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448)殘本《魯門續筆》內容,涉及岐黃藝術較多:據《金匱要略》,將《傷寒論》大柴胡湯加入大黃;把白虎湯癥治對象改為里有熱、表無寒,糾正藥、證矛盾,力求統一,有功醫林。還提出溫病有癥狀無治法,贅物入書,置于太陽篇,使人感到多余。更含一則怪論,在小青龍湯后謂喘去麻黃加杏仁、微利加蕘花“熬令赤色,如一雞子”,應當刪去,防止魚目混雜,發生不幸事故。 1992年老朽于山東中醫學院門診部診一急性膽囊炎,患者口苦、低燒,舌胎厚膩,脈象弦數,大便二日一解,上腹部右側脹痛,發病五天,無黃疸證,注射抗生素情況不減,乃轉中醫。當時給予大柴胡湯,有柴胡15克、黃芩15克、枳殼15克、半夏10克、白芍15克、大黃6克、生姜6片、大棗10枚(擘開)。藥后反添嘔惡,亦未入廁;遂將大黃增至15克,很快大便下行。連服四劑,臨床癥狀逐漸消失。大黃一味,關系重大,否則病程延長,難顯功力。利用此案,就可說明方內大黃非一般點綴之品,尊稱君藥,也領受無愧。 小郎中按:本文中張老提到大柴胡湯中要加入大黃,這一論點在現代已經成為共識,不加入大黃就不能體現大柴胡湯是針對少陽陽明合病的重要方劑,也能體現出大柴胡湯和解少陽通利陽明的治法。關于《傷寒論》中的一些文字錯訛,后世有很多醫家提出,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過闡述,臨床醫生一定要抓住臨床本質,不要過多的糾纏在這個文字考證上,只要符合臨床實際的,對臨床治療疾病有幫助的我們都兼收并蓄。 學古重在應用——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443) 雖然小郎中認為大柴胡湯這個方一定是包含大黃的,但是臨床中是否要用大黃,用多少克大黃則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有時候患者表現出大便干結燥硬時,我們使用大黃劑量可大(10克及以上煎煮時后下),患者陽明腑實較重時有時還會加入芒硝,例如針對一些重癥胰腺炎大便干結不通需要通腑時,一定要在大柴胡湯的基礎上加芒硝。有時患者大便基本正常甚至是略微稀溏時,可以少用大黃,張老有時就選擇使用1克大黃,如果患者脾虛比較明顯者,甚至可以不用大黃,這就需要臨證中靈活處理應對。 文中張老的一則醫案把大柴胡湯方證要點都列出了,在前面的文章中張老曾專門闡述過大柴胡湯,諸位可參考學習。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