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智能數字時代的我們,當我們看到老一輩的書法作品時,總會不自覺的冒出一個詞“老干體”,而面對當下的創新時,又是“丑書”“展覽體”。每個時代的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清早、中、晚期的狀元們的對聯書法,領略下清代不同時期狀元們的楹聯墨跡,體驗下一個時代,不同時期的創新更迭。 01 棟茶為款同心友 拓室因添善本書 ![]() 韓菼,字元少,別號慕廬,長洲人(今蘇州)。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修《孝經衍義》百卷。歷官日講起居注官、右贊善、侍講、侍讀,禮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02 筠墅綠兮孺子榻 藥闌紅點鄴侯書 ![]() 于振(1690-1750)江蘇金壇人。字鶴泉,號秋田、連漪。清代雍正元年(1723)考中癸卯科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后進入南書房侍奉。累官至湖北學政。工書法,亦擅詩文。 03 彝鼎圖書自典重 蘭苕翡翠相鮮新 ![]() 陳德華(1696—1779),字云倬,直隸安州人。清朝大臣,雍正二年狀元。其仕途經歷豐富,先后任廣東肇高、廣韶學政,累遷至侍讀學士。曾充任《一統志》館副總裁,后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其作品既承古法,又顯個人風格。 04 霽月光風入襟抱 珊瑚碧樹交枝柯 ![]() 于敏中,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山西學政于漢翔之孫。宣平知縣于樹范之子。清朝重臣,出身簪纓世家。乾隆二年,于敏中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乾隆朝為漢臣首揆執政最久者。對同在軍機處的和珅極度反感。其書法風格近于董其昌,奉旨敕書《華嚴經》寶塔。 05 清似釣船聞夜雨 皎如明月在秋潭 ![]() 畢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于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今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賞輕車都尉世襲。畢沅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 06 時有山澤之思 維以經史為樂 ![]() 吳廷琛,字震南,號棣華,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嘉慶七年進士第一,狀元。歷官浙江金華知府、道光間云南按察使,權布政使,清厘銅庫,追繳中飽,銅政大起。有《歸田集》。 07 金門待召羊元保 玉詔新除沈侍郎 ![]() 陳冕(1859~1893),字冠生、灌蓀,號夢萊,濟南人,寄籍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大興)。光緒九年(1883)狀元,授修撰。承家訓,有善舉。光緒十五年任湖南鄉試主考。光緒十九年,回原籍查祖塋返京厲卒于寓所。工書法,恪法度而不失姿媚。 08 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宜; 凡事須防忙里錯,且放從容。 ![]() 09 青山有雪諳松性 碧落無云趂鶴心 ![]() 王壽彭(1875-1929),字次篯。山東濰縣(今濰坊市)人。自幼讀書,17歲時即進入縣學,曾在濟南任家庭教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取舉人,次年應會試。光緒二十九年應殿試,中狀元,入翰林院,授修撰。不久入士館,研習法政。后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實業、教育等,著《考察錄》流傳于世。 自科舉以來,狀元代表了文化知識及功成名就,其書法也得到人們的喜歡,今分享的清代早、中、晚的九位狀元的對聯書法,雖不能代表各個時期的書法代表,但也能從中管窺一二。當下的創新也許問題很多,可“筆墨當隨時代”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掃碼加微信,一起賞聯品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