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求醫被拒,一劑良方解頑疾:類風濕中醫調理之道 3月中旬,李女士輾轉找到我,言語間滿是無奈與痛苦。類風濕問題已糾纏她數年,病情愈演愈烈,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如影隨形,反復發作。每天清晨,關節僵硬得仿佛被無形枷鎖束縛,活動受限,生活質量一落千丈。為了擺脫病痛,她已先后奔赴三家醫院求治。 第一家專科醫院,醫生仔細詢問了她的生活環境、日常活動習慣以及家族病史,隨后安排了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和關節X線等檢查。最終診斷,長期居住潮濕環境、缺乏運動,再加上家族遺傳因素,共同導致了類風濕關節炎。醫生建議她進行專業的康復理療,每次治療費用300元。 接著,她來到當地知名的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經過血沉、C反應蛋白、關節磁共振成像等一系列檢查,醫生判斷是滑膜炎癥引發關節侵蝕,為她制定了藥物治療方案,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和改善病情抗風濕藥,每月藥物費用大概500元。 最后,她走進中醫醫院的風濕科相關科室。醫生通過把脈、看舌苔,診斷為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開了許多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中成藥。服藥一段時間后,關節疼痛稍有緩解,可病癥依舊頑固,未能根治。 這次找到我時,李女士本想坐車當面問診,卻被我拒絕了。她所在之處與我相距甚遠,一個來回光車費就要上千。如今生活不易,掙錢艱難,能為患者省下這筆開銷,也是我的心意。于是,我們隔著屏幕交流病情。她告訴我,平日里多個關節對稱性疼痛、腫脹,遇冷疼痛加劇,陰雨天癥狀更是明顯加重,嚴重影響關節正常活動。 了解情況后,我為她開出一方:獨活 + 防風 + 秦艽 + 川芎 + 桑寄生,煮水飲用。這看似簡單的幾味藥,背后卻蘊含著中醫治療類風濕的深刻道理。 在中醫理論中,類風濕屬于“痹癥”范疇,其核心病機為“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肝腎虧虛,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而入,致使經絡氣血無法正常流通,進而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而經絡痹阻、氣血不暢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起居不慎,長期處于潮濕陰冷環境,風寒濕邪趁虛侵襲經絡關節;二是正氣不足,年老體弱或過度勞累導致肝腎虧虛,筋骨失于濡養,使得外邪更容易入侵。可以說,類風濕的出現,是正氣虧虛與外邪侵襲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呈現“風寒濕邪痹阻 + 肝腎不足”的復雜局面。 針對這一病癥,中醫的治療策略講究“祛、通、補”。我所開的這劑藥方,正是遵循這一原則。獨活,辛、苦,微溫,善于祛風濕、止痹痛,尤其對下焦風寒濕痹療效顯著,可驅散盤踞在關節經絡的寒濕之邪;防風,味辛、甘,性微溫,為風藥中之潤劑,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與獨活相配,增強祛風除濕之力;秦艽,辛、苦,性平,能祛風濕、舒筋絡,無論新久風濕痹證皆可應用,且能退虛熱,可緩解痹證可能伴隨的郁熱;川芎,辛,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能促進氣血流通,打通痹阻的經絡,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桑寄生,苦、甘,平,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在祛除風濕的同時,滋補肝腎,從根本上增強正氣,抵御外邪。 這幾味藥相互配伍,祛邪而不傷正,扶正又不戀邪,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補益肝腎之功,直擊類風濕“風寒濕邪痹阻 + 肝腎不足”的病因病機,緩解患者痛苦,改善病情。 類風濕雖頑固,但中醫通過對病癥的深入認識與精妙的藥方配伍,為患者帶來了希望。希望李女士能在這劑藥方的幫助下,逐漸擺脫病痛,重拾健康生活。也希望更多受類風濕困擾的患者,能了解中醫治療的智慧,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