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是一場教與學的雙向奔赴,教學中這種既有個人成長,又有教學相長的“學”與“教”關系,用學會、會學,教會、會教這四個詞來闡釋比較恰當。 一、從“學”的角度說,要從“學會”到“會學”? (一)學會 1.??定義?。學會是指學習到能夠熟練掌握的程度,是對對?顯性知識?的接收與存儲,表現為對具體知識、技能的記憶與復現能力。 2.?認知特點?。?學會主要依賴?陳述性記憶系統,通過重復強化形成“知識塊”,如背誦歷史事件的時間線。其特點是學習的被動性?,依賴外部輸入(如教師講授、教材內容),知識邊界由他人劃定;?表層化?,關注“是什么”和“怎么做”,例如背誦公式、模仿解題步驟;?結果導向?,以標準化測試(如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指標。 3.?局限。?知識孤立存儲,缺乏神經元網絡的深度連接,易出現“學而無用”現象;短期有效,易遺忘或無法遷移;高效處理熟悉問題,但面對新挑戰易失效。 語言學習?,能記住單詞含義和語法規則,但無法靈活運用于真實對話;?數學解題?,能套用教師示范的例題解法,但遇到變形題目時無從下手。 ![]() ? (二)會學? 1.?定義?。會學是指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能夠主動探求知識,具備創新性和適應性的學習能力?。 2.?認知特點?。?掌握學習方法,懂得自學意義,具備創新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學習具有主動性?,自主設定學習目標,通過提問、反思、實踐探索知識本質;?深層化?,關注“為什么”和“如何創造”,例如推導公式原理、設計實驗驗證假設;?過程導向?,以思維過程、問題解決能力為評價核心。 ? 3.優勢。?會學?能夠通過反思、類比遷移構建知識網絡,促進跨領域聯結?;?能夠靈活拆解復雜問題,創造新策略?;能夠應對不確定性高的挑戰;能夠終身學習與自我迭代。 語言學習?,能通過語境推測詞義,總結語言規律,自主擴展表達方式;?數學解題?,能分析題目結構,拆解未知條件,結合已知原理構建新解法。 (三)學會與會學 1.區別。(1)認知目標不同?。學會是解決“是什么”與“怎么做”?;會學是探索“為什么”與“如何創造”?。 (2)學習方式不同。學會?強調對現有知識的被動接受與結果掌握,表現為通過記憶、模仿等方式完成知識積累,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側重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論,強調理解、遷移與創新能力,如通過反思、實踐實現舉一反三?,是一種創新性學習。 語言學習?,?學會的表現是記住單詞含義,但無法靈活對話?;?會學的表現是通過語境推測詞義,自主總結語法規律?;數學學習,?學會的表現是套用公式解題,遇變形題目時束手無策;?會學的表現是分析題目結構,結合原理推導新解法?;技術適應?,學會的表現是需反復培訓才能操作新設備?;?會學的表現是通過底層邏輯快速掌握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 (3)境界不同。學會是結果狀態,會學是學習境界。學會只表現通過各種學習途徑而獲得知識的結果狀態,會學則是一種能力,是學習水平和能力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 ![]() ? (4)?時效性不同?。學會是暫時的,會學了是永恒的。?學會?具有短期性,可能因缺乏深度理解導致知識遺忘或無法遷移?;?會學?具有長期性,通過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可持續的自主學習能力?。 ? (5)知識邊界不同。?學會是由教師、教材劃定,局限于既定內容?;會學是自主拓展,通過聯想、質疑,突破既有框架?。 (6)學會的人和會學的人的表現不同。學會者被動,會學者主動;學會者狹隘,會學者廣闊;學會者懦弱,會學者無畏;學會者慵懶,會學者勤奮。 2.聯系。(1)遞進。?“學會”是“會學”的基礎?,知識積累為方法探索提供素材?。“會學”是“學會”的升華和目標?,通過方法論的掌握,提升學習效率與深度?;學習方法的最終指向是知識的內化,兩者形成“手段—結果”的遞進鏈條?。 (2)循環往復。新知識的輸入不斷激活方法論升級,方法論優化反哺知識吸收效率,進而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良性循環。 (3)量變到質變。學會是知識積累的量變階段?,通過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方法論的形成提供素材?;會學是能力突破的質變階段,當知識積累達到臨界點,會促使學習者形成主動獲取、分析知識的系統性能力?。 (4)能力和結果的互補。學會呈現靜態結果?,表現為特定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狀態?;會學蘊含動態能力?,包含信息篩選、知識遷移、問題解決等可持續學習能力,兩者構成“短期成果”與“長期素養”的互補關系?。 (5)創新和適應的協同。學會側重適應性學習?,解決現存問題的知識應用?;會學強調創新性學習?,通過方法論指導發現新問題、創造新知識,兩者共同構成完整的學習生態系統?。 ![]() 二、從“教”的角度說,要從“教會”到“會教” 教會和會教是與學會和會學相應的概念。教會和學會一樣,充其量是一種技術;會教和會學則是一種藝術。技術容易學,藝術無止境。因為易學,人們常會停滯不前;因為無止境,所以不管作為學生還是老師都要不斷地反思、探索和完善。 從“教會”到“會教”是重要轉型,強調教師角色從知識傳遞者向學習引導者的轉變,其核心在于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教師素質重構 ? 1.理念更新?。要由原來側重于知識點的單向灌輸,追求學生對具體內容掌握的?“教會”?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與思維方法的“會教”轉變;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要契合未來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突破“知識傳遞者”的固化定位,將教學目標從“內容覆蓋”轉向“能力培養”,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與批判性思維的激發。 2.角色變化?。傳統教學中,教師以“教會”為目標,強調知識完整性;而“會教”要求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例如通過合作學習、問題引導等方式,將課堂主導權逐步移交學生?。 ? 3.方法轉型?。情境化與跨學科融合?,拓展課堂邊界,增強學生的多維理解?。通過設計開放式問題與真實情境任務,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遷移能力?。 學法指導的強化?。教師需從“教內容”轉向“教方法”,這一轉型不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本質的回歸——通過“會教”實現“不教”,最終使學生成為自主、終身的學習者。 4.素質提升。要“教會學”,更要“學會教”,這是一項需要終身修煉的功夫。這不僅因為教育伴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更在于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動態的過程”。無論是教育的媒介、教育的對象,還是教師自己,總是在變化之中。 “學會教”,要真正關注學生,要基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要守住教育的初心與情懷。會教需要高超教藝,必須以學定教,會教一定落實教會。 “教會學”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也是終極目標;“學會教”是守住底線、實現目標的“不二法門”,也是作為教師需要一直踐行和努力的方向。(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