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能想象,在沒有火車、飛機的數百年前,一杯清茶,如何從中國的古老茶山抵達俄國沙皇的手中? 17世紀的歐亞大陸,曾興起一條以武夷山下梅村為起點,經過蒙古高原遠達俄國和歐洲大陸的“萬里茶道”。這是繼沙漠絲路、海上絲路和西南絲路衰落后興起的又一條國際商路,雖開辟較晚,但它的經濟意義與巨大的商品負載量,是任何絲綢之路都無法比擬的。 在歲月和土地的滋養之下,這條串聯起沿線200多座城市的傳奇之路,其經貿的內涵和文化的影響力早已跨越國籍、民族、語言的界限,成為世界的珍貴遺產。 
鵝湖書院 圖源/筱溪聽泉 湖坊澄波橋 圖源/晨宇
萬里茶道的起始段——閩贛交界處,就是我國四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的武夷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這里自唐宋以來便是重要的茶產地,終令萬里茶道在此發軔。 同樣使武夷山地區受到世界矚目的是其深遠的文化影響。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它作出的評價:它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公元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 圖源/南平市博物館 這里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朱熹14歲開始在今武夷山市的五夫古鎮從學、著述、授徒,生活近50年,完成朱子理學思想體系的構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那場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鵝湖之會”,其思辨智慧之光仍在鵝湖書院傳承。學者蔡尚思評說:“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在奇秀的山水之間,朱子理學如同有源活水,歷經800多年歲月仍流轉不息,讓中華文脈綿延不絕。 五夫古鎮朱子雕像 圖源/閩北日報 攝影/張筱惜
除了朱子,武夷山地區的一石一木、一水一橋,還曾遺留下無數宋代文人儒士的足跡:柳永、辛棄疾、陳亮……千年后,他們的悲喜未消。 青年就已馳騁疆場的辛棄疾,是多么渴望收復河山,然而終壯志難酬。在人生失意之時,他來到了江西上饒鉛山,“而今識盡愁滋味”的他在這里找到了人生歸處。那么多的詞章里,寫的都是鉛山的山山水水。當然,萬里茶道的繁榮印跡也仍觸目可見:“萬里茶道第一鎮”河口古鎮里,長條青上車轍猶存、明清建筑特色猶在;有“武夷山下小蘇州”美譽的石塘古鎮里,古驛站、古民居,將滄桑寫滿…… “一山閩贛雨同風,削出武夷造化工。登上黃崗極頂望,盡收華夏萬千峰。”如此造化之功下的人文薈萃,到底該如何讀懂? 5月30日-6月2日(端午假期),和滄浪老師一起,走進江西上饒和福建南平的武夷山地區,重走萬里茶道,尋找閩贛交界處的文明對話,在宋明理學的寶庫淋沐思想碰撞的光輝,共享世界遺產的榮光!
繪制全國上百幅古城復原地圖,對于城市格局和歷史演變分析有著獨到認識新浪微博知名古建博主,科普公眾號“無用研究社”撰稿人個人公眾號“小惡魔的城市圖書館”發布多篇古城古建分析文章藝旅特邀專業古城格局復原研究人滄浪老師全程帶隊,講解側重不拘泥于建筑本身,善于將古建、歷史、人文、地理等多種學科融合在一起,從不同的視角帶你深入閩贛交界這片被忽視的寶藏之地,走街串巷尋找古建,了解他們的前世今生,透過古建筑的紋理解剖歷史發展的進程,尋找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解讀歷史背景下的傳世故事。 ?? “萬里茶道”的起始段,尋找閩贛交界處的文明對話這條線路以“萬里茶道”為軸心,串聯起閩贛兩地,從城村漢城遺址開始,揭示兩千多年前這條道路鏈接中原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性;行至崇安古縣城,回望武夷山前身興盛繁榮的起源;而河口古鎮,清代“九弄十三巷子的格局中,茶行賬本上的松蘿、小種價格標價至今仍是經濟學家破譯前全球化時代價格波動模型的原始數據。這不僅僅是一條茶道,更是一條國內外文明交流的新橋梁。 從朱熹到辛棄疾,從鵝湖之辯到書院教育,帶你走近一座行走的“理學思想實驗室”。在紫陽樓,朱熹手植千年的古桂依然飄香;興賢書院殘存的科舉考棚,體驗理學如何從書齋走向科舉、重塑東亞文明秩序;而鵝湖書院更是流傳著“千古一辯”的傳奇,朱熹的“格物致知”與陸九淵“發明本心”的巔峰對決,被稱為“中國思想史上最璀璨的流星雨”。 這條路線藏著古代城市規劃的大智慧。在城村漢城遺址,藏著以陶管連接的地下排水系統;永平大義橋的宋代石雕水文刻度,揭示了古人依靠橋梁檢測水位的智慧;崇安古縣城文廟、茶行、碼頭和諧共生的格局,完美規劃了“儒-商-工”的結構。這些建筑不是冰冷的遺跡,而是需要你去探索的生存密碼。 特別提示: 1.行程內需要大量行走學習,請穿著舒適的運動鞋或休閑鞋;2.如遇臨時交通管制、景區開放情況或天氣影響,或將對行車路線和行程順序作一定調整。?? 組 團 價:3580元/人 (2人及以上報名可享)*8人成行,20人封團(如有單房差或向上浮動1人,如果未成團將全額退款)*報名人數達到上限將停止招募,名額有限,請盡快報名!*報名需二次確認。請待客服通知成行后再安排購買往返高鐵/機票等大交通。 位于武夷山市東南部的五夫古鎮,建制始于晉中期,迄今已有1700余年。它地處崇山峻嶺之中,有蓮池十里,又稱“蓮花之鄉”。這里歷代名人輩出,是著名詞人柳永、劉氏三才子、胡氏五賢和朱熹的故鄉。 紫陽樓、朱子社倉 圖源/大武夷文旅、五夫古鎮
興賢古街集中體現了朱熹及其先輩功業,街上的著名建筑有興賢書院、朱子社倉、朱子巷和五賢井等。其中興賢書院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門牌樓高聳,構筑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 城村漢城遺址 位于武夷山市興田鎮的城村漢城遺址是閩越王城所在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三面環水,南邊依山,風景優美。 這座福建境內發現的唯一有城墻環繞的上古時期大型城市遺址,發現城墻、城門、宮殿、作坊、墓葬等遺跡,出土陶器、磚瓦、鐵器、銅器等大量文物,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在城村漢城遺址的北側,坐落著建于宋代的城村古鎮。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曾經是“隔溪城村燈火團相聚,半是漁舟半客船”的閩北通商大埠,見證了閩北乃至福建的歷史文明進程。村內3條主街呈“工”條形,街道卵石鋪面,圍墻及磚法、路面均為明代風格。村內尚存許多古民居,都有磚雕門樓,外觀十分古樸。雕刻的刀法流暢有力,深淺適度,栩栩如生,清晰表現了福建北部民間雕刻的地方特色。圖源/福建省委鄉村振興辦、滄浪 武夷山市的前身為崇安縣,設立于北宋。明清時期,崇安縣茶葉貿易興盛,茶商云集,茶市繁榮,為當地帶來大量財富,被喻為“金崇安”。如今的崇安古縣城還留有沿溪城墻、文廟和余慶橋等遺跡,記錄著過往春秋。位于江西上饒市鉛山縣的石塘古鎮,建于南唐保太11年(953年),曾是閩贛交通要道和貨物集散地,古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的美譽。沿著老街幽靜曲折的青石板小巷前行,兩旁建筑青磚碧瓦,房屋古色古香,雕梁畫棟,有古驛站、有古民居,共同見證了古鎮的滄桑歲月。辛棄疾的一生,有將近一半時間在江西度過,罷官閑居在鉛山就有12年,他去世后就埋骨在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棄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墓前有郭沫若題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大義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初名“思政橋”。后來宋紹熙三年(1192年),思政橋由鵝湖峰頂寺高僧大義禪師重建,故而更名“大義橋”。因臨近鵝湖書院,這座雄渾古樸的橋梁留下了許多宋代文人儒士的足跡。澄波古廊橋架在江西上饒市鉛山縣湖坊鎮的陳坊河上,是江西最古老的橋梁之一。它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30年),橋長60余米,六墩五孔,頂部全部以瓦相覆,既能保護橋身,也能為行人遮風擋雨。鉛山河口鎮歷史上曾與景德鎮、樟樹鎮和吳城鎮一起,被稱為江西四大名鎮,亦為“萬里茶道第一鎮”。如今只有河口鎮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明清古街,有“江西第一古街”之譽。河口古街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稱,由東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筑,舊分一堡、二堡、三堡,路面用長條青、麻石鋪砌而成,布滿車轍。街道兩邊尚存舊店鋪多家,多數保持了明、清建筑特色。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陸九淵等會講鵝湖寺,各持己見,“相與講其所聞之學”,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鵝湖書院也因此聞名于世,成為江南四大書院之首。書院前面有石山作屏,山巔巨石覆蓋,石尖聳立,千姿萬態,突兀崢嶸。左右兩側山勢合抱,重峰疊巒,蒼翠欲滴。其左側山頂,還有飛瀑傾瀉而下。書院所在的山谷小平川,更是古木參天,曲徑流泉,幽靜無比。 信江書院為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自清代以后,信江書院脫穎而出,獨領風騷三百余年,名播遠近,成為上饒人杰地靈、人文薈萃的重要象征。 書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巧妙吸取和靈活運用了江南園林建設的一些特點及其表現手法,處處因勢隨宜置景,少事雕鑿而自然成趣,稍加開拓而格外雄奇,韻味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