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俞穴的認識和運用
I導讀:本文系統梳理五俞穴理論與應用精髓,以《內經》《難經》為綱,闡釋其與臟腑、十二原的聯動機制。通過解析井、滎、俞、經、合的五行配屬規律,揭示'虛補母、實瀉子'取穴法的深層機理。結合慢性腎炎、腦炎后遺癥等驗案,展現五俞穴在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 —本文約3195字,預計閱讀8分鐘— ![]() 對五俞穴的認識和運用 ![]() 一、腧穴和五俞 二、五俞與藏府、十二原的關系 ![]() ![]()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五臟之有疾也,應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覩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難經·六十六難》也指出:“五臟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可見十二原與臟腑的特殊關系,我在臨床上常用這些原穴治療臟腑諸疾,療效滿意。 ![]() 三、五俞穴在預防、診斷、治療疾病上的意義 ![]() ![]() 五俞穴所主病變,散見于內、難經各章節。就內經而論,凡痿、脹、飧泄、諸痛、厥病、熱病、五變之病、五亂之病,大多取五俞穴治療。《難經·六十六難》則有:“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之說。 ![]() 四、五俞穴取穴特點 ![]() ![]() 《難經·六十九難》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當其臟腑或某經出現虛證,可選用本經的母穴,或母經的母穴進行補,而實證則選用本經的子穴或子經的子穴進行瀉。 ![]() 五、病例介紹
六、結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