以養肝明目,又因“肝在體為筋”,還可以治筋脈攣- 急病。 - 1.俞募相配:又稱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與背俞相對,二者一前二- 后,一陰一陽,相互協同,對治療臟腑病癥療效頗著,在臨床中應用得- 十分廣泛,尤其是癥狀比較錯綜復雜的患者用配穴的療效最佳。-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別將本臟腑的募穴與本臟腑合穴相配,本臟- 腑的背俞穴與本臟腑原穴相配,屬于遠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陽- 性病癥(包括腑病、實證、熱證),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陰性病癥 (包括臟- 證,虛證,寒證);合穴主治內腑,偏于通降;原穴主治內臟偏于扶正祛- 邪,故募穴與合穴相配對于治療腑證,實證,熱證效果較好,而俞穴與- 原穴相配則對臟證,虛證,寒證較為適宜。此外,臨床取用俞、募穴- 時,還可視不同病情,根據經絡理論結合各種配穴方法,靈活加以運- 用。 - 七、八脈交會穴: -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8個腧穴。故此八穴既- 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 - 八脈指的是: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任脈、督脈、沖脈、- 帶脈。 - A八脈交會穴分別為: - 1、陰維脈:內關。2、陽維脈:外 關。- 3、陰蹺脈:照海。4、陽蹺脈:申 脈。- 5、任 脈:列缺。6、督 脈:后 溪。 - 7、沖 脈:公孫。8、帶 脈:足臨泣。 - 八脈交會穴在臨床應用上十分廣泛,臨床上應用時常將八穴分為四對,- 上下配穴以治療疾病: 1、內關、公孫(治療胃、心胸病變為主)。- 2、后溪、申脈(治療目內眥、頸項及耳肩等處疾患)。 - 3、外關、足臨泣(治療目外眥、頰、頸、耳后、肩的病變)。-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