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歡 喜 之 心 慢 度 日 常 Embrace the glorious mess that You are ![]() 2025年03月27日 天氣晴 | 故人阿酒第726杯 昨晚刷朋友圈,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 很多熟悉的朋友,好像很久都沒有發動態了。 點進他們的主頁,最新的一條朋友圈,停留在幾年前。再往下翻,不是“僅自己可見”,就是“三天可見”。 可是,他們還活躍在社交平臺上,點贊、評論、轉發,唯獨不發自己的動態了。 我突然想起一句話:“長大后,朋友圈是越來越安靜了。” 但為什么呢? 我們真的變得無話可說了嗎?還是,選擇了沉默? 朋友小然曾經是朋友圈的“活躍用戶”。 以前,她總是分享生活里的點滴:新買的口紅、周末去過的書店、和男朋友的約會日常…… 可后來,她的朋友圈漸漸安靜了。 有一次,我問她:“你是不是很久不發朋友圈了?” 她愣了一下,說:“是啊,好像沒有什么想分享的。” 但我知道,真正的原因不是“沒什么好發的”,而是她不想發了。 “之前我發個自拍,還會有人夸好看,現在一發,就有人問'怎么了?’” “發得開心一點吧,就有人說'別太炫耀’。” “發得喪一點吧,又有人說'別整天負能量’。” 她嘆了口氣:“好像不管發什么,都會被解讀。” 所以,還不如不發。 成年人的朋友圈,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害怕被誤解。 其實,小然的故事不是個例。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調查:超過80%的人,在過去一年減少了朋友圈的更新頻率。 其中,最常見的理由是: 1. “不知道發什么。” “有時候,發朋友圈更像是一場社交表演。” 以前,我們只是單純地分享生活。 后來,發朋友圈變成了一種需要精心策劃的行為:文案要斟酌,照片要精修,發布時間要卡點。 甚至,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太開心的不能發,太喪的也不能發。 因為—— “發得多了,怕別人覺得我炫耀。” 于是,我們慢慢學會了“隱身”。 我們從“想讓別人知道自己過得怎么樣”,變成了“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過得怎么樣”。 ![]() 朋友小李在公司是個“社交達人”,但他的朋友圈,已經空無一物了。 “不是不想發,而是覺得沒必要。” 他說,曾經有一次,他發了一條加班到深夜的朋友圈,原本只是隨手感慨一句“累到頭禿”。 結果,第二天就有同事開玩笑說:“哎呦,別裝可憐了,加班誰不加啊?” 還有領導故意在會議上說:“聽說有人昨天加班到凌晨?要不今天再加一晚?” 他意識到,朋友圈不再是朋友圈,而是一個公開的展覽。 有人認真看,有人隨意瞟,有人揣測,有人嘲諷。 于是,他干脆刪光了所有動態。 “反正真正關心我的人,不需要靠朋友圈了解我。” 成年人的社交法則里,“沉默”才是最安全的狀態。 當然,也有人是被朋友圈的“社交規則”逼得沉默的。 我們都知道,朋友圈是個微妙的社交場。 你給誰點贊,誰會看到;你評論了什么,誰能看到;你發的東西,會被誰解讀成什么,沒人知道。 于是,點贊要謹慎,評論要小心,屏蔽名單越來越長,社交壓力越來越重。 最后,朋友圈變成了一個裝飾品,我們變成了“隱身人”。 我們以為自己掌控了朋友圈的邊界,實際上,是被朋友圈改變了表達的方式。 ![]() 那么,我們真的需要朋友圈嗎? 答案或許因人而異。 有人說:“社交媒體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發朋友圈,好像真的就消失了。” 也有人說:“不發朋友圈,也沒什么不好,至少不用被人窺探和評價。”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因為害怕別人的看法,而失去表達自己的自由。 朋友圈本該是自己的空間,怎么變成了取悅別人的地方?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想發朋友圈,就發吧。 不要因為害怕被誤解,而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 如果世界已經夠嘈雜了,至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可以不用那么小心翼翼。 朋友圈里的“隱身人”越來越多。 但希望你能記住,
別讓社交壓力,剝奪你分享生活的快樂。 —End— 唯愿你 不為往事擾 余生只愿笑 bless you 你的每一次點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點亮在看,愿更多的人被世界溫柔以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