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的“婚姻”,其實指的是“婚姻之禮”。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家庭,而家庭的構成、發展與延續,則源于婚姻。古人認為婚姻是“人倫之始,王化之源”,所以他們對男女結成夫婦的婚姻儀式十分重視,并制定了一整套煩瑣嚴密的程序。此后,婚禮雖逐漸被簡化,但直到今天,中國人結婚還或多或少保存著古代婚禮的影子。本篇著重介紹了古代婚禮的觀念、禮儀及有關姻緣的典故和傳說,意在教育人們要珍惜良緣的來之不易,夫妻間要和睦相處。此篇可與《夫婦》篇結合起來閱讀,以加深理解。 【原文】 良緣由夙締① ,佳偶自天成② 。 蹇修與柯人,皆是媒妁之號③ ;冰人與掌判,悉是傳言之人④ 。 禮須六禮之周⑤ ,好合二姓之好⑥ 。 女嫁曰于歸⑦ ,男婚曰完娶⑧ 。 【注釋】 ①緣:緣分,姻緣。夙締:早就注定了。夙:早。締:結。 ②偶:配偶,夫妻。天成:上天成就的。 ③蹇(jiǎn)修:傳說是伏羲的臣子,制定了媒禮。后以代稱媒人。柯人:拿斧頭的人。《詩經》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之句,后來稱媒人為“柯人”。媒妁(shuò):即媒人,其中,“媒”指職業撮合人,“妁”指臨時撮合人。 ④冰人:《晉書·索 傳》中記載,索 通占卜善解夢,有人夢見自己站在冰上與冰下的人通話,索 解說道:“冰上是陽,冰下則為陰,你在冰上與冰下人說話,是為陰陽作媒介。”此人不久果然為人做媒。后來則稱媒人為“冰人”“冰媒”“冰上人”“冰臺”。掌判:《周禮》中有“媒氏,掌萬民之判”的說法。“判”同“半”,兩半為一,合成夫婦,所以把媒人稱為“掌判”。傳言:傳話,這里指傳達男女兩家的話,就是我們說的媒人。 ⑤六禮:古時候婚嫁的六個禮儀程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⑥二姓:指男女兩家。好合:結合。 ⑦于歸:女子出嫁。《詩·周南·桃夭》中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說。 ⑧完娶:娶妻;完婚。完成娶親的意思,是婚嫁禮儀的最后一個程序。 【譯文】 美滿的姻緣,是由前世的緣分所締結的;佳妙的配偶,是由上天撮合而成的。 “蹇修”與“柯人”,都是媒人的別號;“冰人”和“掌判”,是指為兩家傳話的媒人。 禮儀必須做到六禮周全,這樣才能使兩姓結合成美滿的婚姻。 女子出嫁稱作“于歸”,男子結婚稱作“完娶”。 【原文】 婚姻論財,夷虜之道① ;同姓不婚,周禮則然② 。 女家受聘禮,謂之許纓③ ;新婦謁祖先,謂之廟見④ 。 文定納采,皆為行聘之名⑤ ;女嫁男婚,謂了子平之愿⑥ 。 聘儀曰雁幣,卜妻曰鳳占⑦ 。 成婚之日曰星期⑧ ,傳命之人曰月老⑨ 。 下采即是納幣,合巹系是交杯⑩ 。 【注釋】 ①夷虜之道:古代指邊遠落后的野蠻民族的愚昧行為。夷虜:古時候對中原以外的民族的稱呼。 ②則:規則,規范。然:這樣。 ③許纓:許婚的意思。纓:彩帶。女子同意嫁人,就系上一條彩帶,表示已有歸屬。 ④謁(yè):拜見。廟見:古代漢族婚禮儀式之一,成婦之禮中的重要儀式。即婚后至遲三個月,須擇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廟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 ⑤文定:訂婚。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sì)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納采:古時婚儀之主,預取女時,以雁為見面禮,使媒人致意于女父,今稱“提親”。行聘:下聘禮。 ⑥子平之愿:子平就是漢代人向長,字子平。向長研究《易經》,很想進山修行。向長在女兒出嫁、兒子娶妻之后就去游覽五岳名山,然后再也沒有回來。 ⑦聘儀:行聘的禮物。雁幣:雁與幣帛。古時用為聘問或婚嫁時之聘儀。鳳占:同“ 鳳卜 ”,占卜佳偶。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懿氏想把女兒嫁給陳敬仲而占卜吉兇,他的妻子占卜得吉,是“鳳凰于飛,和鳴鏗鏘”。 ⑧星期:農歷七月初七,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詩經》中“三星在天”是用來描寫結婚的晚上,后來就把結婚的日子叫作星期。 ⑨月老:月下老人,也稱月老。民間傳說專門司掌人間婚姻的神仙。 ⑩下采:納彩禮。男方向女方下聘禮。納幣:即納征,此儀節主要是送定金、喜餅及多種飾物、祭品,作為正式下聘訂盟之禮物。合巹(jǐn):新人進洞房,揭開新娘頭蓋行合巹禮。合巹禮始于周朝,為舊時夫妻結婚的一種儀式。儀式中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而又以線連柄,新郎新娘各拿一個飲酒,同飲一巹,象征婚姻將兩人連為一體,也可以說是古人的“交杯酒”。巹:一種瓠(páo)瓜,味苦不可食,俗稱苦葫蘆,多用來做瓢。古人結婚時用它作盛酒器。 【譯文】 婚姻用財產來衡量,是落后民族的愚昧行為;同姓不能結婚,周代的禮法中就有這樣的規定。 女方接受聘禮,稱為“許纓”;新婦初入家門,到家廟謁見祖先稱為“廟見”。 “文定”“納采”,都是男方送聘禮的名稱;女兒出嫁,兒子娶妻,就說是了卻“子平之愿”。 行聘的禮物叫“雁幣”,占卜婚姻吉兇叫“鳳占”。 成親的那一天稱為“星期”,傳達兩家的意見之人叫“月老”。 “下采”就是男方送禮給女方去求婚,“合巹”是指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在洞房內合飲交杯酒。 【原文】 執巾櫛,奉箕帚,皆女家自謙之詞① ;嫻姆訓,習《內則》,皆男家稱女之說② 。 綠窗是貧女之室,紅樓是富女之居③ 。 桃夭謂婚姻之及時④ ,摽梅謂婚期之已過⑤ 。 御溝題葉,于祐始得宮娥⑥ ;繡幕牽絲,元振幸獲美女⑦ 。 漢武與景帝論婦,欲將金屋貯嬌⑧ ;韋固與月老論婚,始知赤繩系足⑨ 。 【注釋】 ①執巾櫛(zhì):侍奉丈夫沐浴梳頭。后作為妻子的謙稱。奉箕帚:拿著撮箕掃帚清掃門庭。后來用“箕帚”作為妻子的代稱。 ②嫻姆訓:熟悉女教師的訓誡。姆:古代指能以婦道教育未出嫁女子的老婦。《內則》:《禮記》中的一篇,講述古代貴族婦女侍奉父母、公婆的各種禮節。稱:稱贊。 ③綠窗:綠色的窗戶,指貧窮女孩子住的房子。紅樓:紅色的繡樓,指富家女住的樓閣。白居易有詩:“綠窗貧家女,衣上無珍珠,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 ④桃夭:《詩經》有“桃之夭夭”名篇。歌頌女子出嫁,后來則用它來描寫女子出嫁及時,也泛指男女青年及時娶嫁。 ⑤摽(biào)梅:指梅子成熟以后落下來。比喻女子已到結婚年齡。摽:落下。 ⑥御溝題葉:唐代人于祐曾在皇宮水溝中拾到一片有宮女題詩的樹葉,于是于祐也題詩于樹葉上,然后讓樹葉漂回宮中,恰巧又被該女子撿到。后來皇帝放宮女出嫁,于祐與娶回的宮女一談,才知道此女正是那位與自己互相題詩的宮女。 ⑦繡幕牽絲:唐代宰相張嘉貞想讓荊州都督郭元振做他的女婿,于是對郭元振說:“我有五個女兒,各拿著一根絲在幕后,你任牽一根,牽到誰,就讓她嫁給你。”結果郭元振得到他的三女兒。后來指促成締結婚姻為牽線或牽絲。 ⑧金屋貯嬌:漢武帝劉徹小的時候,其姑母長公主指著左右侍女讓他挑妻,他都不要。姑母最后指著自己的女兒阿嬌問:“阿嬌好嗎?”劉徹笑著說:“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后來,武帝果然娶阿嬌,并立她為皇后。后來用“金屋貯嬌”形容寵愛妻妾,也指娶妻或納妾。 ⑨赤繩系足:傳說唐代韋固年少時路經宋城,看見月光之下有一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書,而他身邊則放著一個裝滿紅色繩子的大布袋,只要系到男女雙方的腳上,任他們互為仇家、貧富不同或相距再遠,也注定要成為夫妻。后來用“月下老人”為媒人的代稱。 【譯文】 “執巾櫛”“奉箕帚”,是出嫁女兒的自謙之詞;“嫻姆訓”“習《內則》”,是男家稱贊對方女兒的贊語。 “綠窗”是貧窮人家女子的居室;“紅樓”是富有人家女兒的閨房。 “桃夭”是說女子出嫁及時;“摽梅”指女子已過了出嫁的年齡。 通過御溝中彼此傳遞紅葉上題寫的詩句,于祐和宮女韓夫人終成眷屬;在繡幕外牽著紅絲線,郭元振有幸娶得美女。 漢武帝與景帝談論婚姻,說如果能娶得阿嬌,就建造一間金屋給她住;韋固與月老談起婚姻事,才知道夫妻之間都有一根紅線拴著腳。 【原文】 朱陳一村而結好① ,秦晉兩國以聯姻② 。 藍田種玉,雍伯之緣③ ;寶窗選婚,林甫之女④ 。 架鵲橋以渡河,牛女相會⑤ ;射雀屏而中目,唐高得妻⑥ 。 至若禮重親迎,所以正人倫之始⑦ ;《詩》首好逑,所以崇王化之原⑧ 。 【注釋】 ①朱陳:古村的名字,在今江蘇省豐縣東南。村中只有陳姓和朱姓兩族人,所以兩姓世代聯姻。后來用“朱陳之好”稱兩家結成姻親。 ②秦晉: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世代互為婚嫁。后稱聯姻、婚配關系為“秦晉之好”,泛指兩家聯姻。 ③藍田種玉:藍田為山的名字,在陜西省藍田縣東南。雍伯:應為伯雍,即楊伯雍。楊伯雍行孝好義,于是有人送他一顆石頭,說種下去可以長出美玉,也可以娶得好妻子。后來楊伯雍果然得到了美玉,并用此作為聘禮娶到徐氏嬌女。 ④寶窗選婿:晉代李林甫為了選女婿,在墻上開了一個暗窗,每有弟子來拜見,就讓她的六個女兒在窗下觀看,自己挑選中意的男子。 ⑤鵲橋:傳說織女和牛郎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卻被王母分隔銀河兩岸,每年只準他們在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天晚上讓喜鵲架成橋梁,使他們夫妻相會歡聚。 ⑥射雀屏:隋朝竇毅的女兒才貌出眾,竇毅認為自己的女兒不能隨便嫁與他人,于是便在屏風上畫了兩只孔雀,約定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女兒許配給他。李淵兩箭各射中一目,遂迎娶其女,就是后來的竇皇后。后來用“雀屏射目”來描寫選婿或求婚。 ⑦至若:至于。 ⑧《詩》首好逑(qiú):《詩經》中將“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放在第一篇。逑:配偶。王化之原:王道教化的本原。 【譯文】 朱、陳兩姓同居一村,代代結成美好姻緣;秦晉兩國交好,國君多次聯姻。 在藍田山上種玉,楊雍伯最后締結美妙的姻緣;設紅窗擇婿,李林甫讓女兒自己挑選丈夫。 喜鵲在銀河上架設浮橋,牛郎和織女才能渡河相會;連續兩箭射中屏風上孔雀的眼睛,唐高祖李淵因而娶得竇毅之女為妻。 至于說古禮重視新郎親去迎娶新娘,這是以此來匡正人倫的基礎;《詩經》將“君子好逑”列為首篇,正是為了崇尚王道教化的本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