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發現過,李東垣最為擅長的都是經絡疾病? 無論是被元好問列入前三名的癰疽和目疾,還是本號多有介紹的消渴、中風、面癱、頭暈痛…等等。這些在后世分類里,劃分得亂七八糟,甚至玄之又玄的,在東垣眼里,其本身都是經絡層面的疾病。 本號前段時間借喻嘉言(《悲欣交集的喻嘉言》),道出了后世搞“虛妄”那套的起因在于:眼里已經看不到人體一身之經絡了,只剩下臟腑,甚至只剩下一個臟。 曾經,不是這樣的。 過去兩周的所有文章,構成一個迷你小單元,也是為了能更進一步接近李東垣的認知世界。更好地更細致地理解他的著作,盡量高度還原他的本意。 在介紹仲景方《無寒象,熱象升逆之象為明顯,為何仍用衛氣線用藥?》篇里,我提到了李東垣的消渴門七方,那些被東垣之后所有人忽略的神跡般的作品。 其實也很難責怪后人,因為就連東垣的關門弟子羅天益,也完全沒能繼承這一部分。最善學東垣的丹溪,癰疽門手法學到了,氣機之郁也繼續發展了...唯獨沒能注意到東垣如同金山銀山般的治消渴法。 到了清初,寫《古今醫案按》的俞震更是表示完全看不懂,東垣治消渴的代表方“生津甘露飲”是在干嘛… 俞震說得沒錯,消渴一證,縱觀千百年來,無非是生津養陰與清熱之間的比例傾斜而已。“古今治消渴諸方,不過以寒折熱,惟苦與甘略不同耳。要皆徑直,無甚深義。獨此方委蛇曲折,耐人尋味。” 本號過去兩周嘗試啟動一個至關重要的思考:即“兩線一點”之間的因果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我有個中學同學,后來在法國讀的醫學博士。有次大家吃飯,聊到“邏輯思維”的重要性,他突然面向我說,“你們中醫可謂是毫無邏輯可言啊”,“而且全都是形而上的與實體無關的東西”… 我立馬回復說,我們自出道起就圍繞著人體的實體,只不過后來中醫自己都漸漸忘記了。至于說邏輯,我們有符合人體運行的醫理邏輯,只是還需要一個徹底的貫通。 最后我還表示我們只是尚未貫通,但他們醫學中矛盾與局限重重,恐怕難以跨越,還舉了個相關的例子把他給問得一下懵住了哈...以后有機會詳說。 話說回來,在“對家”面前,固然是不能輸在氣勢上。但在自己人這里,還是得坦誠地來談談,關于邏輯的問題。 我以前專門寫過中醫里的“第一性原理”,也在某篇文章里提到消渴或津液不足的第一性原理應該為:津液的消耗大于津液的生成。 某個事物減少了,說明其生成的速度小于消耗的速度。如果一方面,并沒有超出正常時期過多的消耗,另一方面,攝入的又遠遠超出正常時期,卻仍不能滿足基本所需的津液,那只能說明其生成機制出了問題。 這應該不是太過復雜的邏輯推理吧… 可在中醫諸多醫論醫案里,你會發現很少有用常識去思考問題的。 既然津液的生成,如《內經》所言,是飲食入胃后,通過經隧,上下布散,同時并入人體各組織器官以成為氣血津液等人體所需的物質。那么,當人體無法有效生成津液時,理應第一時間想到:人體的這條工作流水線是不是出問題了?才導致飲食入胃后,無法順利有效地通行于各條經隧脈道中。 但很奇怪的是,當我們真的碰到這樣情況時,想到的不是人體運作的真相,而是見熱即用寒,見消渴即用生津… 那咱的“中醫生理學”到底是用來干嘛的呢?! 在《從衛氣稽留角度,解讀李東垣消渴門七方》里,我們以后世的眼光來看,其中的扶正藥如人參黃芪當歸地黃甘草麥門冬等(下圖),應該就足以解決所謂氣陰兩虛型的消渴了。 ![]() 濕溫證具備良好功底的,大概會認為其中大隊的三焦用藥也已足夠(下圖)。從三焦層面辛開苦降,足以解決所謂濕熱阻氣型的消渴了。 ![]() 以上兩型,大多不會兼容對方。若是能兩型用藥合并的,則實屬難得。 但無論是上面哪一型,估計都理解不了李東垣同時使用的經絡用藥(下圖)。 ![]() 在《讀明白“脾胃勝衰論”,才可能讀明白《脾胃論》丨《解構脾胃論》12》里,李東垣說他之所以后來舍棄“老五方”,正是因為“老五方”解決不了經絡層面的問題。 也就是說,你要解決經絡問題,必須使用相應的行經通絡藥。若只是盲目地使用扶正藥,是不可能實現的。 也許有人會說,我只是臟腑層面問題,為什么要用經絡藥? 我們不妨把歸類錯誤的可能性先放一邊,比如你以為是個臟腑層面疾病,實際上是個經絡層面疾病,類似于開頭寫的那些東垣拿手項目。 假設確實是個臟腑層面的疾病,東垣也認為僅用臟腑層面用藥,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因為無論你是偏于臟腑之氣不足(所謂虛證),還是偏于臟腑之氣受阻(所謂實證),都會造成衛氣稽留。而后進入如下圖的惡性循環: ![]() 而且,從東垣摘自《內經》的《五亂》與《奇邪》兩篇來看,衛氣稽留與經絡血脈層面的逆亂(陰火),是同時發生的,只分程度輕重差異而已。我后來單獨整理的《內經》專題解《具備兩線認知,才能讀懂《內經》!》,談的也是這點,即衛氣線問題與陰火線問題必然同時存在。 正因為東垣對于兩線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兩線問題必然同時存在,非常清晰明確,才有了他無法被后人輕易領會到的消渴門七方。 因為我們一般人會自以為:生津清熱斂氣→解決消渴。 但李東垣認為: ★【解決經絡層面的問題(衛氣循行不利&陰火)+解決三焦層面的問題(衛氣循行不利&陰火)→解除衛氣稽留→衛氣線得升→陰火線得降→“陰”不被異常消耗,同時,“陰”的生成恢復正常。】 飲食入胃后能正常地上行陽道,正常地循行于經絡,正常地布散于一身,正常地轉化為津液,還會有什么消渴?! 邏輯非常清晰明確,符合醫理真相。 自東垣以來,有達到他那種程度的邏輯思維的,我還沒有見到過。 那照我這么說,除他以外就沒有人能正確“生”陰了么? 倒也不是。 本號以前曾用兩期文章,分別從外感與內傷的角度,介紹過喻嘉言是怎么來解決陰分大耗的問題的,參《這些陰分大耗的外感,喻嘉言是怎么處理的?》與《這些陰分大耗的內傷,喻嘉言是怎么處理的?》; 另外,還專門出過一期相關主題的孟英類案《愈用陰藥而愈傷陰 | 孟英類案④》; 還有,緊接著孟英類案的幾位前輩的相關治案,《為助孟英類案請來的“教父”們~》。 他們都不是以生津來生津的。或是通過解決具體的陰火問題, 如三焦層面的痰濕郁熱等;或是通過直接助力衛氣線,用行經通絡或補氣通陽藥等。 以正面/直接或反面/間接,來解除衛氣稽留,以達到衛氣線得升,陰火線得降。“陰”不再被異常消耗的同時,“陰”的生成機制也恢復正常。 但是,如李東垣那樣,任何時候都謹守醫理邏輯,任何時候都追溯到第一性原理的,在自古以來的整個中醫世界里,確實是屬于極為罕見的個例。 不過我個人樂觀地以為(否則還努力個毛?!),中醫在將來某天或許會將這般的個例,轉變為行業的最底限標準。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嚴密而貫通的醫理邏輯,并在謹守規則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具體的手法、技術、設備等等… 在“老五方”里東垣有提到四君子,不少人也作過關于“四君子”與“補中益氣湯”的比較,來理解東垣為什么舍棄“老五方”,以及東垣方超越“老五方”的優點。 但絕大多數類似的比對,潑冷水地說,都是毫無益處的。因為沒涉及到東垣方的核心要點,即,東垣學說所基于的來自《內經》的理論依據: 衛氣稽留,以及,陰虛發熱。 通俗地來說就是,當中氣不足時,必然會出現發熱。 這是因為元氣不足,上焦不行,衛氣難以有力上行于陽道。導致營衛不通,散熱不利,從而出現發熱。也就是本號反復重申的:衛氣線不升→陰火線不降。 補中益氣湯里的柴胡升麻,就是為了助力衛氣行經通絡的。 你說我不用升柴只用四君,難道就不能解決問題了么? 不一定,但相比使用了升柴,其恢復陽道通行的幾率,肯定要低一些。 我們從《為什么說許叔微用歸芪建中湯,治尺脈不足的傷寒案,屬于中等水平?》篇,可以比較形象地看到:當衛氣稽留的時間一旦稍長,再想要恢復陽道的通行,就會比較困難了。我以前用過譬喻,說這是因為在此期間,陽道已雜草叢生,外達之路已多有荒廢。 那么,難道就一定要用升柴只能使用升柴么? 并不是,升柴只是東垣給的一個范例而已。其本質是在告訴你,要有恢復陽道(上焦-分肉-經絡百脈-皮毛)的意識,并使用符合具體病證的手段。 所以在經絡層面受瘀滯所阻的消渴一證,東垣可不是僅用升柴,而是用了大隊的行經通絡化瘀散結等藥,確保成功打通經絡。 再來,既然東垣認為“老五方”解決不了經絡層面的問題,那么只加經絡層面用藥就夠了么? 還不夠。 因為衛氣能返回體表,首先要能順利且及時地走出三焦,參《《內經》的“衛氣稽留”理念,是東垣理論與手法的主要依據》。 倘若衛氣受困于三焦層面,就壓根談不上之后的出于上焦、外達于陽道。 所以,東垣還有非常豐富的三焦用藥,來助力解除衛氣稽留,確保衛氣能順利地外達循行于經絡。 只是東垣對于三焦這部分的用藥,是后人往往忽略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方面的忽略,頗為常見,且不分內傷還是外感。 本號之前借《從神曲這味藥,說主入三焦的辛開藥》篇有舉例說,麻黃桂枝雖好卻取代不了半夏,防風葛根雖好也取代不了焦三仙。 意思就是,經絡用藥再好,也取代不了三焦用藥。 后世諸多不善用東垣方的,往往就敗在這里。該用三焦層面的用藥,用的全是經絡層面的用藥。 這個問題在外感治法里也是比較普遍的。比如用諸多解表藥風藥,再加上一些藥性寒涼甚至涼潤的,形成了大開大合的組成。而沒能考慮到在外感中,三焦層面的實邪阻滯,造成衛氣稽留的占比是最大的。 你再回頭看李東垣,僅僅是消渴門的生津甘露飲,除了清熱藥,用了多少三焦層面的用藥? 用本號老版本的語言來說,東垣方比“老五方”多出來的,主要是縱橫兩向的用藥; 用本號新版本的語言來說,東垣方比“老五方”多出來的,是明確解決兩線(衛氣線&陰火線)具體問題的用藥。 這也是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與張元素的生脈散的主要區別。 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清暑益氣湯: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白術、當歸身、炙甘草、蒼術、升麻、葛根、神曲、橘皮、青皮、酒黃柏、澤瀉。 升麻葛根葛根,行經通絡;神曲、橘皮、青皮、黃柏、澤瀉,通利三焦。 我們到了夏天乏倦自汗,總是第一時間想到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剛好對應所謂的氣陰兩虛。 但為什么李東垣治“注夏”,并不沿用他老師的成法,而是另外擬了一個在眾多后人眼里莫名其妙的“清暑益氣湯”呢? 還是因為醫理邏輯。 從“清暑益氣湯”的條文來看,李東垣認為最初是因濕熱太甚,阻滯了衛氣外達。也就是他常說的陰火反過來會阻礙衛氣通行,比如“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發升騰之氣”,參《讀明白“脾胃勝衰論”,才可能讀明白《脾胃論》丨《解構脾胃論》12》。 陰火線不降→衛氣線不升。 衛氣羈留,就又進入了上文出現過的惡性循環: ![]() 倘若,你見汗出氣陰兩傷就徑用滋斂,那么其結果很可能會先行一步困遏衛氣線,從而加重惡性循環。 所以李東垣使用的,還是上文出現過的邏輯思路: ★【解決經絡層面的問題(衛氣循行不利&陰火)+解決三焦層面的問題(衛氣循行不利&陰火)→解除衛氣稽留→衛氣線得升→陰火線得降→“陰”不被異常消耗,同時,“陰”的生成恢復正常。】 與《周光遠》的氣機問題類似的在于,清暑益氣湯證乍看起來象是個陽氣已亢浮于表,需要收納斂降至少清降潤降,實際上卻是陽氣難以外達于陽道,因而陰火內生,無形之熱迫津液出的這么一個氣機問題。 本號之前寫過一篇《通脈四逆湯給予的重大啟示,讓我更理解了李東垣》。仲景與東垣,都有發熱汗出卻仍用衛氣線直接用藥的諸多方子。其醫理就在于本文多次出現的醫理因果邏輯。上周整理的《無寒象,熱象升逆之象為明顯,為何仍用衛氣線用藥?》,也是如此。 本文碼字到這里,主要是想解釋說明,東垣舍棄“老五方”,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于:衛氣稽留之后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之間的因果關聯,以及東垣方所遵行的醫理邏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