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斯的《嶧山碑》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被譽為“千古帝王的豐碑”。以下是對《嶧山碑》及其趙之謙臨本的介紹: 《嶧山碑》 背景:《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歌頌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 ![]() ![]() ![]() ![]() 書法風格: 筆畫與結構:字跡橫平豎直,布白整齊,筆畫挺勻剛健,風格端莊嚴謹。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 章法布局:行列整齊,規矩和諧,整齊化一、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范與秦王朝的時代精神相統一。 ![]() ![]() ![]() 藝術特點:線條圓潤流暢,結構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致典雅,具有貴族風范。 影響:《嶧山碑》對后世碑刻銘文書法有深遠影響,其筆法嚴謹、端莊工穩,臨寫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是學書入門的優秀范本。 ![]() ![]() ![]() ![]() ![]() ![]() 趙之謙臨本 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人,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和畫家。他的《嶧山刻石》臨本不僅再現了《嶧山碑》的風神,還寫出了自己的特色,是后代初學者學習篆書的優秀范本。 ![]() ![]() ![]() ![]() ![]() ![]() 1. 精準再現原碑風神· 筆法:趙之謙在臨摹時,精準地還原了《嶧山碑》的筆法特點。原碑的筆畫圓潤、流暢且富有彈性,趙之謙在臨本中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他用筆穩健,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都十分講究,筆鋒的運用恰到好處,使每個字都顯得圓潤而富有立體感。結構:《嶧山碑》的字形結構嚴謹、對稱,趙之謙在臨本中也嚴格遵循了這一特點。他注重字的平衡與對稱,使每個字都顯得端莊而穩重。 ![]() ![]() ![]() ![]() ![]() ![]() ![]() ![]() ![]() ![]() 2. 融入個人藝術風格· 筆畫變化:趙之謙在臨摹時,并非完全照搬原碑,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筆意。他的筆畫更加靈動,有時會稍作夸張,使字形更具動感。章法布局:在章法上,趙之謙也有所創新。他根據自己的審美和書寫習慣,對字的排列和行距進行了一些調整,使整個作品看起來更加和諧自然。 ![]() ![]() ![]() ![]() ![]() ![]() ![]() ![]() ![]() ![]() ![]() ![]() |
|
來自: 老友mk09qda3vs > 《藝術書法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