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后,一些人出現了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類風濕關節炎癥狀,這讓不少患者陷入擔憂。中醫認為,人體感染新冠后正氣受損,風寒濕熱等外邪趁虛而入,痹阻經絡氣血,從而引發痹癥(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屬 “痹癥” 范疇)。中醫治療注重扶正祛邪、調和氣血,從多個維度綜合調理,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控制病情。 辨證論治,精準用藥中醫治病講究辨證,針對陽后類風濕,需辨別患者的具體證型。若患者關節疼痛劇烈,遇寒加重,得熱痛減,關節局部不紅不熱,舌苔薄白,脈弦緊,多屬風寒濕痹證,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主,常用烏頭湯加減,方中制川烏、麻黃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若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伴有發熱、口渴等癥狀,舌苔黃膩,脈滑數,則為風濕熱痹證,宜采用白虎加桂枝湯合宣痹湯,用石膏、知母清熱瀉火,桂枝疏風通絡,防己、杏仁、滑石等祛濕清熱。還有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冠后,氣血虧虛,關節疼痛、腫脹,伴乏力、氣短、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治療時需益氣養血、祛風除濕,可選用獨活寄生湯,方中獨活、桑寄生祛風濕、止痹痛,人參、茯苓、當歸等補益氣血。 ![]() 特色療法,內外兼修 除了口服中藥,中醫還有多種特色外治療法,能有效緩解關節癥狀。針灸治療選取病變關節周圍的穴位,如膝關節疼痛取犢鼻、足三里、陽陵泉,肩關節疼痛取肩髃、肩貞、天宗等,通過針刺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同時,可配合艾灸,借助艾草燃燒的溫熱之力,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對風寒濕痹證患者尤為適用。中藥熏蒸也是常用的方法,將羌活、獨活、防風、細辛等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功效的中藥碾碎,裝入布袋,蒸熱后敷于疼痛關節處,藥力通過皮膚滲透到經絡、血脈,直達病所。另外,推拿按摩能改善關節周圍血液循環,松解粘連組織,緩解肌肉痙攣,操作時需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采用揉法、滾法、按法等手法,切忌用力過猛損傷關節。 食療調養,輔助康復中醫強調 “藥食同源”,合理的飲食能輔助治療陽后類風濕。對于風寒濕痹證患者,可適當食用溫熱性食物,如羊肉、桂圓、生姜等,用生姜、紅棗、紅糖煮水飲用,有助于驅寒暖胃;風濕熱痹證患者宜選擇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苦瓜等,可將薏米和赤小豆煮粥食用,既能祛濕又能健脾。氣血虧虛的患者,可多吃一些補氣血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阿膠等,也可用黃芪、黨參、當歸煲湯,增強機體正氣。但需注意,類風濕患者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減少甜食攝入,以防助濕生熱,加重病情。 ![]()
生活調攝,預防復發陽后類風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護,避免病情反復。注意關節保暖,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添衣物,必要時佩戴護膝、護腕等保暖用品;居住環境保持干燥、通風,避免長期處于潮濕陰冷的地方。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體質、改善關節功能,可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運動時以關節不感到疼痛和疲勞為宜。同時,保持心情舒暢也十分重要,長期的焦慮、抑郁情緒會影響人體氣血運行,加重病情,患者可通過聽音樂、與朋友聊天等方式緩解不良情緒。 中醫治療陽了以后得的類風濕,通過辨證論治、特色療法、食療調養和生活調攝等綜合手段,從整體上調節人體機能,改善癥狀、控制病情發展。不過,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周期較長,患者需保持耐心和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定期復查,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逐步走向康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