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發這套《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志》是我的李姓好朋友收藏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出版發行的。 今天還是我們八路軍、新四軍及東北抗聯系列的前輩任職信息,還有我們革命軍隊的軍事學校的信息。還是很全很詳實的。總之信息量還是很大的。下一期會是我們自己根據地的黨政人名單信息。 我的這位朋友在大熱天里翻拍了目錄部分和當年在國民政府里列入編制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我們的軍隊里的名單部分。這部分我們看得明白,對的上號。 所以我也下些功夫整理一下發送上來,看看我們的親人和前輩們的信息。 特別要說明的是:這樣的名單信息,肯定有些部分會被特別關注的后人仔細觀看和核對。這里的“遺漏”、“錯按”、“張冠李戴”、“亂點”,我都給加了引號,我認為這些都不應該算是問題,都不應該對書中的信息加以指責和“拍磚”。因為我認為那個時期我們的前輩在具體時間點上和具體地點擔任的職務記錄是有很多的客觀原因造成不同的記錄信息流傳下來了。 舉個例子:那時前輩們不停地奮勇作戰、快速地流動變換單位和職務。后來有前輩的檔案明確記錄于某年年月被任命為某個單位的軍隊指揮員,任命有的很多是人員并沒有到位,這樣就會和當時這個單位的指揮員同時間點都是這個單位的指揮員了。而且我們也知道,很多前輩接到命令,還沒有來得及到任,就又被任命到另外的單位任職,在當時這種現象是不少的。這種現象造成檔案記錄里有過這位前輩在這個部隊任職的命令,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任職事實,我們后人親屬也認為這些才是最真實的,這個現象的產生是我們這個英勇奮戰的軍隊特有的現象,有命令沒到位或臨時口頭命令造成了絕對的事實。 所以我對這些問題,提出我自己的顧慮,大家都不會對前輩的功績業績故意遺漏和抹殺。 中華民國是中國的昨天。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它是暫短的,但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質及其產物--內憂外患,民族分裂,國中有“國”,這是民國時期的基本國情。 歷代職官錄,均是單一的職官任免的記錄,襲沿著逐年紀事的年表體例。 《中華民國時期軍政職官志》(以下簡稱《民志》) 其中這樣寫到: 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5.8-1949.10)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抗日戰爭勝利后,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與新四軍的番號仍存。人民解放軍之稱始于1946年9月。翌年2月10日,朱德以“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名義簽發了建立“人民解放軍陜甘寧邊區野戰集團軍”的命令;3月24日新華社正式公布了“人民解放軍總部”之名稱。是年7月之后,各大戰略區相繼組建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到194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50個縱隊(軍)、156個旅(師),總兵力達249萬人。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根據中共中央9月會議精神,決定全軍整編,實行統一編制和統一番號:將各大戰略區之部隊劃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隊三類,旅改稱師,縱隊改稱軍,軍以上設兵團和野戰軍,各野戰部隊以其所在地區分建為西北、中原、華東、東北、華北等5大野戰軍;各野戰軍可編建特種縱隊,統帥所屬之炮兵、工兵、坦克兵等部隊,地方部隊以旅為建制單位,隸屬于各軍區,游擊隊仍保留原縱隊、支隊名稱;各大戰略區之軍區為一級軍區,下置二級軍區、三級軍區及軍分區;各野戰軍之兵團、軍、師、團之序號,全國實行統一編制;團與軍分區以上之部隊均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之稱號。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指示各野戰軍統一整編,改為序號排列。原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相繼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二、三、四野戰軍;原華北軍區野戰軍之第一、二、三兵團依次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團,原東北野戰軍之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均直隸于解放軍總部;原南方4支較大的游擊隊整編為4個邊區縱隊。至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為5大野戰軍、23個兵團、70個軍,又1個鐵道兵團、1個航空軍、2個獨立軍,擁有多兵種正規軍530萬人。 ....................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