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講:成為名醫的三個條件 1.扎實的理論功底。中醫必須用理論指導臨床,理論功底來自經典,要熟讀經典。沒有理論功底就沒辦法展開辨證思路,沒有理論指導臨床,永遠處于低下水平。所以歷史上的歷代名醫都是熟讀經典。要正確的施治就要熟練掌握大量方劑,才能進行有效施治,要上臨床至少要背五百個方劑,最好能背一千個方劑。我今天雖然是在講《內經》的病機理論,實際上講的是辨證,中醫辨證施治的水平決定醫生的臨證水平,你的辨證施治水平高,臨證水平就一定會高,你不能辨證施治就不可能當一個高水平的醫生,因為中醫的優勢就是辨證施治,中醫的奧妙也就是辨證施治,辨證是在整體觀的思想指導下綜合分析全面考慮,但是辨證施治是有前提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沒有理論功底就沒辦法展開辨證思路。 2.豐富的臨床經驗。長期不間斷的臨床實踐,才能積累豐富的經驗。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診斷、辨證、選方、用藥會非常敏銳。長期刻苦不間斷的堅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堅持每天臨床,才會有經驗,沒有豐富的經驗,臨床上就變成了西醫治療模式,來一個病人頭痛就開一個單子去做CT,肚子疼開一個單子去驗血,腰疼去照個片,這就不會有臨床經驗。 3.敏捷的思維反應。當醫生的尤其是辨證思維要非常敏捷,選方用藥要特別快。你沒有掌握大量的方劑怎么去施治,那樣就變成了用藥的醫生,病人說頭痛就開川芎白芷,病人說腳痛就開牛膝木瓜,病人說腰痛就開杜仲桑寄生,病人說腹痛開厚樸木香,這樣就成了大雜會,是治不好病的,所以我說學中醫起碼要背五百個湯方,而且要背得很熟練,需要用哪個方在臨床上要能隨手可以取來。比如病人半邊頭痛七八年了,有抽筋、頭痛、眩暈、頸椎脹、眼睛脹,風吹就痛、有情緒也痛、沒休息好也痛,淋雨也痛、曬太陽也痛,西醫說是血管神經性疼痛,我馬上就開處方,學生寫處方,我就說散偏湯合天麻止痙散加葛根,選方我通常是一句話說完了,然后說川芎20、白芷20、柴胡10、白芍10、香附10、法夏10、白芥子10、天麻20、僵蠶20、全蟲5、葛根30、甘草6,我就講完了,這個學生如果寫不上,那你下次不來了,他自己曉得摸風都摸不到,我平時就有這么快,方劑要熟練到不用背歌訣就能說出來,你要熟到這個程度才能像電腦反應那樣快,這個學生回去以后他要查散偏湯出自哪本書,我半天門診開一百個方,他回去要查一百個方,這個學生是高明的,有些學生懶惰,他就想上這個門診累得要死,回去睡懶覺去了,這樣他對方劑就永遠不知道,學習中醫對方劑一定要特別熟,辨證一定要有章法,診斷一定要明確,這才能真正當一個好的中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