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楷的筆畫嚴謹,體勢精微,最具鍛煉作用,但是傳世的古人小楷法帖,大多是晉唐、明清時期的作品,晉唐距今久遠,少見真跡,拓本跟摹本的字跡,也是模糊不清,難以臨學。 ![]() 至于明清法帖,因推行“館閣體”,書家筆法刪減,不夠純正和標準,點畫也過于平整、勻和,少見藝術氣息,這一項項問題,令后世困擾不已。 幸好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王圓箓道士,打掃黃沙,意外發(fā)現藏經洞,挖出大量紙本真跡,這些作品小楷居多,而且很多手稿,出自唐代的宮廷能匠。 ![]() 甚至洞內出土一幅,武則天巨幅真跡,它就是失傳1000多年的《金剛經》,從字跡形態(tài)看,與初唐“尚法”理念之下,所寫的小楷不同,初唐和市面常見的小楷字跡,大多端莊、精巧,體勢比較規(guī)整。 ![]() 而武則天的小楷,姿態(tài)多變,筆畫波動而曼妙,十分優(yōu)美靈秀,一別前人的板正感,實際上,這種字體具有專業(yè)的名稱——“寫經體”,晚年時期的武則天,十分癡迷經書,為了給母親祈福,他組織大型的抄經工作。 ![]() 經書篇幅巨大,若無強悍的控筆功力,根本無法寫成,于是武則天全國選拔,經過層層的嚴苛篩選,找出實力最強的高手,入宮培訓,并抄寫典籍,以往小楷的肅氣,不符合經書虛靈感。 ![]() 由此“寫經體”應運而生,這幅武則天寫的《金剛經》,就是極其標準的“寫經體”范本,程待賓曾進行摹寫,并加以署名,全卷共計5000多字,未經風雨侵蝕,字跡保存的頗為完好。 ![]() 墨色潤麗,細節(jié)盡備,猶如初寫一般,單字約為1厘米,字字精描細琢、飛動俊逸,凌空蓄力后精準落筆,起筆輕盈靈動,似鵝毛輕觸紙面,奠定基調,保證后面的線條和氣脈,全都連貫、暢通。 ![]() 這種筆法與章法、結字,充分調配,全卷錯落起伏,疏密有致,盡顯動勢和藝術活力,當然激蕩、秀美的外表之下,也不乏剛健筋骨,以及“楷法”支撐,筆筆彈性十足、骨血兼?zhèn)洌?/span>比《靈飛經》漂亮百倍。 ![]() 如今此作真跡,藏在甘肅神高臺縣博物館,因過于珍貴,禁止公開展出,被評為001號國寶,近期范本傳出,眾人爭相臨學,若把全卷筆法掌握,基礎就算打牢,同時兼得用筆的流逸感,之后不論臨摹行書,還是唐楷,皆能得心應手。 ![]()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