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醫林舊事:那些遠去的中醫大師們》 李二先生者,岳池嘯馬鄉(解放后劃屬合川縣肖家鎮)人也,世居嘯馬寨下干壩子,清末岳池、合川間名醫。因幼時出痘,面部痘瘡搔破而留下疤痕,兄弟三人,先生行二,時人遂呼為“李二麻子”,久之而忘其大名。其治病也,無論外感內傷,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方藥便是古方“五積散”。為簡便書寫,二先生將其方藥刻板印刷,再據來診者病情之寒熱虛實,于方后增書引經草藥數味。病者服后無不效者,因而求治者甚多。 五積散出自《局方》,方中含麻黃湯、平胃散、二陳湯、四物湯諸方主藥,功能表散風寒,內和氣血,故凡外感風寒濕邪之疾,內傷生冷之證,以及婦人經帶,男子寒疝等疾病,用之得當,無不效若桴鼓。無怪乎,李二先生選中此方來醫治百病。(近代名醫蒲輔周亦推崇此方。) 先生為人謙和,素性仁慈,心系病家。凡病家有請,無論貧富、遠近,咸往診之。先生診病不計診金,因而延請者貧病居多。中年后,出診每以驢代步。驢項系一銅鈴,一路叮當作響,沿途群眾聞得鈴聲,便知先生路過。若有病者,路請先生,先生輒駐足診之,診畢,仍出印版處方一張,方后添上幾味藥引,付與病家,又騎驢而去。春夏疾病流行,診務繁忙,當天所請病家,白天未曾走完,夜則繼之。或夜半人乏,或驢困不前,便于路旁樹下,廟門橋腳,栓驢歇息。務將所請病人,盡早診治。其心系病家,蓋如此也。 逢場天,二先生在嘯馬街上某藥店坐堂,藥店內常病人盈門。先生藥方本已印好,只需據病加些藥引,因而診病較快,而藥店常因五積散藥味較多,檢一劑藥需費些時間,因令不少病家等待半天。故爾藥店老板與店中伙計,常于閑天將五積散原方預檢數十包,俟逢場擁擠時,將預包之藥付與病家,只需告知所加引子。即使這樣,逢場天也令伙計們忙到太陽偏西,方能吃上午飯。生意如此興隆,店主自然喜歡,小二未必高興。有一新來學徒,人小力弱,不克耐勞忍饑,背著主人時有怨聲,恰被二先生聞得。先生雖然不悅,卻未言語,遂連續三場不曾上街坐堂,藥店生意頓轉冷清。店主查明原因,立即提上禮品,登門賠禮,懇請先生原宥,先生方允上街坐堂。 松齡何先生與二先生,同住嘯馬寺山丘之下,何先生住山丘之東面,李先生住山丘之西麓。何先生學識淵博,論病析因,頭頭是道,處方用藥,絲絲入扣,大有儒醫風范。因對李先生,持一方治萬病,多有輕慢之意。每以草醫目之。雖“雞犬相聞,老是不相往來”。而二先生自知文墨不如何老精深,理論亦不如其透徹,因而也不與何先生一論高低,但其精于草藥性味、功用,雖持一方通治百病,然據病加減,十分靈活,故爾療效也非一般。 一年秋天,何老夫人患上瘧疾,松齡先生總覺夫人年老體虛,顧忌甚多,方中總不離補,因此連服幾劑,也不見好轉。一日何先生出診未歸,夫人臥病在床,忽聞一陣鈴聲,由遠而近,知是李二先生路過于此,即叫下人路上攔請二先生來診。二先生知是何老夫人所請,自然不敢怠慢,仔細診后,照例摸出一張印版處方,添上幾味草藥,囑咐一番,便就離去。何老夫人叫下人撿回藥,立即煎服,并按李二先生吩咐,臥床溫覆,通身得汗,病竟豁然。晚上松齡先生回家,夫人這才向其告知真情。何先生詳審其方,乃曰:“儒醫草醫俱不可廢。各有所長也。”乃打轎李府,親致謝意。自是,二人遂成摯友。 “文人相輕”,“同行生嫉”,古已有之。有書記載:葉天士,薛生白,二人年齡相仿,比鄰而居,俱為清初江南名醫,但其早年,互相輕慢,互不往來,葉天士將其書房命名曰“踏雪齋”(薛生白名薛雪)。薛生白亦不相讓,也將書齋提為“掃葉山書房”。有一年,葉母患病傷寒,天士連治不愈。一日,下人又去檢藥,途中遇見薛生白,薛問:“汝家何人生病,如何日日撿藥?”下人見是薛先生,連忙回答:“老夫人病已多日,葉先生用藥多劑,總未見好。”薛先生遂細詢葉老夫人病情及治療經過,又要過下人手中處方,一見便說:“唉!葉桂膽小誤母啊,此病非承氣急下,斷難活命。”下人聞言立即返回家中,將路遇薛先生及其話語一一轉告主人。葉桂聽后恍然大悟,連說:“生白說的是,生白說的是,吾不及生白!”即照薛生白之意,另開承氣方藥,果然一服瀉下燥屎,病即轉愈。葉天士遂劈下“踏雪齋”匾額,親自登門道謝。薛生白自然也除去“掃葉山”牌子。二人從此結為密友,傳為佳話。 何、李二人之由相輕而相善,頗類葉薛故事。 五積散真心是個好方子 摘自《來春茂醫話》 五積散首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書云:“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并宜服之”。處方:蒼白術各15g,桔梗18g、麻黃、枳殼、陳皮各15g、厚樸、干姜各12g、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當歸、白芍、川芎、肉桂各9g。(按:配方劑量與原方有所出入,例如原書蒼術為72g,改為蒼白術各15g,系根據我的經驗配制,白術健脾較蒼術強,苦甘性緩;蒼術辛苦性烈,故前者補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補,若脾虛濕困,補運兼施,宜二術同用。) 制用法 (1)上藥共粉碎如黃豆般大粗末,文火炒黃發香即可收貯,勿泄氣。成人每日用30g煎水去渣分2—3次服完。(2)碾細過篩為細末,收貯勿泄氣,成人每次服3—5g,開水送下,或用生姜、紅棗、蔥頭等煎湯為引,依癥情選用。 驗案舉例 1、慢性胃腸炎兼帶下證 1952年土改時,我們配合下鄉防病,在昭通大寨公社,該地是高寒山區,氣候嚴寒,治一李姓婦,年34歲,結婚十年未生育。大便溏泄已有四年,每日3—5次,無膿血,腹部鼓脹疼痛如妊娠狀,按之則覺舒適。并下白帶甚多,似米泔水般清稀。患者消瘦,怯冷,乏力,舌淡白,苔膩,脈沉細而緩。證屬脾腎虛汗作瀉,予五積散細末,每次服一包,日二次,早晚用姜棗湯送服,每包重6克,一周后癥情明顯減輕,腹脹消退,大便白帶均減少,再給藥一月繼續服用。于53年夏季復診時病痊愈,面色紅潤,身體健康。 2、寒熱似瘧 魏××,男,52歲,教師。 于1963年前來我院門診。初診:患者每日下午黃昏時先惡寒、后發熱,體溫測量在38.5℃左右。燒至一小時即出汗退涼,如瘧狀,同時感到兩臂及腰酸痛,并咳嗽、胸悶、痰帶風泡,胃納呆滯,飲食少思,舌苔白厚,脈虛數。如此已一月有余,經注射復方奎寧,中藥服過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未效。證屬寒濕陰邪客于經絡,表里俱寒。予五積散粗末60克,每天煎服30克,蔥姜為引,兩劑服完,病竟豁然。 體會
本方雖為痰、寒、食、氣、血五積而設,但對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治之。日人龍野一雄用治腰部冷痛、心腹痞悶、寒證、腰痛、坐骨神經痛、胃炎、帶下、月經不調(《中醫臨證處方入門》)。 據所見,在農村行醫者大都備有五積散,該方運用范圍廣泛,醫生樂用,群眾歡迎,為常用有效驗方。五積散氣味辛溫,既發汗又溫中,開郁順氣,厥功甚偉,為去寒濕之效方。陳修園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于皮毛,內則垢濁停于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實者宜五積散(《時方妙用》),又云”表里俱寒,外而頭項強痛,內而肚腹亦痛,較桂枝證更甚者服此湯”(《時方歌括》)。 我對五積散的經驗和體會 摘自《葉橘泉方證藥證醫話》 五積散初見于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寒門》。本方主治氣、血、痰、食、飲五種病邪的郁積,醫以五積散命名,為宋元以后歷代醫家常用的名方之一。筆者也喜用此方,薄有體會,通過進一步學習,更覺過去對該方認識的狹隘。本文擬在溫習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筆者臨床實踐的點滴經驗和體會,做一簡單介紹,以就正于同道。 一、局方五積散的處方和主治 1、處方 蒼術(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兩,桔梗(去蘆)十二兩,麻黃(去根節)、枳殼(去瓤炒)、陳皮(去白)各六兩,干姜(爁)、厚樸(去粗皮)各四兩,白芷、川芎、芍藥、當歸(去蘆)、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湯洗七次)各三兩。 以上除肉桂、枳殼、陳皮別為粗末外,一十二味同為粗末,慢火炒令色轉黃,攤冷,次入桂、枳、陳皮,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日二三服。 如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加煨生姜三片,鹽少許同煎;如傷寒時疫,頭疼體痛、惡風發熱、項背強痛,加蔥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覺惡寒、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吳茱萸七粒,鹽少許同煎;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加紅棗煎服,婦人難產,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時候。 [橘泉按]局方五積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稱之為熟料五積散,與生料五積散之不加炒至黃色者,應用上略有區別。以溫散寒邪為主者用熟料五積散,以發散風濕為主者用生料五積散。 本方處方之藥用量,諸書略有不同,但同為十五味,其引藥有姜、棗,或姜、蔥等,依癥情而異。蒼術一藥,《局方》一本作二十兩,一本作二十七兩,顯是傳寫之誤。 《局方》干姜(爁),爁音覽,火焚也,等于“炮”,此《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常用之炮制也。半夏湯洗是古制,現在用姜制。《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先將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殼、肉桂、厚樸三味,同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其余藥量,大同小異。 五積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為每服三錢,加水適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滓溫服,這是一次量。日二三服,總劑量為六至九錢,分次煎服,藥引臨時加入。 2、主治 ①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 二、五積散的應用經驗 1、歷代醫家的經驗和論述 (1)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云:“五積散治太陰傷寒,脾胃不和及有積聚腹痛”者。 (2)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內傷生冷,胸膈脹滿,風寒濕氣客于經絡,腰腳酸痛及婦人難產,血滯不通,月候不調。” (3)明代龔信父子合編《古今醫鑒》云:“五積散治寒邪卒中,直入陰經等癥”,用治傷寒之陰證。本方氣味辛溫,既發表又溫中,開郁順氣,厥功甚偉,為祛寒濕之圣劑也。 龔氏推崇五積散及防風通圣散為一陰一陽、一正一反之要方。謂寒濕陰邪也,用五積散以散其陰;燥熱陽邪也,用防風通圣散以泄其陽。并謂人之有病不外陰陽二者,善用藥者,對陽邪則用防風通圣散以治燥熱,對陰邪則用五積散以散寒濕,故春夏多宜防風通圣散,秋冬多宜五積散云。 (4)清代陳修圓《時方妙用》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于毛皮,內則垢濁停于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實者宜五積散。”又《時方歌括》云:“表里俱寒,外而頭項強痛,內而肚腹亦痛,較桂枝證更甚者,服此湯。”如本方去麻黃,酒煎服,治痢后鶴膝風甚效云。 2、筆者臨床的點滴經驗 中醫運用復方進行整體性的治療,具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特點。本方的應用范圍,根據中醫八綱分析,適用于陰證、寒證、實證、表里證及寒實證,包括痰、飲、濕、食、氣、血等諸邪積。筆者通過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諸家經驗的溫習,結合臨床實踐,認為其適應證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胃內停滯寒飲宿食,胃痛或嘔吐,脘腹脹滿,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攣急痛,疝氣上沖,或冷氣攻沖,嘔吐,飲食不能下,上熱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3)婦人血氣不調,月經不勻,或痛經,白帶下,腰以下冷痛,脈沉遲者。 (4)婦人難產,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惡露不絕,伴有寒證、實證色脈者。 (5)咳嗽氣喘,動悸迫促,胸內苦悶痞塞,喉間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攣急痛,脈沉實有力者。 (6)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跌打損傷,腰膂冷痛,腳氣,腳膝拘攣疼痛,疝氣腹中冷痛,或遇冷則發病,腰腳冷感者。 (7)感冒風寒,惡寒頭痛,不發熱,全身疼痛,胸悶,咳嗽氣逆,或腹痛,脈實無汗者。 現將筆者驗案數則舉例如下: 1、哮喘病 江蘇吳江一農民,男性,三十歲,素來體格強壯。自某年秋在田間遭受暴風雨之淋襲以后,即常發哮喘咳嗽,遇冷即發,時發時愈,已有二三年。因當時正處于抗戰期間,筆者避亂于該鄉,適彼又發病,癥見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間如水雞聲,胸悶不能平臥,頭痛,肩痛,腰背痛,兩目似突,苦悶欲絕,并見頭上有汗,而兩足冰冷,診其脈沉弦而緊,舌苔白膩。發病當日,不食,不解大便,時為發病第二天。以散寒祛濕平喘著手,因予處方五積散,以麻黃、桔梗、陳皮、半夏等為君藥,服藥一劑,喘咳大減,續服二劑。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劑繼續服用,即不聞再發。 2、寒實痹痛 患者男性,四十四歲,泥水工人。左腰股痛,時發時止,已有數年。據稱因跌傷臀部而起,初痛尚輕微,后因修理碼頭,入水受涼,腰痛轉重,曾在某醫院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治以針灸、電療,均能當時見效,但仍有發作。近來腰腹疼痛,臥床不起。診見患者身體壯實,面色蒼白,蜷臥床上,頭痛,胸悶,不思飲食,有輕微咳嗽,肢體疼痛,惡寒怕冷,下肢冷感,腰腹攣痛,喜熱熨,轉側困難。按其腹結實拘攣,大便三日不下。診脈滑實而緊,舌苔白膩且厚。歸納其癥狀,既有表證,又有里證。病情屬于寒證、實證,予五積散加生姜、蔥白為引藥,一劑見效,兩劑大便自下,腰腹痛著減,后略事加減數劑治愈。 3、月經不調 一農村婦女,二十八歲。自訴結婚年余,未曾生育,婚前月經正常,近五個月來,月經期間腰痛,腹痛,月經量少色黑,有瘀塊。診其脈沉遲小滑。舌苔微白,大小便正常,腰以下冷感,即在睡臥中亦兩腳不溫,時發轉筋,每于月經來潮前五六天即開始下腹脹痛,腰痛,下肢痛,甚則上沖嘔吐,頭昏目黑。先予桂枝茯苓丸方加味治之,效果不著,后以五積散加桃仁、紅花,效驗立顯。嗣以原方,囑于每次經期前服數劑(用銼散劑,每劑約一兩,一日二次煎服),歷三月而治愈。 4、白帶下 某婦人,三十九歲,體軀肥胖,訴月經不調,不育,經期后移,量及色無異常,無痛經現象,但常以腰痛為苦,白帶下特多,頗如文獻所稱“白淫”“白沃”,腰及下肢有冷感,脈象遲滑,手足不溫。乃處以五積散方。初服四劑,白帶及腰痛略減,復診時仍予原方,續服十劑,唯腰、腳仍有冷感,因囑堅持原方繼續服用。但患者嫌此藥價廉而非補劑,乃停服,后始終未聞獲得生育。 三、討論 五積散的處方共含有十五味藥,再加藥引,粗看藥味似較龐雜,但是我們觀察中藥復方方劑的療效,不能孤立地從各個藥物個別的藥效去看,而應看反復實踐有效的方劑因其合理配伍而產生的一種綜合作用。 如本方內含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濕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一切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之桂枝湯;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治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去地黃,具行血通經脈之功,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表以疏散表寒;干姜、肉桂、枳殼、厚樸溫里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黃、肉桂、干姜、川芎、當歸、甘草具續命湯之方意。綜觀全方,結構嚴密,實為以上諸方綜合的復方。 依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療效不僅主治氣、血、痰、飲、食五邪之郁積,而對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其治療范圍頗為廣泛。 五積散之藥量,《和劑局方》以蒼術最多為君藥,桔梗為臣,麻黃、枳殼、陳皮等為佐藥,其余為使藥。后人有根據實際需要而變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麻黃春夏二兩,秋冬三兩;干姜春夏一兩半,秋冬二兩;肉桂春夏三兩,秋冬四兩等。筆者用治哮喘,不以蒼術為君,而以麻黃、桔梗、陳皮、半夏等為主藥(見驗案一)。 本方在各地中藥房均有成藥制劑、散劑、丸劑等供應。筆者喜用粗散,按照《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制法,加藥引姜、棗或姜、蔥作煎劑。 筆者認為局方熟料五積散頗有意義。因本方藥味大都為芳香藥銼成粗粒(古稱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則更易發揮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總量四至五錢,一次煎,加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一日兩次。唯此銼散劑最好臨時炒香,或炒香后密閉貯藏,如果香氣散失,療效勢必大為減損。中藥房成藥丸劑吞服,不如煎湯熱服奏效快。個別藥房習慣用蜜丸,用以嚼食之法,不大合理,應予改進。 有人主張本方宜加白術,并減蒼術之量,筆者同意此項意見。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術甘湯、苓姜術甘湯等方均用白術,故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蒼術減半加白術等量為佳。 成人每日量依照《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記載,每服三錢,如日服三次,共為九錢。目前,我們處方都習慣將各個藥物寫在方箋上,一般每味藥用量二至三錢,本方共計十五味藥,則每日總劑量當在三四兩以上。筆者用治哮喘(見驗案一),就是用這樣的劑量,似屬浪費。 另筆者也曾用過散劑或丸劑,每日不足一兩,同樣收到相應的療效,尤其感到遵古(《和劑局方》)配制的銼散劑,一日兩次,每次四五錢煎服,效果最佳。上案月經不調之一例,就是這樣用法。看來中藥的劑量還可以大大節省,希望能通過實踐,共同研究提高。 在我國醫學文獻中蘊藏著許多歷經反復實踐卓有成效的名方,這是先輩醫家辛勤勞動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們今天重點研究的對象之一。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它們的療效,肯定它們的適應范圍,并運用中醫理論加以說明,這不僅可以闡明中醫辨證施治的規律,且為今后應用現代科學方法闡明其療效機制打下良好基礎。 以上是筆者個人的經驗和體會,希同道批評指正。 五積散應用經驗 (董飛俠) 五積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干姜、枳殼、桔梗、白芷等15味藥物組成。再加姜、蔥,似乎較龐雜,但中藥復方方劑的療效,不能孤立地從個別藥物看藥效,而應當看合理配伍后而產生綜合協同的藥理作用。如本方中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為運脾化濕消食積之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主治痰飲之二陳湯;有治太陽表證的桂技湯;又有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有腎著病的苓姜術甘湯;有四物湯去熟地黃,具行血調經之功;有麻黃合桂枝辛溫發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樸溫里以行氣滯;陳皮、半夏合麻黃、桔梗開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歸、甘草具續命湯之方意。綜現全方,結構嚴謹,實為以上諸名方綜合的復方。依諸方之功用,本方不僅主治寒、食、氣、血、痰五邪之郁積,而對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濕陰邪,悉皆能治。 現內外婦兒臨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外感風寒濕,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方。若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瀉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加煨姜三片,鹽少許;傷寒時疫,頭痛體痛,惡寒發熱,項背強痛,加蔥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覺寒熱,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吳茱萸七粒,鹽少許;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加大棗;婦人難產,加醋一合,不拘時服。筆者用于內外婦兒臨床,每收奇效。 一、胃腸型感冒 魏某,男,43歲,工人,1998年7月2日就診。患者3天來畏寒發熱,體溫38.6℃,出汗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頭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飲食不思,脘痛作脹,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象細滑。證屬暑濕內侵,衛表郁遏,腸胃失和,治擬祛暑化濕,調中運脾。處方:五積散加雞蘇散。上藥1帖服后即汗出熱退寒罷,脘腹作脹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雞蘇散,加陳皮6g。再進二劑,諸癥全除,病變向愈。按:胃腸型感冒在夏秋季節較為常見,以衛表失和及中焦脾胃運化失健的癥狀為主,治療重在解表化濕,運脾和胃。五積散能溫散表里,行氣祛濕,用于治療本病多能收效。為加強解表化濕之功,每加用雞蘇散、豆卷之類。 二、急性胃腸炎 劉某,男,5歲,2000年8月3日初診。患兒一天前因飲食不慎出現腹痛腸鳴、惡心嘔吐、便泄如水,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重,舌淡,苔白膩,脈浮。證屬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困遏脾陽。治宜解表化濕,溫中散寒,理氣和胃。方擬五積散加肉桂(后下)2g。水煎服,日一劑。連服二劑而愈,諸癥悉除。按:本例急性胃腸炎乃飲食不慎傷脾,又外感風寒所致。方中寓解表散寒、健脾化濕、行氣和胃、緩急止痛,另加肉桂溫中止痛,則表解、寒祛、濕化、氣暢,故諸癥盡去矣。 三、慢性腎炎 蘭某,女,12歲,學生。患慢性腎小球腎炎二年余,腎穿刺病理類型為輕度系膜增生型腎小球腎炎,曾用中西藥治療未能完全緩解。于1995年3月18日來診:全身輕度浮腫,腰背酸痛,惡風神萎,舌體胖大,苔白而潤,脈沉緩弱。尿RT:PRO(++),RBC(++),24小時尿蛋白定量1.8g/L,血清ALB36g/L。辨證為中陽不足,寒濕內困。給予五積散原方,煉蜜為丸,一日二次,每次10g,連續服用。每月尿檢二次。初水腫、腰痛減輕,一個月后尿蛋白始轉陰,諸證消失。為鞏固療效,續予上方。囑其繼續服用一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按:慢性腎病在整體上表現為肺、脾、腎虛損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現為風邪、水濕、濕熱、瘀血、痰濁與濕濁的一面。慢性腎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臨床表現常常是虛實夾雜,寒熱并存。故選用五積散祛邪扶正,邪去正安,病未復發。 四、類風濕性關節炎 曹某,女,47歲,1996年12月6日就診。周身肢體關節腫痛伴晨僵一月余。陰雨天疼痛加劇,患者雙手、腕、肘、膝、踝、足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腫脹,雙膝關節因疼痛不敢伸直、行走,右腕關節橈骨莖突處可觸到一黃豆大小結節,苔薄膩、脈弦緊。查ESR:80nm/h,RF:(+)。證屬風寒濕痹,治擬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佐以化痰祛瘀。處方:五積散加全蟲5g、海風藤10g、清風藤10g、雞血藤15g,炙甘草10g。上藥進服七帖,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腫脹基本消退,晨僵亦好轉。原方再進月余,關節腫痛全除,晨僵消失,復查血沉15mm/h,類風濕因子陰性。按;本例痹證日久,正虛邪戀,氣血運行不暢,瘀阻于絡,津凝為痰,痰瘀痹阻而發病。因此治療上一方面要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散外來之邪,又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絡祛內在之邪。五積散方溶溫陽散寒祛風、理氣化痰除濕、養血活血通絡于一方,切合病機,故獲良效。 五、痛經 丁某,16歲,未婚。經期腹痛半年余。每于經期前小腹冷痛,甚則不能堅持上學,得熱則舒,經行量少,色紫黯,有血塊,畏寒,納呆便清,舌淡,苔薄白,脈象沉緊。證為寒濕凝滯。擬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方選五積散加小茴香5克,醋元胡15g。于經前一周始服,連服三劑,藥后小腹冷痛大減,經來量中等,色紫紅,無血塊。后每月于經前服原方三劑,連服半年痛經消除,隨訪一年未再復發。按: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六淫為害等不同病因。寒凝胞中,多因經期冒雨、涉水,或經行貪食生冷,內傷于寒,或過于貪涼,或生活于濕地,風冷寒濕客于沖任胞中,以致經血凝滯不暢。本患為寒濕凝滯內阻,客于胞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五積散首治寒積,故用其溫經散寒,健脾利濕,化瘀止痛。 六、產后風(產褥熱) 唐某,女,28歲,農民。患者1998年5月3日來我院婦產科分娩,產后三天,出現發熱、惡寒、頭痛及四肢關節疼痛。血檢:白細胞12x109/L,中性72%,淋巴26%,體溫39.8℃,西醫診斷為“產褥熱”。經用抗菌素治療三天效果不顯。中醫會診:患者神疲嗜睡,面色蒼白,四肢微冷,舌質淡,苔薄白,脈微細。證屬陽衰陰盛,寒邪外襲。治以解表溫里,扶正祛邪。方用五積散(肉桂易桂枝)水煎服二劑。復診,諸證減輕,繼進原方二劑。諸癥悉除,痊愈出院。按:由于產婦多虛多瘀,抗病力弱,因此常見氣血失調,且易受外邪侵襲,而產生各種病證,故治療一般以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為原則,用藥宜溫宜補。剖析“五積散”之藥味,實由“四物”、“麻桂”、“二陳”、“平胃”諸方化裁而成,聚溫補、行散于一方,既能調補氣血,消散瘀滯,又可表里同治,扶正祛邪。故以治療產后諸疾,如產后風、產后惡露不絕、產后腹痛等多獲滿意效果。 七、不孕癥 周某,30歲。結婚后六年未孕,經中西藥治療無效。患者肥胖,平素兩少腹經常隱隱作痛,月經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塊,少腹疼痛拒按,怕冷喜溫,畏寒陣作,帶下量多,色白粘稠,胸悶頭昏,納呆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輸卵管碘油造影示粘連、積水。證屬寒濕痰濁,阻滯胞脈,兩精不能相合,故而不孕。治擬溫經散寒,順氣化痰,活血化瘀通絡。取五積散加香附10g、鹿角膠、龜板膠各6g。經期服藥三劑,經量中等,色轉紅,腹痛大減。后于每月經期服上方三劑,治療一年后,懷孕十月,順產一男。本案肥胖之人,痰濕之體,復因脾虛失運,腎虛失溫,濕聚痰盛,痰濕阻滯沖任、胞宮而不能攝精成孕。用本方溫里祛寒,行氣活血,和氣散結通絡,補腎調沖任,而獲痊愈。 運用五積散貴在辨證,只要證屬表里內外,臟腑經絡之寒溫陰邪,寒、食、氣、血、痰之郁積,均可加減應用,并可獲良效。若患者熱重于濕,壯熱煩渴,舌苔黃膩,則不宜使用本方。 解讀五積散 摘自醫學教育網 時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屬宋太醫局匯編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劑除了補血補氣的四物四君子,就當屬燥濕化痰的二陳湯了。而在二陳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兩個方劑也是同樣出名,直到今天仍然不斷被廣泛應用著,一個是藿香正氣散,一個是五積散。尤其是五積散,時人甚至有“一首五積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說,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醫學 教育網搜集整理 。 汪讱庵在《醫方集解》中將五積散歸入表里之劑,稱其為“解表溫中除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故名五積”,足見應用范圍之廣泛。 下面就從五積散的組成看看它是如何散五積的: 麻黃,白芷:散太陽、陽明之風。 干姜,肉桂:溫太陰、少陰之寒。 蒼術,厚樸:平胃燥濕。(平胃散) 炙甘草,陳皮,半夏,茯苓:化痰理氣。(二陳湯) 當歸,川芎,芍藥:活血化瘀。 桔梗,枳殼:升降開合。 從中可以看出,時方的組成對應的往往是有形的積滯,多從臟腑用藥。與經方通過六經辨證,從六經氣化的規律調節陰陽氣機的升降出入,以及六經的開合樞屬性與四時六氣相應為角度的制方原則大不相同。可以說,經方對應的是證,時方對應的是病。證是病的前提條件,病是證的表現形式。經方通于六經,時方拘于一時。一為本,一為末。可以溯本求源,不可舍本逐末。 時方與經方并稱,由來久矣。經則經久不變,從經典出;時則與時俱進,由時人造。一為常,一為變,知常方可達變;一為本,一為末,得本自不愁末。二者關系,可作如是觀。 內經云:治必用方。方者,據于理而依于法,然后合為藥。可以養生,可以治病,可以為天下式,可以為萬民則。時方比于經方,則易解而難用。易解者,其理淺而近;難用者,其法粗而疏。 以五積散觀之,雖不難取效于一時,而終難呼應于六氣;昧于理而明于法,粗于方而精于藥。此其陋也。而時人頗喜之,此其所以稱為時方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