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個'光環效應',意思是,人們往往會根據一個人的突出的、具有吸引力的特征而直接做出評價。 當一個人自信時,展現強者氣息,哪怕貢獻比較少,也會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認可。 當一個人唯唯諾諾、自卑膽怯時,就算付出了再多,都極容易被忽視和否定。 所以無論何種關系,一定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現。 人和人相處,說到底都是看碟下菜。 你擺出一副做小伏低的姿態,別人只會覺得你沒本事、好拿捏,把你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 懂得給自己抬身份,立下強大的人設,別人才會把你當回事。 與人相處,一定要避免以下4種心態:缺乏界限,不敢維護原則,缺少配得感,習慣性抱怨。 ![]() 不敢建立界限:活得累 有這么一類人,他們總是無底線地接受同事、朋友的請求; 同事遲到了幫忙打卡,朋友搬家喊你,你也去幫忙。 根本不考慮自己的自己手頭的工作已經堆積如山了,只好晚上加班加點完成自己的事情。 原本屬于自己的時間,也常常被他人的各種需求切割得七零八碎。 而且,過度順從的人還常常會被貼上 “無原則” 的標簽。 在領導和同事眼中,他們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底線,這樣一來,那些重要的項目自然永遠都輪不到他們來主導。 誰都希望把關鍵任務交給有原則、有擔當的人。 總是替他人做 100 件小事,看似忙碌,實則對自己的成長毫無幫助。 與其這樣,不如專注做好 1 件關鍵任務,這才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認可。 如何快速學會拒絕他人,建立界限呢? “三明治拒絕法” 很管用。 具體來說,就是先肯定對方的需求,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理解他的;接著明確地說出自己的底線,讓對方知道你的原則所在;最后再提供一個替代方案,給對方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比如說,“這個需求很有價值,但我本周需專注項目交付,建議找擅長此事的張同事合作”。
一個人有原則,而且能夠守好這條原則,就沒有人敢欺負你。 很多人是看菜下碟的,一個人剛開始認識你,如果先對你畢恭畢敬,然后試探你的情況 詢問你的家庭背景,了解你的身家,分析你的關系網,用盡一切話術了解你對Ta的用處。 一旦突然變得冷淡,說明你對你已經摸透了,對他而言,已經無足輕重了。 有些人甚至連表面功夫都不會做,直接把不滿和嫌棄表現在臉上。 對待這種人,最好的辦法是直接遠離,不必理會。 其實也能理解,畢竟人性是私利的,內心有衡量,他覺得你對他毫無用處,人家自然也不愿意理會你。 怕就怕在,他看出你沒有原則,并守不住你的原則,然后瘋狂拿捏欺負你。 我們做人要有原則。 并且堅定地守護我們的原則,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敬畏。 中國有句古話:
一個人之所以會欺負你,是因為他自認為已經把你摸透了,他覺得你這個人就是個慫包,又沒有底線,他才敢在你面前肆無忌憚,無所顧忌。 當他開始試探底線的時候,如果一退再退,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他強你弱”的相處模式,再想改變就相當困難。 所以要讓人尊重你,你要盡早地設立好自己的原則,并強硬地維護好自己的原則。 在日常,要守護好自己的底線和原則。 一旦察覺到有人在試探你的底線,即刻開啟 “原則護衛模式”,直接反對,這是保護自己不被拿捏的人性鐵律。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
這種情況就是“低配得感”。 對于低配得感的人,條件好時,覺得“我不配”,出現了問題,不會考慮外界因素,就會自我歸因,覺得“是我不好導致的”。 然后,這種負向的反饋持續,這個人就會“習得性無助”,這個是我不好、這個我不配。 長此以往,會錯過很多人,錯失很多機會,陷入自卑的狀態,人際關系也一塌糊涂,然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配得感,從現在起,建立一個信念—— “這都是老子值得的。” 如果你自己不重視,還有誰能救贖你? 如果你不想在未來漫長的歲月中輕慢了自己,與各種機會擦肩而過,就得對內在自我更加重視,提升高配得感。 電視劇《繁花》中,有一句臺詞——“經常慶功,才能成功”。 這句話,我覺得非常妙,同理,生活中多給制造驚喜,才能有各種各種驚喜。 可以采用成就清單法重塑自我,每天記錄 3 件完成度超預期的小事,比如 “會議中提出關鍵建議”。不斷強化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是強化語言的暗示能力,把 “我試試” 改為 “我來負責”,把 “隨便” 換成 “我建議”,從語言上展現出自己的自信和擔當。 還有,在面對挑戰時,可以設定一個能力驗證期,承諾 “兩周內交付初步方案”,用實際行動來替代自我否定。
“抱怨”由兩個字組成,“抱”和“怨”。 當你抱怨時,你就是在擁抱自己的怨氣。 緊接著,那些不好的人、事、物會不斷地被你吸引,進入你的生活,逐漸占據你的生命。 喜歡抱怨的人,習慣于將問題歸咎于外界,整天傳播負能量,成了 “情緒黑洞”。 于是,他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鏈: 抱怨現狀 → 獲得短暫同情 → 問題依舊 → 更深層抱怨 → 關系惡化 此外,抱怨會讓我們下意識地把責任歸咎于外部、他人,困住了我們的行動。 就像《出帆》中寫的:
抱怨是一種負能量,你抱怨什么,就是在吸引什么。 習慣性的抱怨,只會讓人的負面情緒不斷放大,改變的動力卻越來越差。 世界是一面鏡子,我們內心是什么樣子,它就是什么樣子。 你選擇抱怨,你的內心便充滿痛苦、黑暗; 選擇接納和欣賞,你的世界就會充滿陽光、希望。 那如何改變習慣性抱怨呢? 1、覺察:當想要抱怨的時候,先把想法記錄下來,等兩天后,再回過頭來評估這件事是否真的值得抱怨。 2、進行問題轉化訓練:把 “客戶總改需求真煩人” 轉化為 “需在合同中增加需求變更條款”,從抱怨問題轉變為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3、積極信息對沖:每天花 30 分鐘閱讀行業報告或者觀看人物訪談,讓積極的信息沖刷掉消極的思維慣性。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寫道:
能保護你的,只有你自己。守護好自己,才是最強的英雄主義。 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釋放你身上的弱者氣息。 從今天開始,試著奪回關系的主動權。 我們活出的姿態,就是人際交往中最硬的底牌。 從現在開始,戒掉弱者氣息,以全新的姿態擁抱生活,迎接更美好的人際關系。 (全文完) ![]() |
|
來自: 獵戶ywysh4sdge > 《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