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選擇中醫館在公眾號發布的 一
醫案
我的一位70歲高年女學生,來南寧考醫師資格??纪昙椿乩霞?。之后來信:“老師下午好!回到鄭州后感覺很累,又開始便血了。老師您給我用下狠的方子吧。我發現幾次了都是只要一累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好意思又要打擾您了。謝謝!”
考慮到考試既勞心又勞身,容易導致氣血不足,氣虛而下陷,故按氣虛、脾虛處方,用黃土湯加味:
赤石脂30,白術20,制附片15,黃芩15,阿膠10(烊化),炙甘草10,生地30,仙鶴草100克,兩付,水煎服,日一劑。久煎一小時。(單位:克,下同)
藥后學生回復:“現在的情況是。大便色黑如炭,血鮮紅量多,血仍未止住。您看怎么辦?”
鮮血大出,源于內熱,當從養陰清熱入手。再處方:黃芩45,白芍30,炙甘草30,丹皮20,生地30,仙鶴草100克,一付。
但學生告知,還是止不住血。現在連路都走不成,腿軟地厲害。
考慮到氣虛,氣不攝血,再用補中益氣湯加味:生黃芪300克,白術15,陳皮15,升麻6,柴胡6,黨參30,炙甘草10,當歸10,仙鶴草100克,五味子(打碎)30,一付。
學生告知:血還沒止住,針灸艾灸中藥我都用了實在沒辦法了。我只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天我去肛腸醫院檢查了一下。直腸里長了20多個息肉。大的有鵪鶉蛋那么大。已做手術切除,全程我沒有用麻藥,我怕影響我的大腦。出血不是痔瘡引起的。
用補氣不效,看來核心病機不是氣虛,當先養血。試用四物湯原方:當歸10,生地100克,川芎10,白芍10,兩付。
之后學生告知,沒有再流血。四物湯一直在喝?,F在大便顏色是黑色。身體還是沒力氣。我的思考是,乏力當屬氣虛。上方加仙鶴草100克。囑再服兩天,觀察一下。
多日后學生反饋:“您開的方子已經喝了20多天了,還需要再喝嗎?現在氣力也跟上來了。一切安好?!眹谠儆冒苏錅{理氣血以收功。
二
本案高年女性因勞累后出現便血。我前后用過黃土湯、黃芩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諸方,最終以四物湯取得了滿意療效。 
四物湯是補血的常用方,也是女性調經的基本方,始載于唐代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用治外傷瘀血作痛,后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錄,用于婦人諸疾,而丹溪推廣其用,后世治多種內傷雜病亦能屢獲奇效。
四物湯只有四味藥,其中地黃甘涼,味厚而質柔潤,長于滋陰養血為君藥;當歸甘溫,善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為臣藥;白芍酸寒,能斂陰和營為佐藥;川芎辛溫,可活血行氣為使藥。
方中地黃、白芍為血中之血藥,主血之靜,養五臟之陰,滋陰養血而補血;當歸、川芎是血中之氣藥,主血之動,調營中之氣,活血行氣而和血。
歸芎與地芍相合,則行血而不傷血;地芍得歸芎之助,則補血而不滯血。四藥相配,動靜結合,滋而不膩,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剛柔相濟,陰陽調和,營血得生,共奏補血和血之功。
四物湯既有補血治療血虛的作用,又具有和血調血的功效,故血瘀、血寒、血熱、血溢等證,也可以用此方治療。正如《成方便讀》所言:“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又云“此方乃調理一切血證,是其所長”。
我的思考是,一切血證,從其病機來看,無外乎血虛、血瘀、血熱、血寒、血溢之類。由此說,無論是外傷瘀血作痛,或是婦人諸疾,還是其他內傷雜病,凡屬營血虛滯之證,都可從補血養血、調血和血入手,自然都可首選四物湯。
我臨床常用四物湯治療各種血證,既包括能看見的出血,如崩漏、衄血、咳血、吐血、便血等等,也包括看不見的血證,如紫癜、牛皮癬、紅色皮疹等等,多有滿意療效。
三
此案之所以出血不止,其病機當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舟車勞頓導致氣虛,氣虛則不能攝血,而血自外溢;
其二,這位學生平時體質偏熱,兼有郁火,并不畏寒。熱則燒灼血絡,導致血溢;
其三,長期努力學習,思慮過度,久思傷脾,導致脾虛。而脾主統血,脾虛則統血無力,導致出血;
此案所用諸方,即對以上諸病機而施。但初治時效果并不明顯,我的思考是,這與病情偏重,且病機復雜相關。雖然乏效,但通過前后數次調方,反復頓挫病勢,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
最終用四物湯取效。此方最擅長治療血癥,不管是血虛、血瘀、血熱、血溢等證,皆有良效。
生黃芪能補虛,一般治療氣虛證可用30-60克。此案病人有氣虛,我重用生黃芪至300克。清代大醫王清任創補陽還伍湯,治半身不遂,方中生黃芪用了四兩,即120克。當代大醫李可治療大病重癥,往往起手就用生黃芪500克,令人嘆為觀止。
我臨床治療血溢喜用大劑量的仙鶴草。仙鶴草有收斂止血,止痢,補虛的功效。尤其是治療血溢可謂要藥,我常用于治療多種出血性疾患,它既能止血也能行血。此藥又名脫力草,有強壯之用,可以用來治療氣虛血弱導致的眩暈或疲乏、無力等癥。
大雪節氣,天寒地凍,地上純陰而無陽。人居天地之間,人的陽氣皆伏藏于內,故養生在勿擾乎陽。選擇中醫特此推出大雪養生專區。點擊下方圖片進入頁面,了解更多養生知識。(廣告)
此案我前后一直應用仙鶴草,目的即在于既助止血,又助補虛。
為了改善患者的熱性體質,此案中我用于黃芩湯。此方本用于治療邪熱入里之身熱、口苦、腹痛、下利,或者熱痢腹痛、舌紅苔黃、脈數。我的思考是,這是一個改善熱性體質的高效方。仲景明言:“與黃芩湯欲徹其熱”,顯然,體內有熱時,黃芩湯是對證之方。
四
此案重用生地至100克,取得了滿意療效。以下談談生地的功效。
生地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生地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治療熱入營血導致的斑疹、吐、衄。
生地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營、涼血、止血之要藥。
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煩渴,神昏舌絳,常與水牛角、玄參等同用,如《溫病條辨》清營湯;
若血熱妄行,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常與水牛角、赤芍、牡丹皮配伍,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若血熱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血色鮮紅,亦可與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配用,如《婦人良方》四生丸;
若血分熱盛,吐血脈數,又可與牡丹皮、焦山梔、三七等配伍,如《醫學心悟》生地黃湯。
其二,治療陰虛內熱、潮熱盜汗。
生地入腎經,又能滋陰降火。用于溫病后期余熱未盡,邪伏陰分,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常與鱉甲、青蒿、知母等同用,如《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若陰虛火旺,盜汗不止,多與黃柏、黃芪、浮小麥等配用,如《景岳全書》生地黃煎;
若勞疾陰虛,骨蒸勞熱,可與牡丹皮、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古今醫統》地黃膏;
若肺陰虧損,虛勞干咳,咽燥咯血,常與人參、茯苓、白蜜同用,如《洪氏集驗方》瓊玉膏。
其三,治療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生地有清熱養陰、生津止渴之功。用于熱病傷陰,口干咽燥,煩渴多飲,常與玉竹、麥冬、沙參同用,如《溫病條辨》益胃湯;
用于肺熱津傷,煩渴多飲,多與天花粉、黃連、藕汁等配用,如《丹溪心法》消渴方;
若暑熱傷陰,腎水不能上濟,而口渴欲飲,則與黃連、烏梅、阿膠等同用,如《溫病條辨》連梅湯; 用
于陰虛內熱的消渴證,口渴多飲,可與山藥、黃芪、山茱萸等配用,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滋膵飲;
若溫病傷津,大便燥結,咽干口渴,常與玄參、麥冬同用,如《溫病條辨》增液湯。
五
為什么要重用生地呢?
《本草新編》認為:“生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熱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為主,而加入荊芥,以歸其經,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絡?!?/span>
《本草匯言》歸納其功效為:“生地,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故涼血補血有功,血得補,則筋受榮,腎得之而骨強力壯。又治胎產勞傷,皆血之愆,血得其養,則胎產獲安。又腎開竅于二陰,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潤也。”
我的體會是,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生地的功效,當重用生地。
比如,仲景炙甘草湯中用生地一斤,達250克,以治“脈結代,心動悸”。
仝小林院士擅以清營湯與白虎湯合方治療溫病、瘟疫、高熱性疾病,方中生地黃120克和生石膏120克(先煎)均宜重用取效。內熱出血適用于火熱熾盛型或陰虛火旺型出血?;馃釤胧⑿统鲅R床以出血急迫,量多,舌紅,苔黃,脈數為特點。
國醫大師段富津采用涼血消斑湯治療血熱型過敏性紫癜,方中重用生地黃40克為君藥,與大青葉、玄參等配伍,發揮涼血活血、疏風清熱之功。
當代大醫姜春華善用大劑量生地黃于溫散蠲痹、祛風通絡藥之中治療反復發作之頑痹,地烏蠲痹湯,一般用量在60-90克,最多可用至150克。
當代大醫張志遠用益氣復脈湯治療過早博動(心悸),大劑量生地黃配伍黃芪、桂枝、炙甘草等,其中大劑量生地黃可滋陰復脈,用量為120克。
以此案為例,病人表現為便血,且血色鮮紅,明顯是血熱,需要養血、涼血、止血。重用生地即能達到這三方面的功效。
但要注意的是,生地畢竟性偏寒涼,久用則有傷正傷陽的弊端。因此,宜短期應用,或少量頻服,中病即止。正如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講生地“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可久用也”。
再者,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我的體會是,當密切觀察患者大便情況,以大便呈糊狀為度,不可呈水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