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的廣袤天地里,爭議話題層出不窮,其中,關于某些疾病是否需要積極治療的探討,熱度始終居高不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令人深思的話:“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乍一聽,這話著實讓人心里 “咯噔” 一下,它似乎在暗示,有些疾病要是不接受常規醫療手段的干預,患者反倒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遠。這話并非毫無根據,可也不能一概而論。今天,咱們就深入剖析六種特定疾病的治療現狀,撥開重重迷霧,探尋背后的真相。 ![]() 過度醫療:醫療天平的失衡 前幾天,我在門診坐診,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神色焦急地走進來,緊緊拉住我的手,眼里滿是困惑與擔憂,說道:“大夫啊,我那鄰居剛查出早期前列腺癌,醫院那邊建議做手術,可他侄子恰好也是醫生,卻勸他別輕易動刀,說這病一般不會致命,治療反倒可能引發一堆并發癥。您給評評理,這到底咋回事啊?” 老人的這番話,像一記重錘,狠狠砸在了現代醫學面臨的困境之上。醫學,本應是高懸在黑暗中的明燈,為患者驅散病痛的陰霾,救死扶傷是它神圣的使命。然而,在現實中,經濟利益的誘惑、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部分醫療機構偏離了正軌,過度治療現象時有發生。國內有研究數據顯示,超過 30% 的醫療行為可能都陷入了過度醫療的泥沼。這不僅讓患者的錢包不堪重負,更糟糕的是,他們還不得不承受那些本不該承受的治療風險,身心備受折磨。 前列腺癌:老年人體內的 “溫和對手” 前列腺癌,堪稱疾病界的一個特殊存在,它就像是一位 “溫和的對手”,很多時候可以與患者 “和平共處”。臨床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超過 70% 的 80 歲以上男性,在進行尸檢時會發現前列腺癌的蹤跡,可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生前并未被這一疾病折磨,生活一切照舊。早期、低危的前列腺癌患者,10 年生存率高得驚人,能達到 98%,相比許多其他惡性腫瘤,這個數據簡直令人眼前一亮。 ![]()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發布的研究報告明確指出,對于 75 歲以上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如果格里森評分≤6 分,采用積極監測策略,要比立馬進行手術或者放療更為合適。一旦選擇過度治療,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等生活質量問題便可能接踵而至。想象一下,對于一位步入暮年的老人來說,原本平靜的生活被這些并發癥打破,生活質量直線下降,這種打擊或許比疾病本身更讓人難以承受。一般而言,低危前列腺癌(PSA<10ng/ml,格里森評分≤6 分)、高齡(預期壽命 < 10 年)患者以及有嚴重合并癥的患者,更適合采用監測策略,而非急著進行治療。 甲狀腺微小癌:小病灶下的 “慢行者” 甲狀腺微小癌,指的是直徑≤1cm 的甲狀腺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其 10 年生存率高達 98% 以上。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大規模的篩查發現,當地大量居民體內都存在甲狀腺微小癌。但后續的追蹤研究卻帶來了令人意外的結果,大多數病灶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都沒有明顯變化,就像被按下了 “暫停鍵”。 ![]() 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的張醫生曾感慨地跟我講:“過去,我們一發現甲狀腺微小癌,就習慣性地選擇手術切除,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其實是過度治療。手術之后,患者往往需要終身服藥,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聲音嘶啞、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并發癥,生活受到極大影響。”2023 年更新的《中國甲狀腺癌診療指南》明確指出,對于低危甲狀腺微小癌,尤其是單發病灶,直徑 < 5mm=''> 60 歲的人群,可以考慮積極監測策略,不必急著手術。 早期慢阻肺:藥物依賴的 “溫柔陷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 COPD,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 “常客”。但在早期階段,過度依賴藥物治療,很可能會掉進一個 “溫柔陷阱”,帶來的弊端遠超益處。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的研究表明,輕度 COPD 患者過早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肺炎風險會增加 34%。我在呼吸科工作時,就遇到過這樣一位患者,他是一位教師,僅僅因為偶爾的輕微咳嗽,就被診斷為 COPD,隨后便開始大量用藥。 ![]() 后來經過詳細檢查才發現,他只是輕度氣道高反應性,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的藥物治療。停藥之后,他聽從醫生建議,配合呼吸訓練,每天堅持適度運動,一段時間后,咳嗽癥狀不僅沒有加重,反而明顯好轉。對于早期慢阻肺患者來說,最重要的并非立馬服藥,而是戒煙和進行肺康復訓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科的研究顯示,對于輕度 COPD (FEV1>80% 預計值) 患者,肺康復訓練能讓 6 分鐘步行距離平均增加 45 米,效果遠遠好于單純依靠藥物治療。 輕中度高血壓:生活方式的 “逆襲” 高血壓,是慢性病隊伍中的 “主力軍”。中國高血壓聯盟的數據顯示,約 25% 的輕中度高血壓患者,過于依賴藥物,卻忽視了生活方式干預的強大力量。上海瑞金醫院心內科的王教授曾分享過一個典型案例:一位 55 歲的男性患者,血壓處于 145/90mmHg,醫生直接給他開了降壓藥。然而,半年后,患者卻出現了乏力、頭暈等不適癥狀。經過仔細調查才發現,這些癥狀竟是藥物副作用導致的。 ![]() 后來,患者調整了生活方式,改為每天堅持步行 40 分鐘,成功減重 5kg,并且嚴格控制鹽的攝入。一段時間后,令人驚喜的是,他的血壓穩定在了 135/85mmHg,不再需要藥物維持。對于收縮壓 < 160mmHg 且舒張壓 < 100mmHg 的無并發癥高血壓患者,非藥物治療完全可以作為首選方案。具體來說,減重(每減重 1kg,血壓平均下降 1-2mmHg)、限鹽(每天 < 5g)、規律運動(每周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戒煙限酒以及飲食調整(采用 DASH 飲食方案),都能有效幫助控制血壓。 輕度脂肪肝:生活干預的 “主場”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現代生活方式催生的一種疾病。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的數據表明,單純性脂肪肝進展為肝硬化的比例不足 5%。可現實中,許多患者一查出脂肪肝,就慌了神,趕忙服用保肝藥。但實際上,這不僅是一種經濟上的浪費,長期服藥還會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負擔。我的一位同事,在體檢中發現自己患有輕度脂肪肝后,并沒有盲目服藥。他選擇從生活方式入手,嚴格控制飲食熱量,減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每周堅持進行 3-4 次中等強度運動。僅僅半年時間,他的肝功能指標就恢復了正常,B 超檢查顯示脂肪肝也明顯改善。對于輕度脂肪肝患者而言,更有效的干預措施包括減重(5-10% 體重減輕可顯著改善肝臟脂肪浸潤)、運動(即便沒有明顯減重,運動本身也能減少肝內脂肪)、避免高糖高脂飲食、限制飲酒以及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 ![]() 輕度認知障礙:生活處方的力量 輕度認知障礙,簡稱 MCI,它是癡呆的前驅狀態。不過,并非所有 MCI 患者都會朝著癡呆的方向發展,約 30 - 40% 的患者病情可能多年保持穩定,甚至還有改善的可能。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科的研究表明,目前市面上那些號稱 “健腦補腦” 的藥物,對于 MCI 的療效缺乏確鑿證據,過度使用反而可能增加肝腎負擔。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認知障礙專業委員會推薦,MCI 患者應優先考慮非藥物干預手段。比如進行認知訓練,像玩拼圖、下棋、閱讀等;積極參與社交活動,避免陷入社交孤立;堅持體育鍛煉,特別是太極、廣場舞等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遵循地中海飲食,多攝入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和蔬果。 ![]() 在面對疾病時,作為患者,我們要充分了解疾病的自然發展歷程,清楚疾病的進展速度和潛在風險,避免對低風險疾病過度恐慌。對于重大治療決策,多咨詢不同醫生的意見,尤其是三甲醫院的專科專家,他們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為我們提供更全面的視角。同時,在決定接受治療前,一定要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每項治療的獲益與風險。有時候,對于那些進展緩慢的疾病,適當采取 “觀察等待” 的策略,或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 ![]()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