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賓 出品:明亮公司 近日,在博時基金舉辦的2025科技投資系列圓桌沙龍-機器人專場中,博時基金基金經理與優必選(9880.HK)投資者關系負責人陳建泉、國泰海通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肖群稀與博時基金行業研究部研究員顧恒軒共同討論了二級市場對人形機器人行業現在及未來節奏的判斷。 肖群稀表示:“從2022年6月至今的三年,二級市場人形機器人板塊經歷了三輪投資周期,在始于去年9月24日后的最近一輪漲幅中,我們統計了175家人形機器人主題的上市公司數據,期間整個板塊錄得了一倍以上的漲幅,一些龍頭公司錄得3-5倍漲幅。今年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目前,二級市場最關注的是本體廠商和供應鏈是否具備量產條件,及量產節奏。” 另外,對于一些頭部機器人企業提出的未來3年達到百萬臺的產量指引,顧恒軒指出,相對于具體數值,更值得關注的是當人形機器人產量達到十萬或百萬,意味著廠家已經找到一個或多個大規模商用場景,而這一點很有可能實現。 以下為「明亮公司」總結的圓桌討論的主要問題: Q:李喆 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三部基金經理 陳:陳建泉 優必選投資者關系負責人 肖:肖群稀 國泰海通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 顧:顧恒軒 博時基金行業研究部研究員 ![]() 機器與人類效率比達1:1時,可能迎來涌現時刻 Q:優必選日前展示了群腦網絡(BrainNet)的能力。機器人本體廠商各自在大腦、小腦還有硬件上面的側重點區別比較大,為什么大家會在各個側重點上面有這么大的一個差異?對優必選來說,目前首先要解決的重點是在哪一個方向? 陳:差異來源于資金投入方向的選擇和公司研發進程的不同。我們發現引領性的海外頭部機器人本體企業都有長遠的目標,但在場景落地中也都會有務實的策略,兼顧短期落地。 在過去幾年供應鏈發展不充分的時候,優必選在不同的場景探索;現在經過對客戶進行兩年的數據收集及場景測試后,我們的本體技術成熟度已經能夠在工業場景中落地,但目前除了本體智能,要同時發展群體智能,以適應在工廠里的多機協同和調度。 Q:硬件更多追求性價比平衡,根據我們內部研究,行業走向成功的關鍵點更在于軟件大腦、小腦及多機型聯動的突破。隨著數據量增加,機器人大腦可能會出現涌現現象。這里有兩個問題:如何高效獲取機器人訓練數據?目前是否已出現涌現現象(如動作泛化能力)? 陳:(1)數據獲取方面,當前行業仍處于早期階段,即便是頭部公司,樣本數量也有限。我們主要通過端到端采集、模仿學習和仿真方式進行數據采集,其中,機器人成功完成任務過程所產生的數據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真實場景對機器人數據訓練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們通過增加機器人數量(部署幾十臺)、從正確完成的任務中獲取有效數據等方式,提高機器人在工廠里的單任務泛化能力。 (2)涌現現象還為時較早,我們現階段聚焦“以點帶面”策略:先完善好單場景任務(如搬運),再逐步擴展到分揀、安全檢測等場景。我們還很難判斷需要擴展多少個場景后能達到涌現時刻,但預計未來2-3年內,機器人能夠做好5-6個場景的任務,機器與人類效率達到1:1匹配時,后續場景中就可能迎來全面泛化的涌現時刻。 Q:一個存在已久的討論:為什么機器人一定要采納人形?您的觀點是什么? 肖:總結一下支持完全“人形”的理由:一是環境友好性,人形機器人更易融入為人類所設計的客觀環境;二是人形具有通用性,適應多樣化地面和工作場景。反對的原因一是效率問題,輪式底盤機器人在特定場景(如產線搬運)的效率更高;二是人形的成本更高,單個售價可達30萬元以上。
![]() 未來3年將找到商用放量場景 Q:大家都認為2025年是一個量產的元年,一些頭部公司對2027年-2030年的行業產量做了一個比較大數量的指引,可能達到百萬級別以上產量。怎么看這個產量的準確性?是否過于樂觀? 顧:我認為幾十萬還是幾百萬臺的絕對值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隱含的信息是到了這個數量級以后,一定已經找到了能夠大規模放量的一個或幾個下游行業,讓人形機器人有了真正的商用價值,這與目前的幾千臺產量有截然不同的意義。所以未來兩三年內,人形機器人大概率可以找到這樣的商用場景。 Q: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普遍處于純投入階段,作為上市公司,優必選如何平衡財務壓力與長期投入? 陳:這是我們長期以來都要考慮的問題。相比與成立之初的幾年,在海外頭部企業帶動國內機器人供應鏈及應用場景發展后,爭議的聲音變小了。我們從2017-2018年就開始把模塊化的技術以降低應用難度的方式落地到教育、工業、物流等行業,為公司提供現金流支持。 我們相信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容量足夠大,這個賽道不會只跑出一兩家機器人本體公司,所以對我們來說,要找到最合適的落地場景,并堅定持續地投入。我們希望找到更長期的資金的支持。 目前我們也認為人形機器人到了第二個階段——獲取和交付規模化訂單的階段,這也是我們今年的目標。 ![]() 核心零部件投資:看好觸覺傳感器、絲杠等增量機會 Q:在二級市場投資機器人產業,目前更多是投資于核心零部件企業。站在本體企業角度,哪些零部件對人形機器人比較重要? 陳:首先,關節數量最多,成本在機器人本體中占比較高。關節零件又包括電機、減速器、絲杠等。電機產品相對成熟,但絲杠是相對較新的產品,競爭開始加劇,但兩三年后這類產品的參數、制造標準會收斂統一,這也意味著率先實現量產的零部件廠商將更具優勢。另一些比較重要的是傳感器、芯片等壁壘較高的部件。 Q:哪些零部件環節最有看點、有投資機會? 肖:整體上看,關節模組、靈巧手模組、傳感器三者成本總合占比達到本體的70%,所以首先我們會關注這些價值量較高的部件類目,選擇有競爭壁壘的標的。其次也要關注各類芯片的進口替代機會。 進一步看,行星滾珠絲杠作為線性關節模組里的核心零部件,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雖然現在這個行業看似很多企業入局,但實則壁壘很高,未來只有少數龍頭企業最終跑出來。另一個重要部件是諧波減速器,由于人形機器人對諧波減速器有不一樣的要求,新的材料、工藝會推動這個領域有出現新的頭部公司的機會。 關于靈巧手部分,我認為未來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商會自制,第三方廠商的機會將會包括一些靈巧手的核心部件,如空心杯模組、傳感器,尤其是靈巧手的觸覺傳感器。目前投資界、產業界都非常關注觸覺傳感器,因為它決定了機器人本體未來的場景泛化能力,從而決定了本體能觸達的場景規模。相比于視覺傳感器,它的增量想象空間更大。 Q:如果機器人本體真的達到了百萬級別出貨量,零部件廠商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顧:(1)大規模量產能力。這隱含的是足夠的產能、對產品性能一致性、質量的保證、足夠的成本控制能力。我們過去對制造業的研究表明,把一款產品設計研發出來可能不是最難的,低成本下的規模化制造能力最重要。 (2)研發迭代能力。在人形機器人達到終局之前,整體硬件設計方案和零部件性能的升級都存在較大變數,所以零部件廠商也需要具備很強的研發能力和迭代能力去配合本體客戶拿下更多的市場份額。 ![]() 訂單能力或成市場容量判斷節點 Q:機器人板塊經歷一段漲幅后,現在進入調整。未來會有哪些可被視為市場催化劑的產業變化? 肖:今年來到量產落地階段,催化劑將會比過去三年多。但今年的催化劑不是上一階段的新產品發布、政策落地,而更重要的是場景落地,即在某個場景的泛化能力或跨場景泛化能力,從而看到商業化大單品的潛力。 Q:怎么判斷人形機器人行業已經邁過了0-1過程,走入1-100的階段?會有什么里程碑事件? 陳: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的市值還不能反映未來的產業落地的情況。這一點可以類比國外頭部新能源汽車公司在還未量產時,市值只有四五十億美元。 接下來要衡量行業的關鍵節點,就是看機器人本體企業的訂單。整個行業一旦開始有真實場景落地的訂單,后續的市場容量很快能夠被計算出來,并且我們相信這個容量很大。客戶是否買單對我們來說最重要,就像波士頓動力放棄了它的傳統液壓驅動模式,它的液壓驅動的雙足機器人有精準的運控能力,但最終還是在10年后換成了電機驅動的產品。 肖:就像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技術成熟后,這個行業迎來爆發一樣,在人形機器人行業要跟蹤的是大腦、模型、數據的進化和進展速度。 對本體企業來說,能成為頭部企業,需要本體硬件、模型、數據能力同時具備,因為真實場景中的優質數據會反哺硬件的發展。這些能力背后是人才的支撐,所以人才結構可能也是從外部看來一個直觀的判斷標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