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逐鹿中原,荊州這片位于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就成為了各方爭奪的焦點。它北靠漢江、沔水,南臨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誰能占據荊州,誰就能在爭霸之路上搶占了先機。 ![]() 在赤壁之戰前荊州由劉表統治,然而劉表為人生性多疑,又上了年紀,沒有胸懷天下的志向,只想安于現狀,所以未能充分發揮荊州的優勢,久而久之荊州內部矛盾叢生。官渡之戰后曹操基本統一北方,旋即就將目光投向荊州,企圖南下實現統一大業。與此同時東吳的魯肅也向孫權提出奪取荊州、控制長江流域的戰略規劃,孫權同樣在尋覓進軍荊州的時機。而彼時的劉備正處于顛沛流離之中,好在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以《隆中對》為戰略計劃,荊州也成為了劉備實現霸業的關鍵所在。 ![]() 建安十三年(208 年),劉表病逝,其子劉琮繼掌荊州,不久后曹操大舉南下,劉琮不戰而降,曹軍輕易就占據了襄陽。當時劉備正駐守樊城,對劉琮投降之事毫不知情,待得知消息時曹軍已然逼近。劉備被迫率領軍隊撤離樊城,向江陵方向行進。江陵乃荊州戰略要地,儲存著大量糧草和器械裝備,若能占據江陵,那劉備的實力將大幅增強。曹操也深知江陵的重要性,于是親率五千精銳騎兵日夜兼程,猛追劉備,在當陽長坂大敗劉備軍,讓劉備被迫放棄前往江陵的計劃,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往東南方向漢水逃離,同前來接應的關羽、劉琦等合兵一處,向夏口方向退去。 ![]() 此時剛剛經歷大敗的劉備幾近絕境,而曹操則順利占據江陵,士氣大振,一方面準備集結水陸大軍順江東下,一舉消滅劉備;另一方面派人向孫權下戰書,號稱有八十萬大軍,企圖恐嚇孫權,使其不戰而降。 面對曹軍的威脅,東吳內部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派認為曹操勢力強大,東吳難以抗衡,所以主張投降;另一派指出曹操后方不穩,且士兵多為北方人,來到南方勢必水土不服,且正值寒冬,糧草不足,所以主張抵抗。 周瑜和魯肅正是抵抗派代表,他們還敏銳地察覺到,劉備雖在當陽長坂遭受重創,但麾下有關羽、張飛、趙云等猛將,以及諸葛亮這般足智多謀的謀士,其軍隊仍具備一定的戰斗力,且劉備素有仁義之名,在荊州等地擁有一定的民心基礎。若東吳與劉備聯合,雙方可優勢互補。東吳擅長水戰,擁有訓練有素的水師,而劉備軍隊熟悉荊州地形,雙方聯手能夠在長江沿線構建起更為穩固的防線。 ![]() 孫權聽取了周瑜和魯肅的建議,最終下定決心與劉備聯合,共同對抗曹操,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大戰 —— 赤壁之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此戰中孫劉聯軍充分利用曹軍不熟悉水戰、戰船相連的弱點,采用火攻戰術一舉擊敗曹操。這場戰役不僅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也讓荊州局勢發生巨大變化。 戰后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雖然戰敗,但仍保有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得到了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收獲頗豐,得到了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和武陵郡。 ![]() 然而劉備志向高遠,并不滿足于現狀,為了實現《隆中對》的第一步規劃,他以土地稀少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此議一出,在東吳內部引發軒然大波,大多數人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劉備野心勃勃,一旦借給他荊州,無異于養虎為患。唯有魯肅極力主張借地,理由有三,其一,曹操雖遭赤壁之敗,但實力依舊強勁,東吳難以獨自抗衡;其二,東吳新得荊州,人心未附,在當地的人望和號召力不及劉備;其三,借助劉備在荊州的聲望,借地給他有利于多樹曹操之敵,減輕東吳抗曹壓力。孫權權衡利弊后最終聽取了魯肅的建議,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從此劉備有了完整的南郡,實行“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為日后進取益州、建立蜀漢基業奠定基礎。但也正是這一借為后來孫劉兩家的矛盾埋下伏筆,一場圍繞荊州歸屬的紛爭即將拉開帷幕。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劉備奪取西川,東吳即派諸葛瑾入蜀,要求劉備按約歸還荊州土地。劉備自是不想還地,便以“取涼還荊”為借口推脫。孫權聽后大怒,認為劉備故意拖延推諉,毫無歸還誠意,于是派呂蒙率軍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則親率五萬大軍趕赴公安,并派關羽前往益陽與魯肅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此時曹操攻取漢中的消息傳來,劉備擔心蜀地有失,為避免兩線作戰,只得妥協,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孫權,雙方達成湘水和議,暫時罷兵 。 ![]() 實際上劉備拒絕歸還荊州并非簡單的背信棄義,而是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和現實需求。荊州對于劉備集團而言,是一塊不可或缺的基石,是興復漢室、北伐中原的關鍵前沿陣地。從荊州出發,軍隊可沿漢水北上,直逼曹魏核心區域宛城和洛陽。此地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大規模軍隊調動和行軍,能迅速對曹魏政權構成威脅。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就能看出荊州在北伐戰略中的重要性。 若失去荊州,劉備集團就只能偏居益州一隅。益州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四周多山,交通極為不便。從益州北伐不僅路途遙遠,山路還崎嶇難行,糧草運輸困難,難以持續對曹魏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諸葛亮后來多次北伐中原,都因糧草不濟功虧一簣,這便是失去荊州后蜀漢面臨的困境。所以說荊州是劉備實現興復漢室夢想的重要依托,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這是劉備拒絕歸還荊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 而且荊州地域廣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擁有荊州,劉備就可以更好地發展經濟,積累財富。荊州農業發達,糧食產量高,能滿足軍隊和百姓生活需求。同時,荊州商業繁榮,通過與周邊地區貿易往來,劉備集團可獲取各種戰略物資和財富,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此外荊州人才輩出,劉備在此招攬了眾多文臣武將,如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等,這些人才為劉備事業出謀劃策,沖鋒陷陣,成為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失去荊州,劉備集團將失去重要資源和人才來源,實力必將受到極大削弱,這對一心成就霸業的劉備來說,絕對無法接受。 ![]() 在三國鼎立局勢中,孫劉聯盟是劉備對抗曹操的重要保障。荊州在聯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制衡作用。荊州與東吳接壤,劉備占據荊州,可對東吳形成一定威懾,使其不敢輕易對劉備采取行動。同時荊州也是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的前沿陣地,劉備在荊州的軍事力量可與東吳相互呼應,共同抵御曹操進攻。 一旦劉備歸還荊州,東吳勢力將極大擴張,孫劉聯盟力量對比將失衡。東吳可能憑借在荊州的優勢地位,對劉備集團構成更大威脅。劉備集團將面臨腹背受敵困境,既要面對曹操強大壓力,又要防備東吳偷襲。這種情況下,劉備集團的生存和發展將異常艱難。因此,為維持孫劉聯盟平衡,保障自身安全,劉備也不能輕易歸還荊州。 當然,孫權討要荊州也是出于對東吳的利益考慮。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是東吳長江防線關鍵節點,對東吳戰略安全至關重要。荊州就猶如高懸在東吳頭頂的利劍,一旦曹操或劉備從荊州順江而下,東吳將面臨巨大軍事壓力,長江防線可能瞬間崩潰。 ![]() 對孫權而言,控制荊州意味著掌握長江防線主動權,能有效抵御北方威脅。只有將荊州納入勢力范圍,東吳才能構建完整的長江防御體系,確保江東地區安全穩定。在魯肅為孫權制定的戰略規劃中,就明確提出“據有荊州,全據長江,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目標。可見荊州在東吳戰略布局中占據核心地位,這是孫權堅決索要荊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戰略安全考慮,孫權索要荊州還受東吳內部壓力推動。在東吳內部,許多將領和謀士認為荊州是東吳固有領土,劉備占據荊州是對東吳的侵犯。他們強烈要求孫權收回荊州,維護東吳主權和尊嚴。這些將領和謀士在東吳政權中影響力較大,他們的意見和態度對孫權決策產生重要影響。 ![]() 此外孫權作為東吳統治者,需考慮內部各方勢力利益和訴求。若不采取行動收回荊州,可能引發內部不滿和動蕩,影響自己統治地位。為維護內部團結和穩定,滿足內部收回荊州的期望,孫權不得不向劉備索要荊州。這種內部壓力的存在,使孫權在荊州問題上態度更加堅決和強硬。 湘水劃界后荊州問題依舊存在,而且也讓孫劉兩家矛盾徹底公開化,聯盟關系岌岌可危。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關羽為了牽制曹魏而達到緩解漢中之戰中劉備的壓力,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權見關羽主力北上,荊州空虛,認為是奪回荊州的絕佳機會。于是他背棄與劉備的聯盟,與曹操勾結,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最終敗走麥城,被東吳擒殺,荊州也被孫權成功奪取。 ![]() 荊州丟失和關羽被殺,使劉備與孫權之間仇恨達到頂點。劉備不顧群臣反對,于章武元年(221 年)親率大軍進攻東吳,結果在夷陵遭遇慘敗,退回白帝城,不久后病重。這場戰役讓蜀漢實力銳減,不僅喪失大量兵力與物資,還徹底失去了對荊州的控制權,蜀漢政權陷入危機。而東吳雖取得勝利,卻也意識到自身實力難以單獨抗衡曹魏,且長期與蜀漢為敵將面臨兩線作戰風險。加之孫吳內部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江東大族與孫氏政權的矛盾,以及安撫新占荊州地區民心的難題。所以兩家還有和好的可能。 此時孫權率先采取行動,于劉備敗退白帝城后,主動派遣使者前往求和,試圖緩和與蜀漢的關系。劉備雖心有不甘,但鑒于蜀漢現狀,也有修復聯盟之意,無奈病重無法全力推動。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于白帝城,臨終托孤諸葛亮。諸葛亮深知蜀漢若想生存發展,必須恢復與東吳聯盟,于是派鄧芝出使東吳談判。最終孫劉兩家重歸于好,恢復了聯盟關系。 ![]() 但荊州問題已然成為孫劉兩家不愿回顧的過去,三國局勢也因荊州的歸屬而發生重大變化,曹魏勢力進一步鞏固,使得三國時期蜀漢與東吳都只能勉強維持與曹魏的對峙局面,哪怕強如諸葛亮,也無法逆天改命,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