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莊子·大宗師》全文譯解

     新用戶38922816 2025-04-21 發(fā)布于海南
    《莊子·大宗師》是莊子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篇章,集中體現(xiàn)了其宇宙觀、人生觀與修道境界。題目“大宗師”意為“最高的老師”,即指“道”本身。全篇通過寓言與哲思,構(gòu)建了莊子獨特的修道體系,對后世道教修煉思想、禪宗心性論及文人精神追求影響深遠(yuǎn)。其倡導(dǎo)的“逍遙”“無待”境界,成為中國文化中超越現(xiàn)實困境的精神象征。此篇不僅是對“道”的形而上探索,更提供了實踐層面的修養(yǎng)方法,至今仍為現(xiàn)代人緩解焦慮、追求心靈自由提供思想資源。

    圖片

    【原文】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當(dāng),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譯文】明白自然(天)的運作規(guī)律,也清楚人為(人)的能力邊界,就是認(rèn)知的至高境界了!所謂知曉自然之道,是指順應(yīng)天道而生存;理解人為的局限,則是以已知的智慧去涵養(yǎng)未知的領(lǐng)域,保全生命不中途夭折,這才是認(rèn)知的圓滿。但即便如此仍有隱患:人的認(rèn)知需依賴特定條件才能成立,而這些條件本身并不穩(wěn)固。怎知我所說的“自然”不是人為?所謂的“人為”不是自然?唯有達(dá)到“真人”境界,才能擁有超越對立的真知。

    【解讀】莊子揭示認(rèn)知的辯證性:人若執(zhí)著區(qū)分“天”與“人”,實則陷入局限。所謂“知”始終依賴變動不居的外界條件,本質(zhì)是相對的;而“真人”通過消解天人對立,以整體視角融入自然,在超越主客二分中抵達(dá)真知。這強調(diào)真知非邏輯推演可得,唯有破除分別心、與道合一者方能徹悟,呼應(yīng)后文“坐忘”“見獨”的修行境界。

    【原文】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dāng)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譯文】什么是真人?古代的真人,不排斥弱勢,不自恃成功,不刻意謀劃。這樣的人,犯錯不后悔,處事得當(dāng)也不自滿。他們登高不恐懼,入水不沾濕,入火不覺灼熱,因為他們的智慧已與道合一。

    【解讀】莊子以“真人”為理想人格,強調(diào)其精神超然:不因世俗成敗而動搖(不雄成),不執(zhí)著于謀劃操控(不謨士),面對得失、生死皆坦然無懼(過而弗悔)。所謂水火不侵并非神通,而是喻指真人消解了物我對立,以道觀物,故外境無法擾亂其內(nèi)在安寧。這種境界源于對天道的徹悟——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消弭人為造作,最終達(dá)到“與道同游”的自在狀態(tài)。

    【原文】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譯文】古代的真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無憂慮,飲食不求美味,呼吸深沉綿長。真人的呼吸貫通腳跟,常人的呼吸僅止于喉嚨。內(nèi)心屈服于外物的人,言語吞吐如同噎塞;欲望深重的人,天然靈性必然淺薄。

    【解讀】莊子以呼吸為隱喻揭示真人的修行境界:常人被欲望驅(qū)使(其耆欲深),心神外馳導(dǎo)致呼吸短促、言語困頓(嗌言若哇),而真人通過摒棄貪求(其食不甘)與執(zhí)著,回歸內(nèi)在生命本源(“息以踵”喻氣息貫通全身,與天地同頻),達(dá)到身心合一的純粹狀態(tài)。所謂“天機淺”警示:過度追逐外物會遮蔽人本具的自然靈性,唯有去欲守靜,才能喚醒深層的生命能量,實現(xiàn)“不夢”“無憂”的自在圓滿。

    【原文】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譯文】古代的真人,既不貪戀生命,也不畏懼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抗拒,只是自在無拘地往來于天地之間。他們不忘生命的本源,也不強求命運的歸宿,欣然接受一切遭遇,遺忘生死而復(fù)歸自然。這就是不憑心智背離大道、不以人為干預(yù)自然,如此才可稱為真人。這樣的人,心志純粹,面容寧靜,額頭寬廣;情感如秋冬般清冷,又如春夏般溫煦,喜怒與四時相通,順應(yīng)萬物而無人能測其境界。因此,圣人用兵滅國卻不會失去人心,恩澤惠及萬代卻不自詡?cè)蕫邸?/span>

    【解讀】莊子通過“真人”形象闡明“天人合一”的終極境界:真人超脫生死執(zhí)念(不知說生,惡死),消解主觀造作(不以人助天),以自然本性應(yīng)物(與物有宜)。其情感與四季同頻(凄然似秋,煖然似春),行為暗合天道(亡國不失人心),本質(zhì)在于徹底摒棄人為干預(yù),使生命回歸“翛然而往來”的自發(fā)狀態(tài)。文末以用兵、施澤為例,揭示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深層邏輯——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者,雖行大事卻無刻意之心,故能成就“莫知其極”的永恒影響。

    【原文】故樂通物,非圣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jì)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譯文】因此,刻意追求與外物相通者,算不得圣人;標(biāo)榜偏愛親疏,算不上真仁;順應(yīng)天時而動,并非賢明;權(quán)衡利害得失,難稱君子;為名聲喪失自我,不配為士;犧牲本真迎合他人,終究淪為被驅(qū)使的傀儡。像狐不偕、務(wù)光、伯夷、叔齊、箕子、胥余、紀(jì)他、申徒狄這些“賢者”,不過是在替他人勞役、適應(yīng)他人標(biāo)準(zhǔn),卻從未活出屬于自己的自在。

    【解讀】莊子犀利批判儒家推崇的世俗道德模范:所謂圣賢、仁者、君子,往往以“樂通物”“有親”等道德標(biāo)簽自我標(biāo)榜,實則陷入“為他人而活”的困境(役人之役)。伯夷等人看似高潔,卻因執(zhí)著忠孝之名扭曲本性(行名失己),本質(zhì)是背離自然之道的“偽真”。莊子借此強調(diào):真正的自由在于“自適其適”——擺脫外部規(guī)范對生命的綁架,回歸內(nèi)在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才能實現(xiàn)“真人”式的無待逍遙。

    【原文】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jìn)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譯文】古代的真人,其狀貌正直而不結(jié)黨,似有不足卻無諂媚;棱角分明卻不固執(zhí),胸懷虛靜而不浮華;神情舒暢似有悅色,舉止莊重如受天命,和藹之色令人親近,寬厚之德使人歸止,嚴(yán)整如合世俗,高遠(yuǎn)超然不可束縛,沉默如好閉口,無心之言自然忘懷。他們以刑罰為治世之本,以禮法為輔助之翼,以智慧應(yīng)對時勢,以德性為遵循準(zhǔn)則。所謂“以刑為體”,是因?qū)捜手凶杂忻C殺;“以禮為翼”,是為順世而行;“以知為時”,是迫于外事而應(yīng)對;“以德為循”,如同與有足者共登山丘,卻被世人誤以為刻意勤行。因此,無論他們喜好與否,皆合于道;無論言行是否統(tǒng)一,皆歸于自然。合道時與天同游,差異時與人為伍,但天人從不相互壓制,這便是真人的境界。

    【解讀】莊子以矛盾修辭勾畫“真人”的渾融特質(zhì):既持守內(nèi)在原則(義而不朋)又靈活應(yīng)世(以禮為翼),既超然物外(謷乎未可制)又參與俗務(wù)(厲乎似世)。其核心在于消解天人對立——刑罰、禮法等世俗工具不被視為束縛,而是“與道同行”的自然延伸。所謂“天人不相勝”,揭示真人不割裂自然與人為:德性如登山般自發(fā)而行(與有足者至丘),智慧應(yīng)物如四時輪轉(zhuǎn)(不得已于事),最終在“忘言”“無心”中實現(xiàn)天人無別的一體境界。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譯文】生死是自然的定數(shù),如同晝夜交替般恒常,皆屬天道。人力無法干預(yù)的,正是萬物本然的法則。人們將天視為父輩尚且敬愛它,何況那超越天的至高之道呢?世人因君王地位高于自己而效忠至死,何況那真實無妄的大道呢?

    【解讀】莊子以晝夜喻生死,揭示自然規(guī)律的不可抗拒性(人之所不得與),進(jìn)而批判世俗對君權(quán)、人倫的盲目遵從:人對“天”“君”的敬畏本質(zhì)是對更高力量的依附,卻忽略了最應(yīng)追隨的“真”(即道)。這種反思旨在打破“父權(quán)—君權(quán)”的等級枷鎖,將生命導(dǎo)向與道合一的終極自由——唯有超越對生死、權(quán)力的執(zhí)著,以“安命”之心順應(yīng)天道,才能從“物之情”的局限中解脫,回歸“卓乎其真”的逍遙境界。

    【原文】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譯文】泉水干涸,魚群困于陸地,用濕氣互相呵潤,用唾沫彼此濕潤,不如在江湖中自在游弋而相互遺忘。與其贊頌堯的圣明、貶斥桀的暴虐,不如忘卻是非而融于大道。

    【解讀】莊子借“相濡以沫”的困境,顛覆世俗對道德情感的贊美:魚在絕境中的互助雖感人,卻是違背自然本性的無奈之舉,反襯“相忘于江湖”的自由才是生命應(yīng)有的狀態(tài)。類比到人間,儒家對“堯舜桀紂”的善惡評判實為割裂大道的偏執(zhí)——執(zhí)著是非對立,恰如困于陸地的魚,看似道德卻背離天道。莊子主張“兩忘而化其道”,消解一切人為的價值判斷,回歸萬物渾然一體的自然本性,方是“與道同游”的真逍遙。

    【原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譯文】自然賦予我形體,以生命使我勞碌,以衰老令我安閑,以死亡給我安息。因此,若能坦然善待生命中的一切,也便能以同樣的從容接納死亡。

    【解讀】莊子以四時輪轉(zhuǎn)般的自然筆觸,將生死納入宇宙大化的循環(huán)鏈條:生是勞作的旅程,老是休憩的前奏,死是永恒的安息。生命的每個階段皆為“自然”所賦,故無需抗拒衰老、恐懼死亡。所謂“善生者善死”,并非鼓勵消極無為,而是揭示對生命全過程的接納——當(dāng)人不再以“生”為占有、以“死”為喪失,而是視生死為自然能量的流轉(zhuǎn)(大塊載形),便能消解對生命片段的執(zhí)著,在順應(yīng)天道中獲得真正的自由。此句呼應(yīng)前文“安時處順”,構(gòu)成莊子生死觀的核心:向死而生的終極逍遙,正在于對生命整體性的敬畏與臣服。

    【原文】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fù)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而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譯文】將船藏在山谷,把山藏于湖澤,自以為牢固!然而半夜會有造化之力將它們移走,愚昧者卻渾然不知。藏小物或大物看似得當(dāng),仍難免被外物牽動。唯有將天下藏于天下(任其自然),才無從流失,這才是萬物恒常的本然狀態(tài)。人偶然獲得形體便沾沾自喜,卻不知此身形將經(jīng)歷無窮變化,若為每一次變化悲喜,快樂怎能窮盡?所以圣人遨游于萬物無法拘束的境地,與大道共存。世人效仿善始善終,何況那統(tǒng)攝萬物、主宰一切變化的大道呢!

    【解讀】莊子以“藏舟于壑”的悖論揭示:人為固守注定失敗,因自然之力(有力者)永恒流轉(zhuǎn)。真正的“藏”是放棄掌控——將天下歸還天下(順應(yīng)自然),才能融入“萬化未始有極”的洪流。人執(zhí)著肉身(犯人之形而喜)正如愚者藏物,困于短暫形態(tài)的悲喜;而圣人洞悉一切存在皆瞬息生滅,故以“游”的姿態(tài)超然物外,既不抗拒變化(善妖善老),亦不標(biāo)榜始終,最終在與道同化的“大情”中獲得永恒安寧。

    【原文】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勘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云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

    【譯文】道,真實存在且可信驗,卻無為無形;可心傳而不可口授,可體悟而不可目見;它自生自根,未有天地時便永恒存在;它使鬼神與天帝顯靈,創(chuàng)生天地;在太極之上不覺其高,在六合之下不覺其深,早于天地存在卻不顯久遠(yuǎn),長于上古歲月卻不顯蒼老。豨韋氏得道,執(zhí)掌天地;伏羲得道,調(diào)和元氣;北斗得道,永無偏差;日月得道,永恒運行;堪壞得道,鎮(zhèn)守昆侖;馮夷得道,暢游江河;肩吾得道,居處泰山;黃帝得道,飛升云端;顓頊得道,統(tǒng)御玄宮;禺強得道,立于北極;西王母得道,坐鎮(zhèn)少廣山,無人知其始終;彭祖得道,壽貫虞夏至春秋;傅說得道,輔佐武丁,統(tǒng)御天下,死后乘騎東維星、箕尾星,躋身列宿之列。

    【解讀】莊子以詩性語言定義“道”的宇宙論屬性:作為萬物的終極本源(自本自根),道超越時空維度(不為高/深/久/老),卻內(nèi)在于一切存在(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文中列舉神話人物與自然星辰“得道”后的神跡,并非宣揚神秘主義,而是隱喻“道”為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日月循道則不息,圣人悟道則通天。莊子借此消解“道”的抽象性:它既是最高的超越性存在(無為無形),又顯化為具體的歷史與自然現(xiàn)象(騎箕尾而比列星),本質(zhì)上揭示“道”作為“萬物之所系,一化之所待”的絕對性與普適性。

    【原文】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xué)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無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

    【譯文】南伯子葵問女偊:“您年歲已高,面色卻如孩童,為何?”答:“我悟道了。”南伯子葵問:“道可以學(xué)嗎?”女偊喝道:“不!不可!你非修道之材。卜梁倚有圣人天賦卻無修道之心,我有修道之心卻無圣人天賦。我嘗試教他,或能助他成圣?但即便以圣人之道教導(dǎo)有才者,也非易事。我持守道心傳授他:三日便能超脫天下;超脫天下后,再守七日可超脫外物;超脫外物后,又守九日可超脫生死;超脫生死后,心境如朝陽初升般澄明(朝徹);澄明后方能洞見獨一之道(見獨);洞見獨道則超越古今;超越古今則入不死不生之境。殺滅生命的道本身不死,創(chuàng)生生命的道本身不生。它對待萬物,無不成全亦無不可毀,這便是'攖寧’——在紛擾中成就至靜。”

    【解讀】莊子借女偊之口揭示修道次第:從“外天下”(超越世俗)到“外物”(超脫外物牽絆),再到“外生”(破除生死執(zhí)念),本質(zhì)是逐步剝離“我執(zhí)”的修煉。最終“朝徹”“見獨”并非神秘體驗,而是消解主客對立后對“道”的直觀體認(rèn)——道既創(chuàng)生萬物(無不迎)又消解萬物(無不毀),悟道者則能在動蕩中保持內(nèi)在安寧(攖寧)。文中強調(diào)修道需“圣人之才”與“圣人之道”兼?zhèn)洌瑢崉t暗示:真正的悟道非知識積累,而是天賦與修持的共振,唯有放下一切依附(包括對“修道”本身的執(zhí)著),方能抵達(dá)“無古今”“不死不生”的永恒之境。

    【原文】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于謳,于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譯文】南伯子葵問:“你究竟從何處聽聞大道?”女偊答:“從文字記載(副墨之子)處得聞,文字記載得自口耳傳誦(洛誦之孫),傳誦得自洞見(瞻明),洞見得自心領(lǐng)神會(聶許),神會得自踐行體悟(需役),踐行得自歌詠自然(于謳),歌詠得自幽深玄妙(玄冥),玄妙得自虛空之境(參寥),虛空之境則源于對宇宙源初的叩問(疑始)。”

    【解讀】莊子以寓言式譜系解構(gòu)“聞道”的路徑:從文字、語言、直觀認(rèn)知(瞻明)到實踐體悟(需役),再至藝術(shù)化的自然表達(dá)(于謳),最終抵達(dá)不可言說的玄奧境界(玄冥、參寥),層層剝離表象,追溯至“疑始”——即對宇宙本源的終極追問。這一鏈條并非實際傳承,而是隱喻求道的邏輯進(jìn)程:知識積累(副墨)需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體認(rèn)(聶許),再通過生命實踐(需役)與自然共鳴(于謳),最終超越一切具象形式,在虛靜(參寥)中直面“道”的根源(疑始)。本質(zhì)上揭示“道”不可言傳,唯有無止境的精神溯源與自我超越,方能逼近其真諦。

    【原文】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曲僂發(fā)背,上有五管,頤隱于齊,肩高于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閑而無事,胼??而鑒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

    【譯文】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約論道:“誰能視虛無為頭顱、生命為脊梁、死亡為尾骨?誰能徹悟生死存亡本是一體?我們愿與此人結(jié)為摯友!”四人相視而笑,心意相通,遂成莫逆之交。不久子輿患病,子祀前去探望。子輿感嘆:“偉大啊!造物者竟將我塑成這般蜷曲模樣!”他佝僂駝背,五臟血管凸出,下巴藏于肚臍,肩膀高過頭頂,發(fā)髻朝天,體內(nèi)陰陽之氣紊亂,卻神色安閑,蹣跚走到井邊照影道:“哎呀!造物者又要把我變成這蜷曲之形了!”

    【解讀】莊子借四人“以生死為一體”的盟約,鋪展道家生死觀的實踐:子輿形骸畸變卻無哀怨,反以戲謔贊嘆造物者的“創(chuàng)作”,顛覆世俗對病痛、死亡的恐懼。其“心閑無事”的坦然,源于將肉身視為自然雕琢的暫時形態(tài)(以無為首,以死為尻),消解了“我”與“形”的割裂。這種對生命無常的豁達(dá),并非消極認(rèn)命,而是以“與造物者同游”的視角,將個體存在融入宇宙大化的洪流,呼應(yīng)前文“安時處順”的終極逍遙——當(dāng)人不再執(zhí)著于“我形”的美丑存亡,便能以游戲之心接納一切際遇,抵達(dá)“生死一如”的自由之境。

    【原文】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jié)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譯文】子祀問:“你厭惡這具軀體嗎?”子輿答:“不,我為何厭惡!假使造物者將我的左臂化為公雞,我便用它司晨報曉;右臂化為彈弓,我便用它打下鳥雀烤食;臀部化為車輪,我便以心神為駿馬,乘之而行,豈需另尋車駕!所謂獲得,是應(yīng)時而生;失去,是順勢而化。安于時命、順應(yīng)變化,哀樂便無法侵?jǐn)_內(nèi)心,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懸解’(超然解脫)。那些不能自我解脫者,皆因被外物捆縛。況且萬物從未能戰(zhàn)勝天道,我又何必厭惡!”

    【解讀】子輿以荒誕想象解構(gòu)對形骸的執(zhí)著:當(dāng)左臂化雞、右臂化彈,他并非抗拒異化,而是順勢“物盡其用”,揭示“安時處順”絕非被動承受,而是主動融入造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所謂“懸解”,正在于消解“自我”與“外物”的對立——得失、生死皆是天道運行的片段,抗拒則淪為“物結(jié)”(被外物奴役),接納則抵達(dá)“乘物游心”的自在。莊子借此超越世俗的“身體觀”:當(dāng)人不再將形骸視為私有財產(chǎn),而以游戲之心參與自然的“變形記”,便能從“物累”中破繭,在“與天為徒”中實現(xiàn)終極自由。

    【原文】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huán)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子來曰:“父母于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塊以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

    【譯文】不久子來病重,氣息急促瀕臨死亡,妻兒圍著他哭泣。子犁前往探視,喝道:“退開!不要驚擾生死自然的轉(zhuǎn)化!”他倚門對子來說:“造化偉大啊!要將你變成何物?送往何方?是化為鼠肝,還是蟲臂?”子來答:“子女對父母,無論命其去往何方皆須聽從。陰陽造化于人,無異于父母。它迫近我的死亡而我若抗拒,便是違逆,造化何錯之有?自然賦予我形體,以生命使我勞碌,以衰老令我安閑,以死亡給我安息。善待生命者,必能善待死亡。譬如鐵匠鑄劍,金屬若跳喊'我必成寶劍’,鐵匠必視其為不祥。如今偶然獲得人形便執(zhí)著'我是人!我是人!’,造物者同樣視之為不祥。若將天地視作熔爐,造化視為鐵匠,何處不可自在往生?”說罷安然入睡,又從容醒覺(喻指死亡)。

    【解讀】子來以“鼠肝蟲臂”的荒誕想象,解構(gòu)人對“人形”的偏執(zhí):生死本質(zhì)是自然能量的重組(大冶鑄金),執(zhí)著于特定形態(tài)恰如金屬抗拒熔鑄,背離大道。莊子借此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所謂“人耳”的自我標(biāo)榜,實為對自然無限可能性的遮蔽。子來臨終的“成然寐,蘧然覺”,喻指生死如同睡夢與覺醒般自然流轉(zhuǎn),唯有徹底消解對“生”的占有欲與對“死”的恐懼感,以“物化”之心接納一切未知變遷(惡乎往而不可),才能實現(xiàn)“與造化同爐”的終極逍遙。此段將“安時處順”的哲理推向極致:真正的自由,始于對生命無常的徹底臣服。

    【原文】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窮終!”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友。

    【譯文】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約論交:“誰能做到交往卻不刻意維系,相助卻不存目的?誰能登天遨游于云霧,逍遙于無極之境,忘懷生死,與永恒同在?”三人相視而笑,心意相通,遂結(jié)為摯友。

    【解讀】莊子以三人“無相與、無相為”的友誼,顛覆世俗人際關(guān)系的功利性與形式化:真正的默契無需刻意維系(相視而笑,莫逆于心),本質(zhì)是對生命有限性的共同超越。他們追求“登天游霧”并非渴求神通,而是象征消解生死界限(相忘以生)、融入宇宙大化的精神自由。這種友誼不依賴倫理規(guī)范或情感依附,而是以“與道同行”為紐帶,在“無所窮終”的無限境界中,實現(xiàn)個體與天地共鳴的純粹聯(lián)結(jié),呼應(yīng)前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深層哲思——最高級的關(guān)系,恰是無關(guān)系之名的自然共游。

    【原文】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子貢趨而進(jìn)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nèi)者也。外內(nèi)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疴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異物,托于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復(fù)終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譯文】不久子桑戶去世,尚未下葬。孔子聽聞,派子貢前往協(xié)助喪事。子貢見孟子反、子琴張一人編曲、一人鼓琴,合唱道:“哎呀桑戶啊!你已歸于本真,我們卻仍困于人身!”子貢上前質(zhì)問:“對著尸體歌唱,合乎禮嗎?”二人相視笑道:“他哪懂禮的真諦!”子貢歸告孔子:“他們是什么人?不修德行卻輕慢形骸,臨尸而歌面不改色,實在無法形容!”孔子嘆道:“他們是游于世俗之外的人,而我困于世俗之內(nèi)。內(nèi)外本不相通,我卻派你去吊唁,是我淺薄了!他們正與造物者為伴,遨游于天地元氣之中,視生命如贅疣,視死亡如膿瘡潰破。這般境界,怎會糾結(jié)生死先后?他們將形骸視為暫借之物,遺忘肝膽耳目;在循環(huán)無端中茫然徜徉于塵世之外,逍遙于無為之中。又怎會昏聵地遵從世俗之禮,表演給眾人看!”

    【解讀】莊子借孔子之口,揭示“方內(nèi)”(儒家禮法)與“方外”(道家自然)的根本對立:孟子反等人臨尸而歌,并非悖逆人倫,而是以“反其真”的姿態(tài),嘲弄世俗對生死、禮法的執(zhí)迷。儒家“以禮觀死”的本質(zhì)是將生命降格為表演(觀眾人之耳目),而道家“游乎一氣”則是消解自我與造化的界限,在“忘肝膽”“遺耳目”中回歸生命本真。孔子自認(rèn)“游方之內(nèi)”的局限,實為莊子對儒家體系的釜底抽薪——當(dāng)禮法淪為維系社會表象的工具,便與“天地大化”的真理背道而馳。此段以極端場景凸顯道家生死觀的顛覆性:最高尊嚴(yán)不是葬禮的隆重,而是對生命暫駐本質(zhì)的徹悟與戲謔。

    【原文】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雖然,吾與汝共之。”子貢曰:“敢問其方?”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子貢曰:“敢問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譯文】子貢問:“那老師您歸屬何方?”孔子答:“我啊,是被天道所懲戒的罪人。盡管如此,我仍愿與你共尋出路。”子貢追問:“請問究竟該追隨何方?”孔子說:“魚在水中相適,人在道中相成。適水之魚,挖池便能供養(yǎng);適道之人,無為便得安寧。所以說:魚在江湖中相忘,人在道術(shù)中相忘。”子貢問:“何為'畸人’(非常之人)?”答:“畸人,異于世俗卻等同天道。因此說:天道中的小人,恰是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卻是天道中的小人。”

    【解讀】莊子借孔子之口完成對儒家的終極解構(gòu):孔子自嘲為“天之戮民”,承認(rèn)拘泥禮法實為背離天道;而“魚水之喻”點明道家核心——人真正的歸宿不在倫理秩序,而在與道同化的自然之境。所謂“畸人”,恰是撕破世俗偽善的覺醒者:他們拒絕成為“人之君子”(被禮法異化的工具),寧作“天之小人”(順應(yīng)本真的存在),以此顛覆儒家價值坐標(biāo)。此段以“相忘”呼應(yīng)前文“相濡以沫”的寓言,揭示最高自由在于消解一切人為標(biāo)準(zhǔn)(包括“修道”的刻意),在“無事而生定”的自發(fā)狀態(tài)中,實現(xiàn)個體生命與宇宙韻律的渾然共振。

    【原文】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jìn)于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于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獻(xiàn)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譯文】顏回問孔子:“孟孫才的母親去世,他哭泣無淚,內(nèi)心不悲,居喪不哀。三者皆無,卻以善治喪禮聞名魯國,難道有無實績而虛得名聲者嗎?我感到不解。”孔子答:“孟孫氏已臻至境,超越禮法認(rèn)知了。喪禮本應(yīng)簡化而世人難舍,他卻已做到簡化。孟孫氏不知何為生、何為死,不趨附生前死后,只順應(yīng)萬物化為一體,以不可預(yù)知的變遷為常態(tài)。他心性已與大道相融,唯覺世人為喪禮所困。世人因執(zhí)迷自我形骸而相互辨識,孟孫氏卻摒棄這種執(zhí)念。你只見他'居喪不哀’,卻不知他早已將生死視為自然遷化,安然隨遇而處!且說此刻你與我,或許皆是未醒的夢中人?他看似形骸驚變卻心無損傷,肉身暫居而無懼消亡。孟孫氏已覺醒,世人哭他便隨哭,不過是順應(yīng)表象而已。人們總執(zhí)著'這是我’,但怎知所謂'我’的真實?你夢中化鳥便翱翔天際,化魚便潛游深淵,又怎知此刻對話的你我,是醒是夢?至深的契合無需刻意歡笑,自然的笑容不必編排。唯有順應(yīng)安排、隨物而化,方能融入寂寥的天道合一之境。”

    【解讀】莊子借孔子之口,以孟孫才“居喪不哀”顛覆儒家喪禮的倫理枷鎖:真正的“善處喪”非外在哀痛表演,而是內(nèi)在對生死自然的徹悟。孟孫才之“簡”,并非冷漠,而是消解了“我”與“親”、“生”與“死”的分別心(駭形無損心),將喪親納入“一化之所待”的天道循環(huán)。其“不戚不哀”恰是對生命流轉(zhuǎn)的至深敬畏——唯有放下對形骸的執(zhí)著(彼有旦宅而無情死),以“無變”之心接納一切際遇(安排而去化),才能抵達(dá)“入于寥天一”的逍遙。文末“夢鳥夢魚”之喻,更將世俗認(rèn)知降維為短暫幻象,唯有消弭“我執(zhí)”、隨化而游,方是覺醒者的終極自由。此段以儒道對話的張力,再度申明莊子對“真”的追求:剝離禮法矯飾,直面生死如四季輪轉(zhuǎn),方見生命本然與天道同頻的壯闊。

    【原文】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蕩恣睢轉(zhuǎn)徙之涂乎?”意而子曰:“雖然,吾愿游于其藩。”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jù)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爐捶之間耳。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赍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

    【譯文】意而子拜見許由,許由問:“堯教了你什么?”意而子答:“堯讓我必須踐行仁義、明辨是非。”許由譏諷:“那你為何還來見我?堯已用仁義在你臉上刺字,用是非割去你的鼻子,你如何能遨游于逍遙放達(dá)、無拘無束的大道?”意而子說:“即便如此,我仍愿在大道邊緣試探。”許由嘆:“不可能!盲人無法欣賞眉目之美,眼瞎者無法辨識錦繡華服。”意而子反問:“無莊失其美貌,據(jù)梁失其勇力,黃帝失其智巧,皆因造物者的錘煉。怎知造物者不會愈合我的刺字、補全我的殘鼻,使我乘完整之身追隨先生?”許由道:“唉!或許吧。我為你略述大道:我的宗師(道)啊!調(diào)和萬物卻不標(biāo)榜仁義,澤被萬世卻不自詡?cè)蚀龋缬谏瞎艆s不顯蒼老,塑造天地萬形卻不炫耀機巧。這才是真正的逍遙之境!”

    【解讀】莊子借許由之口,以“黥(刺面)”“劓(割鼻)”為喻,批判儒家仁義是非對人本真性的戕害——如同刑罰使容貌殘缺,道德教化亦遮蔽心靈的自由。意而子試圖在禮教框架內(nèi)“游其藩”,恰如盲者想象色彩,注定徒勞;唯有如“造物者”般超越善惡分別(赍萬物而不為義),消解人為標(biāo)榜(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才能掙脫倫理枷鎖,回歸“無仁無義”的自然本性。文末“吾師”即道的化身,其“不為仁”“不為巧”的本質(zhì),揭示莊子哲學(xué)的核心:真正的自由源于摒棄一切價值標(biāo)尺,在天地大化中成為“無待”的逍遙者。

    【原文】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fù)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fù)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

    【譯文】顏回說:“我進(jìn)步了。”孔子問:“怎么說?”答:“我忘卻仁義了。”孔子說:“不錯,但還不夠。”數(shù)日后顏回再見:“我又進(jìn)步了。”問:“怎么說?”答:“我忘卻禮樂了!”孔子說:“不錯,仍不夠。”再過幾日,顏回稟告:“我又有進(jìn)益!”問:“怎么說?”答:“我達(dá)到'坐忘’了。”孔子驚起:“何謂坐忘?”顏回答:“摒棄肢體感知,去除聰明才智,脫離形骸與知識,與大道渾然相通,這便是坐忘。”孔子嘆:“與道合一則無偏私,隨物而化則無執(zhí)著。你果真成賢者了!我也愿追隨你修習(xí)。”

    【解讀】莊子以“坐忘”為修道至境,層層剝離儒家核心價值:先破“仁義”,再破“禮樂”,最終消解肉體與智識的局限(墮肢體,黜聰明),實現(xiàn)與道同體的絕對自由(同于大通)。孔子從教導(dǎo)者轉(zhuǎn)為追隨者的戲劇性反轉(zhuǎn),暗喻儒家倫理在道家終極真理前的徹底消融。所謂“坐忘”,并非消極虛無,而是徹底懸置人為建構(gòu)的認(rèn)知框架(包括道德、感官、思維),在“離形去知”的虛靜中,讓生命回歸未被概念切割的本然狀態(tài)——無好惡(無好)、無執(zhí)念(無常),唯余與天地共呼吸的自發(fā)存在。此段將《大宗師》的修行論推向頂峰,揭示道家覺悟的本質(zhì):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對一切“已知”的遺忘。

    【原文】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譯文】子輿與子桑為友。陰雨連綿十日,子輿擔(dān)憂:“子桑怕是要餓病了!”便包了飯食送去。至其門前,聽見屋內(nèi)似歌似哭,琴聲伴著嘶喊:“父母啊!天地啊!為何如此待我!”聲音虛弱而詩句急促。子輿進(jìn)門問:“你的歌聲為何如此悲愴?”子桑答:“我苦思誰使我陷入這般絕境卻不得解。父母豈愿我貧病?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天地豈獨令我困厄?尋不得施加苦難者,方知這般境遇——不過是'命’罷了!”

    【解讀】莊子借子桑之困頓,撕開人類對苦難根源的執(zhí)念:當(dāng)理性無法追溯痛苦源頭(求其為之者不得),人方直面“命”的絕對性——它并非人格化的天意或倫理過失的報應(yīng),而是超越因果追問的自然必然。子桑從質(zhì)問“父母”“天地”到頓悟“命也”,恰是從“怨天尤人”到“安時處順”的精神跨越。莊子并非鼓吹消極認(rèn)命,而是揭示:唯有承認(rèn)生命的不可控性(命),停止對“為何受苦”的偏執(zhí)求索,才能如子桑般在絕境中保有“若歌若哭”的率性,于無常中觸達(dá)“天地?zé)o私”的豁然。這種對“命”的接納,正是道家在悲劇底色上開出的自由之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屁屁WWW免费看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完整版SAB|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结果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欧美 日韩 亚洲 精品二区| 欧美高清狂热视频60一70|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嫩草成人AV影院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尤物色国产| 韩国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 无码| 高清看男人插曲女人视频| 国产成人8X人网站视频|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日产精品一卡2卡三卡四乱码| 91福利一区福利二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国产日韩av二区三区|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极品尤物被啪到呻吟喷水|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暖暖日本手机免费观看中文 | 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 日韩在线观看精品亚洲|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婷婷色爱区综合五月激情韩国|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米奇|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观看| 小嫩批日出水无码视频免费 | 亚洲更新最快无码视频| 国色天香天天影院综合网| 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青草| 午夜毛片不卡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