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血常規檢查是判斷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工具。它不僅能反映常見的感染、貧血,還能提示某些嚴重疾病的早期征兆。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實驗室主任張磊教授曾強調:“血常規是最基礎、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檢查之一,很多重大疾病的蛛絲馬跡都會在這里顯現。” 那么,血常規報告中哪些指標異常,可能是健康拉響的警報?一旦發現異常,究竟該如何應對?以下幾個關鍵指標絕不能掉以輕心。 1. 白細胞計數異常:警惕感染或血液病白細胞(WBC) 是人體免疫系統的“衛士”,主要負責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正常范圍一般為 4.0~10.0×10?/L,如果高于或低于這個范圍,都可能暗示健康問題。 · 白細胞升高(>10×10?/L):常見于細菌感染、炎癥、白血病等疾病。例如,急性化膿性感染時,白細胞常顯著升高,體溫也可能隨之上升。 · 白細胞降低(<4×10?/L):可能與病毒感染、骨髓抑制、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有關。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血液科黃曉軍教授在研究中指出,某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可導致白細胞減少,影響機體免疫力。 應對方式:如果白細胞異常,需結合病史及其他檢查,比如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等指標,進一步明確是否存在感染或血液系統疾病。 2. 血紅蛋白過低:貧血不可小覷血紅蛋白(Hb) 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負責將氧氣輸送至全身組織。正常參考值:男性 130-175 g/L,女性 120-150 g/L。 · 血紅蛋白降低(<120 g/L):提示貧血,可能由缺鐵、慢性病、營養不良、腫瘤等引起。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的研究指出,長期貧血會導致心臟代償性負擔加重,引發疲乏、頭暈、氣短等癥狀。 · 血紅蛋白過高(>180 g/L):可能與慢性肺疾病、高原適應、脫水等因素有關。 應對方式:貧血患者應檢測鐵蛋白、葉酸、維生素B12等指標,明確是哪種類型的貧血,以便針對性補充營養或進行治療。 3. 血小板異常:警惕凝血問題血小板(PLT) 在人體內承擔止血和凝血功能,正常范圍 100-300×10?/L。 · 血小板過低(<100×10?/L):可能提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骨髓疾病、肝硬化,甚至可能出現自發性出血。 · 血小板過高(>300×10?/L):可能與慢性炎癥、骨髓增殖性疾病有關,甚至增加血栓風險。 應對方式:如果血小板異常,建議檢查凝血功能、骨髓穿刺等,明確病因,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4.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離:炎癥或免疫異常信號中性粒細胞(NEUT%) 是白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吞噬細菌和其他病原體,正常參考范圍 50%-70%。 · 偏高(>75%):多見于急性感染、細菌感染、應激狀態,例如肺炎、敗血癥等。 · 偏低(<50%):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系統疾病、骨髓抑制有關。 應對方式:如果中性粒細胞異常,結合其他血象指標、病史,必要時進行細菌培養或病毒檢測,以便采取針對性治療。 5. 淋巴細胞異常:免疫系統的信號燈淋巴細胞(LYM%) 主要與免疫系統功能相關,正常范圍 20%-40%。 · 升高(>45%):可能與病毒感染(如乙肝、艾滋病)、慢性炎癥有關。 · 降低(<20%):可能提示免疫功能低下、應激狀態、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應對方式:如果淋巴細胞異常,建議結合免疫球蛋白、T細胞亞群等檢查,評估免疫功能情況。 血常規異常,不可掉以輕心很多人認為血常規只是“小檢查”,但事實上,它往往是發現健康隱患的第一道防線。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定期體檢能夠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血液病等疾病的早期篩查。 建議: 血常規檢查看似簡單,但它所透露的信息卻至關重要。任何異常都不應被忽視,早發現、早干預,才能真正守護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