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說唐長安還有一座小雁塔。小雁塔也是佛寺里的一座塔,這座寺叫薦福寺。薦福寺的位置比大慈恩寺還靠近唐長安城中心,它就在朱雀門出來向南的朱雀門街旁。朱雀門進去直通太極殿,朱雀門街就是唐長安城的南北中軸線。 弘道六年(公元683年)臘月,高宗李治無論如何治都已不治,而亡。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李顯登基做了皇帝,即為唐中宗。李顯上位后,對親娘武則天臨朝稱制不滿,便扶持自己的皇后韋氏家族,想要架空太后。武則天見此豎子可怖,便在55天后就廢其為廬陵王,把她和李治的小兒子李旦扶上皇位當傀儡,即為唐睿宗(念唐瑞宗)。李旦登基后的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敕令李氏宗族為亡故百日的高宗李治在長安中軸線旁建寺獻福,叫做獻福寺。六年后的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獻福寺改稱薦福寺,武則天親書“敕賜薦福寺”額匾,現在重寫在寺門朝南正面額石上。這是薦福寺的來歷。 唐長安城內原有多座佛寺,寺內都有塔。其中有一座木塔寺,是隋文帝楊堅為愛妻文獻皇后獨孤羅所建,寺里的木塔民國晚期才徹底倒塌。這獨孤家三姐妹可是相當牛,大姐是北周明帝宇文毓(念宇文玉)的明憲皇后;二姐是唐高祖李淵的生母,追封元貞皇后。這小妹獨孤羅更是協助楊堅統一了中國。她們的爸爸獨孤信是世界歷史上最牛的老丈人,比奧地利特蕾莎女王還牛,特蕾莎的女兒們都沒能全當皇后。 木塔寺的這座隋代木塔非常可惜,它若不倒,要比應縣木塔早四百多年。唐武宗會昌滅佛時,保留了長安城內四座寺:大慈恩寺、薦福寺、木塔寺和西明寺。前面兩座寺里有磚塔,后面兩座寺里有七層木塔。前面兩座唐寺雖然沒了,可唐塔還在。后面兩座寺和塔都沒了。 唐長安城內的唐塔現在僅余大雁塔和小雁塔了,觀賞過大雁塔之后,我當然要去薦福寺看看小雁塔。走到薦福寺左近就可見那座無頭的小雁塔。 那小雁塔蒼涼的身影在現代化高樓前頗顯悲壯。 薦福寺大門緊閉,游人必須走旁門左道進寺觀覽。進去之后,我還是要去看看那緊閉的大門背后。 這根本就是一座普通的晉派磚砌拱券門,完全沒有寺廟山門的意思。唯一的奢華就是門上那座藍色琉璃瓦仿抬梁翹角單檐歇山頂了,正脊上是藍色蓮花琉璃做脊墻,殘損的明式鴟吻,脊剎還剩一半。這座門是明代原物嗎?拱券門背面嵌“最勝法門”額石。 這座薦福寺最初并不在這里,像現在的大慈恩寺一樣,這個地方也是最初薦福寺的塔院。薦福寺最初的那個地方是隋煬帝楊廣登基前的晉王府,還是唐中宗李顯登基前的英王府。既然是潛龍府邸,那風水肯定是極好的,因此才被李顯選了做給他爸爸獻福的寺院。還有一個原因是李顯的潛龍府肯定不能給別人住了,所以可以拆了建寺。 武則天最晚年時,李顯復辟重做唐中宗。景龍年間,就說是景龍元年吧,公元707年,在薦福寺南邊隔街建起塔院,里面蓋起了小雁塔,存放二代唐僧從天竺取回的經書。大雁塔是宮人死后遺產出資興建,小雁塔則是活著的后宮妃嬪出資興建。李顯來寺中為他爸祈福時,陪同的修文館文人李乂(沒那點也念義)曾作酸詩哄圣人開心:象設隆新宇,龍潛想舊居。碧樓披玉額,丹仗導金輿。你看他還提起這是李顯的潛龍府。李乂詩中還有“梵樂奏胡書”字樣,看來唐代是把所有化外之人都叫“胡人”的。 唐末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挾持昭宗李曄(念李吔)遷都洛陽時,拆毀長安城,薦福寺被毀。朱溫代唐建梁后,忙于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打斗,棄長安如敝履。薦福寺剩僧們化了點錢,把薦福寺遷到了南面的塔院,規模小了很多,宋代文獻中有此記載。到了明英宗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來了個西域僧人,出錢把唐末的寺院翻新,這就是現在的薦福寺了。 你別看這薦福寺依然頹廢,可是還遺存有歷史之痕。小雁塔肯定算是歷史遺痕,這寺門前有武則天所題“敕賜薦福寺”字跡,后面的“最勝法門”是明英宗朱祁鎮所題,都算是歷史遺痕吧? 站在寺門內向北看。 前方有一座殿房的臺基,周圍還有四架唐燈,那是金剛殿。我們知道佛寺的山門內兩側是各有一座金剛像的,俗稱哼哈二將。這里的金剛殿是不是過去的山門? 再往前走,又見一座殿房臺基,殿前還立著幾座功德碑。 這是天王殿,里面過去應是有四大天王像。殿前立著兩座古碑,東邊的是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的“敕賜薦福禪寺重修塔記”碑;西邊是更早的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大薦福寺重修塔記”碑,寺中現存最老的碑。 過了天王殿,兩邊即有左鐘右鼓兩座樓,看看右邊的鼓樓。 面闊一間的二層樓,一層腰檐下有一圈檐廊。鐘鼓樓和前面的寺門風格一樣,只是琉璃瓦換成了灰瓦,正脊上有殘破的明式鴟吻。因為屋頂是斗栱抬梁,腰檐又非常大,這座鼓樓雖然不大,卻也是顯得儀態萬方。一層拱券門上有一塊扇面門匾,上書篆字“暮鼓”。你看二層的那扇圓窗,剛從歐洲游覽回來的游客馬上說它是玫瑰窗。其實這在中式建筑中就簡單地叫做花窗。 鼓樓鎖著門,不知道里面是不是有鼓,但門外是一邊擺著一座石鼓的。原地向后轉,去看左手的鐘樓。如果你想看見一層門上的“晨鐘”門匾,你絕對看不見,你看見的是鐘樓屋頂下掛的“雁塔晨鐘”額匾。兩座樓的題匾賊不對稱。 古時晚上起更時擊鼓,夜里每更打梆子,早晨更盡時撞鐘,報時方式是也,但這是在西安城里的鐘鼓樓。寺院里的鐘鼓晚上和早上各打一通,晚上先鐘后鼓,早晨先鼓后鐘,鐘要打一百零八下。寺院晚上的鐘鼓表示開始蒙昧,早晨的鐘鼓表示覺悟,都有佛教含義。唐宋時,寺院夜里每更也要打鐘。唐代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是說的寺院夜鐘。 看完鐘鼓樓,我就向前方看,這就看見一座城關。 青磚城臺有五丈高,可以意會是五丈原。里面是夯土,外面貼了一層磚。城臺上有一圈女兒墻,下面開一座拱券門。城臺上當然要有城樓。城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外有一圈檐廊。上面是晉派斗栱抬梁灰瓦重檐翹角歇山頂,單翹單昂五踩斗栱,正脊上這次是清式鴟吻了。既然是夯土實心城臺,登樓的爬梯就建在了樓外兩側。 上檐之下掛朱祁鎮題寫的“敕賜薦福寺”額匾。這是說明代正統年間重建薦福寺時,寺里的住持和尚專門去京里請來了皇上的題匾,還是兩塊,這兩塊匾當時應該是掛在寺門前后兩面的。近年修葺時,他們翻出了武則天的題匾,結果把朱祁鎮的題匾給換下來掛這里了。看來西安人更推崇武則天,雖然武則天是坐在洛陽當女皇,但她早年是躺在長安當皇后的呀。這朱祁鎮當過一次瓦剌部的俘虜,他不當俘虜的時候也不曾到訪西安府。朱祁鎮雖然給寫了一塊敕賜薦福寺的匾,估計根本沒出錢。人家武則天好賴是真出過錢的,是真地敕賜。 他們說這座城關叫“慈氏閣”,那它就不能叫城關了。下面那不能叫城臺,而應叫樓臺。難道這是供宋慈的閣,不對呀,宋慈是宋氏。我知道的中國計算機初世祖叫慈云桂,是慈氏。其實佛教里的慈氏是彌勒菩薩,因為他不殺生,所以稱作慈氏。連佛祖都吃肉,彌勒菩薩卻不吃,所以說他大慈大悲,叫慈氏。佛祖吃肉很講究,不能見到殺它,不能聽見它臨死的嚎叫,不能是專門殺了給自己吃的,這叫三凈肉。我們說“眼不見心不煩”,佛祖又給加上不聽不想。沒有登上薦福寺的慈氏閣,沒見到里面是否供有彌勒像。這卻從側面說明前面的天王殿里沒有大肚彌勒菩薩像。著名的河北正定隆福寺里也有一座慈氏閣,里面供的是彌勒菩薩像。 走到拱券門內,就可以看見后面的一座大殿和殿后的小雁塔。 殿前也有功德碑,每側兩座。 上前看看這座大殿。 二尺高青磚臺基上的晉派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面有檐廊,明間和次間開四扇六抹隔扇門,梢間檻墻檻窗。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單檐硬山頂,單翹單昂五踩斗栱,磚雕脊墻,明式鴟吻。紅柱綠枋,清式雙龍金線和璽彩繪。明間前出一路青石垂帶踏垛,踏垛兩邊一對清式官家石獅,男左女右。石獅之外還有一對石刻水缸。 看看它的檐下。 看看側山墻上的晉派磚雕。 瞧瞧石獅和水缸。 明間檐下掛“大雄寶殿”額匾,看那鈐印是舒同所題。舒同曾任陜西省委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明間門柱掛楹聯:千年古剎自女皇開基走過風雨夏春秋,百代皇寺從盛唐立業跨越唐宋元明清。 大雄寶殿是寺院中最重要的大殿,可是薦福寺的這座大雄寶殿規格并不高,它的單檐硬山頂比前面慈氏閣的重檐歇山頂低了好幾個檔次。 按規矩,大雄寶殿是要有東西配殿的,看看西側。 那座殿似乎不應該是配殿,它那個歇山頂比正殿大雄寶殿還高級,越矩了。前面天王殿和金剛殿都丟失了,原來的西配殿可能也丟失了。如果有的話,應該是在那座四角方亭的位置。這座亭子雖小,卻是婀娜多姿。四根紅柱,上面是斗栱抬梁灰瓦單檐翹角四角攢尖頂。磚雕脊墻,磚雕寶珠火焰脊剎。 大雄寶殿四周有一圈粉墻,和后面的后罩樓圍成一座院子。那座后罩樓樓下是法堂,樓上藏經。院子不開放,只能繞到后面去看藏經樓的后身。 這座樓挺有意思,下面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有一圈檐廊。上面是一座磚石樓,典型的明代藏書樓,應該是磚石拱券屋頂,這是為了防火。上面的灰瓦單檐歇山頂只是裝飾。可是下面一層的那些木結構件遇火怎么辦?不還是要把上面二樓烤化嗎? 大雄寶殿西側是過去的僧舍,叫做方丈院,當然不是方丈的僧也住在里面。 看看方丈院的門墩。 這是明清式樣的制式門墩,應該是前些年裝上的舊門墩。如果過去就有的話,肯定是僭越了。 站在方丈院里就可以看見小雁塔。 走到塔前看看。 塔下有二丈高臺基,前出一路陡峭的青磚扶手踏垛,佛塔是磚砌四角、疊澀出檐的十三層密檐樓閣塔。底層有拱券門,上面各層有拱券窗。 那拱券門的門楣上好像是有很多字,離得太遠,看不清楚。拱券門上沒有額石。踏垛之上是一座石牌坊門,石柱石枋石屋頂,石枋下還帶有石門罩。這些構建上都布滿浮雕。 據說此塔初有十五層,現存十三層。唐宋時期,這座塔的大名一直是薦福寺塔,它的占地面積和高度都不及大雁塔,因此俗稱小雁塔。這座小雁塔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玄奘之后,又有一位高僧叫義凈。義凈有童子功,他幼年出家,飽讀經書,崇拜玄奘。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三年,到高宗的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義凈和尚也出國求法去了。玄奘走的是陸上絲綢之路,這義凈劍走偏鋒,他走的是海上絲綢之路。這叫明知海有鯊,偏向海上行。陸上絲綢之路是漢武帝時期張騫所開,海上絲綢之路也是漢武帝時期所開。東洋航線從寧波直達日本;南洋航線從廣州經馬六甲和印度,直達非洲。其實,秦時就有海上貿易航線,主要是南越國趙佗那個時候,規模不大,不成氣候。漢武帝征服南越國后,更多的內陸特產經此路運往印度,再經陸路運往羅馬,供那里的貴族奢侈,海上絲綢之路漸成。 義凈和尚就坐其中一條波斯商船去了印度。在印度各地游學后,他就到了那爛陀寺,這是玄奘當年學法的地方。義凈在那爛陀寺蹉跎了十一年,不斷提高自己,還不斷表現自己。最后,取得了大和尚的信任,義凈求到四百多部三藏經書,高高興興地登上回鄉之路。結果他并沒直接回國,而是在大馬停留了好些年,在那里譯經講經,還寫了一本游記《南海寄歸傳》。一直到武則天的證圣元年(公元695年),義凈才回到東都洛陽。各寺院的僧人們當然很歡迎他,不知道武圣人是不是Call過他面圣。此時,武圣人正因為假和尚薛懷義燒了明堂而遷怒僧人,而且她的業余時間都被新寵沈南璆(念沈難求)占用了,她應該沒見過義凈和尚。傳說武圣人曾率文武百官至洛陽東門外迎接義凈回國,我估計那只是一個傳說。 這義凈在東都洛陽沒吃著好果子,只好在武則天的久視元年退行長安,住進薦福寺翻經。此后,義凈和尚低調地活在長安,不敢招惹武圣人。武圣人病重時,中宗李顯復辟上位。直到“則天大圣皇后”葬入乾陵后,義凈和尚覺得天下大定,便在景龍元年(公元707年)申請造塔藏經。塔起之后,義凈每日去塔上取出經書翻譯。 這義凈出家初時,曾在終南山凈業寺隨道宣祖師學習律宗佛法。他在薦福寺雖經律論三藏都翻,卻是以律部為主。律宗內部派系比較亂,再加上義凈疏于爭流量,結果他在律宗譜系中根本沒有記載,嗚呼哀哉!人家鑒真和尚就知道怎么開辟新賽道,拼命也要東渡,最后做成了日本律宗初世祖,流芳百世。 這是小雁塔的來歷和它的建造師故事。 小雁塔的建造師義凈和尚雖然也曾去印度學法,也曾到過東印度和中印度好幾國,但他似乎未曾去瞻仰過桑奇大塔和大覺塔。這座小雁塔造型和桑奇大塔的窣堵坡(念蘇堵坡)完全不同,也和大覺塔相左。它是仿大雁塔而建,雖也是一座疊澀出檐的四角方塔,但是上面各層的層高都非常小,近似于密檐。密檐是各層屋檐幾乎緊密連在一起,這座小雁塔的屋檐之間有室,墻上還開有窗,有樓閣塔的模樣,所以我把它稱作是密檐樓閣塔。義凈造小雁塔時,大雁塔已經由最初的五層加蓋到七層,但小雁塔最初有十五層,足足比大雁塔多一倍還拐彎兒。即使是有十五層,小雁塔還是比大雁塔矮一些。另一條,你看小雁塔從六層往上是向內收殺的,這在大雁塔上完全沒有。 你別看大雁塔更接近印度大覺塔,但是唐代后來的佛塔卻是走的小雁塔風格。小雁塔倒成了唐塔風格奠基塔了。看看我曾去觀賞過的山西永濟普救寺鶯鶯塔。 普救寺據考建于隋代,很有可能是隋文帝時期到處建塔供佛舍利。最初的隋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華州大地震中倒塌,西安小雁塔頂層也是這次地震塌掉的。嘉靖四十三年,鶯鶯塔得到重建,卻是建成了唐式疊澀出檐四角密檐樓閣磚塔,六層以上帶收殺。你看,一直到明代時期,公認的早期唐塔風格就是小雁塔這樣的:疊澀出檐四角磚塔,至少十三層,六層以上收殺。 唐代磚塔仿大雁塔的可能只有一座,就是玄奘安葬的興教寺塔:疊澀出檐四角五層樓閣塔。 大雄寶殿前面有一座慈氏閣城關,小雁塔后面也有一座城關。 這座城關和慈氏閣建筑形式一樣,女兒墻上嵌著一塊額石,上面寫著“白衣閣”。這白衣閣比慈氏閣小不少,不好叫做城關了,就叫樓閣吧。下面是青磚樓臺,上面是磚木閣樓。閣樓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后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灰瓦翹角單檐歇山頂,不施斗拱,明式鴟吻。這是一座明式建筑,可能是原裝,后有修葺。 顧名思義,白衣閣內供的應該是白衣觀音,白衣觀音是密宗觀音三十三身之一,稱作離垢金剛。白衣觀音穿白衣站白蓮,能使人脫離污垢復歸潔凈。 慈氏閣和白衣閣好像是薦福寺的兩座城關,關內是寺中要地。慈氏閣關外是前院,白衣閣關外是后花園。 看完薦福寺,你不要輕易退場,寺外的場地上是西安博物院。我上次在蘇州曾去看過蘇州博物館,它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家貝聿銘設計的,幾何抽象的蘇式古典建筑,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今天這座西安博物院的建筑也很有特點。 這種上圓下方的建筑是古時的明堂式樣。據說,明堂始于黃帝,夏稱世室,商稱重屋(念蟲屋),周始稱明堂。上面這些明堂早就毀于戰火,到漢武帝時,劉徹欲造明堂,有人敬獻一圖。圖中所繪為黃帝時期的明堂,四面無壁,上覆茅草,上圓下方,四周有水。眾臣爭議具體方案,導致漢武帝未能動工。直到漢平帝劉衎(念劉看)的元始四年(公元4年),太傅王莽奏請建造明堂、辟雍和靈臺,這才在漢長安城南建起明堂辟雍,辟雍就是明堂外面一圈水。這座明堂是至今考古發現的最早明堂,后來武則天在東都洛陽也建有明堂,號稱萬象神宮。唐代洛陽明堂是史上最大明堂,被武圣人相好的薛懷義燒了一次,重建后毀于回紇(念回和)劫掠洛陽。現存古代原裝明堂是北京天壇祈年殿,已經不是上圓下方。 西安博物院是梁思成的學生、陜西建筑家張錦秋先生設計,我想他將這座博物館設計成這樣是向漢長安明堂致敬的意思。展館本身上圓下方,有明堂神韻,前面還有一池碧水,象征辟雍。 進去看看。 中央大廳有很多游人圍成一圈,他們是在觀賞地面的西安歷史地圖,我在前面所說的周、秦、漢、唐、明清西安城地理位置就是從這里看來的。 看看中央大廳穹頂。 中央大廳四周分布著四個展廳,象征西漢長安的五室明堂。 在西安,陜西省博是很要看的博物館,藏品之豐富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有話說“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陜西”。這是說山西地面古建眾多,陜西出土文物豐富,這些出土文物有很多都在陜西省博。西安市博也很值得看,里面有著名的小雁塔。還有模仿漢代明堂的博物館建筑。 前面說過小雁塔是唐塔建筑規范奠基者,后來的唐塔基本都是遵小雁塔式樣。山西永濟鶯鶯塔即是一例。不過鶯鶯塔初建于隋代開元年間,重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雖是唐式,總覺得差點意思。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敕令滅佛,海內佛寺一夜凋零大半。東西兩都各留四寺,天下各郡僅留一寺,其余全滅。武宗喜食術士所煉金丹,滅佛事件之后,疑似僧人買通術士在金丹中下藥,致使武宗第二年即翹。不對,唐朝皇帝沒有辮子,不能叫“翹”,還是叫“崩”吧。韜光養晦的皇叔李忱被眾人推舉繼位做了宣宗,新開年號大中。他一上臺就廢除了武宗的滅佛敕令,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開始,各地紛紛集資重建寺廟。我上次在五臺山所見佛光寺即是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 這時,長安城東北偏北的涇陽、渭陽、咸陽三地交界處也蓋起一座寺院,即稱三陽寺。古時,山南水北稱作陽。涇陽是涇河之北;渭陽是渭水之北;而咸陽是在渭水之北、九嵕山(念九宗山)之南。三陽寺里也蓋起一座佛塔,叫做昭慧塔。三陽寺初建具體哪年不詳,就說是和佛光寺同期吧,大中十一年。建寺高僧是不是昭慧和尚?這座塔是他圓寂后的靈塔嗎?不知道。要不就是說昭慧是宣揚佛祖“彰顯光明、昭示智慧”的意思。三陽寺昭慧塔位于現在西安的高陵區,高陵這個地名和古代皇帝陵墓沒有關系,是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贏渠梁設立的縣名。你看看,這個地名居然已經有將近二千四百年歷史了,但還沒趕上河北邯鄲地名的歷史,那是殷紂王起的名字,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年。 三陽寺昭慧塔距離西安城區挺遠,現在西安地鐵十號線開通了,可以直達,終點站就叫做“昭慧廣場”。 三陽寺不知在什么時候已經滅失,只剩下昭慧塔孤獨在彼。塔的南面原寺院現在是高陵一中,很老的學校,曾用名“高陵中學”據說是近代教育家于右任先生題寫。高陵一中是西安市重點中學,陜西省示范中學,它占用了三陽寺原址,肯定是無法騰退了。所以,前些年整理昭慧塔時,區政府征用了塔北地面,做了一個坐南朝北的高陵區博物館。要去看昭慧塔必從此博物館免費進入。 仿唐的門殿,相當像樣。正脊上那不是門殿的脊剎,而是后面昭慧塔的寶葫蘆塔剎。 前殿展廳是展示高陵的歷史發展。 下面有月臺有基座,前面居然是寬大的三路垂帶踏垛。展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唐式殺柱,下面是唐式蓮花覆盆柱礎,上面是唐式單杪雙下昂六鋪作斗栱,柱間人字補間鋪作,雙層枋,直欞檻窗。上面是唐式斗栱抬梁灰瓦單檐歇山頂,唐式鴟尾。這個仿唐相當規整。看看它的細節。 工作人員說這里的建筑都是混凝土的,不是木制。鋼筋混凝土建筑能做到如此似唐,也是沒誰了。 前殿兩邊有唐式游廊,過了游廊便是后殿。 后殿展廳是展示高陵的紅色歷史。展廳更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面還有一圈檐廊,月臺上有一圈仿唐白石扶手欄桿,上面是唐式廡殿頂。前面有一水池,按照古人稱圓形為池、方形為沼之例,此水池應稱魚沼。中國最著名的古代魚沼是山西晉祠的魚沼飛梁。站在這里已可見后面的昭慧塔上部。博物館四周有一圈唐式廡殿回廊。 站在后殿旁,即可見那座昭慧塔。 后殿之后便是塔院。這是模仿過去的三陽寺,寺院在前,塔院在后,只不過是南北反向。 三間門殿,實榻門扇居然有五行五列銅門釘,還挺高級。門釘的數量是有禮數的,按照周制推衍,皇宮大門九行九列,親王大門七行九列,王府大門七行七列,往下最多可以用五行五列。這昭慧塔院大門仿得還可以,沒有越制。 看看門前擺放的高陵舊物,明代石獅。 進得塔院門,站在門下,就可見那座昭慧塔全身。這是此塔朝北的背面。 塔前立有一塊文保碑。 此塔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轉到陽面看看塔的全貌。 轉到陰面看看塔的外輪廓線。 轉到朝南的正面看看。 這是一座疊澀出檐十三層八角密檐樓閣磚塔,六層以上向內收殺,而且層高減小。一層南北有拱券門,二層以上東西南北有拱券窗。可以看見一層正面原有額石,二、三、四層的東西南北也原有額石,只不過額石都已脫落丟失。 你看那塔壁上有很多方孔,好像缺了半塊磚。這些孔是有用的,這是外墻裝飾物的安裝孔。我們知道唐塔外墻并沒有裝飾物,那這昭慧塔曾經的外墻裝飾是什么?高陵這個地方遼金時期肯定曾被北方胡人占據,遼金磚塔外墻上多有磚雕或者泥塑金剛像。我估計當年的占領軍把這座漂亮的昭慧塔改成自己的佛塔了,裝上了泥塑金剛像,天長日久風化泥塑脫落,然后被明軍清理干凈了。古代異族之間的戰爭有很大成分是占領對方的廟堂,把對方的廟堂改為己用。 從小雁塔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到昭慧塔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換了十二位帝王,時間過去了一百五十年。小雁塔建成一百多年后,唐式磚塔的形式已經有了變化,從初時的四角變成了八角,但上面的收殺還是保留了。而且攢尖頂上的塔剎還是寶葫蘆,大雁塔是寶葫蘆,這座昭慧塔也是寶葫蘆。小雁塔頂層塌落,估計丟失的塔剎也應該是寶葫蘆。唐代中原地區所有磚塔的高度都沒有超過大雁塔。 有一座著名的唐塔高于大雁塔,不在中原地區,是在云南大理,就是崇圣寺三塔中的大塔千尋塔。千尋塔據信建于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就說是公元848年吧。我說的這個時間在中原是唐大中二年,為的是躲過會昌滅佛事件,而且基本和昭慧塔同時期。這座千尋塔保留了小雁塔的建筑風格,它是疊澀出檐十六層四角密檐樓閣磚塔,六層以上向內收殺。 還有一座塔幾乎和小雁塔一樣,它是疊澀出檐十三層四角密檐樓閣磚塔,寶葫蘆塔剎,六層以上向內收殺。這是洛陽白馬寺的齊云塔,最初建于東漢明帝劉莊的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是白馬寺建成后的第二年,應是一座木塔。東漢的那座齊云塔毀于戰亂,現在的齊云塔建于金世宗完顏雍的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此時唐已過,連北宋都沒有了,可金代時期重建齊云塔時,為什么造的是唐塔?可能因為北宋太弱,遭金人不齒;造木塔怕又被毀,所以造了磚塔。從這座齊云塔的建筑形式可知,金人心目中的唐代磚塔典范就是西安小雁塔。所以我說這小雁塔在造塔歷史上的地位比大雁塔高,小雁塔才是唐代磚塔的鼻祖。 從昭慧塔所見,唐代磚塔風格演變是先從四角變為八角的。千尋塔因為遠離中原地區,所以還沒有反映出這個變化。為什么四角變八角?我估計和隋唐木塔有關,大雁塔出現之前,長安已有隋文帝為獨孤羅皇后所建禪定寺塔,八角樓閣木塔,比大雁塔還高,就是前面說的木塔寺。唐代木塔現在已全部消失,現存最早的木塔是應縣木塔,也是一座八角樓閣木塔。應縣木塔公開記載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雖然此時在中原已是宋仁宗趙禎(念趙貞)的嘉祐元年,但應縣木塔是一座唐式建筑。有人質疑應縣木塔年代,說它應是建于晚唐或后唐時期,因為它的所有構件和佛像都是唐式風格。 后來的宋代木塔也是八角樓閣塔,比如杭州六和塔(磚心木塔)。而且宋代的磚塔也是八角,比如泉州開元寺的東西二塔。這些都是我親眼見過的古塔。說明唐代磚塔從開始的四角逐漸變為八角,大約是在唐武宗李炎會昌滅佛之后發生的這種變化。 唐代磚塔往后發展時沒變的是八角方塔,變化的是上層。北方遼金變成了密檐,密得不行,疊澀出檐緊挨在一起。中原則是仿木斗拱出檐的樓閣,明清時期的磚塔大多是這樣的。而且后來的磚塔上層不再收殺。 這座高陵區博物館里還有一件古物。 這座碑亭不是古物,是后人新作。旁邊的省級文保碑說明了里面的古物:唐李晟碑,這是一座唐碑。上去看看。 看上去相當古老。這當是唐代李晟(念李勝)的墓碑,李晟墓肯定不在這里,是被人把這墓碑騰挪過來的。昭慧塔和這座李晟碑是高陵區博物館的二件鎮館之寶,都是屬于國家級珍貴文物。 李晟不是皇室宗族,他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左金吾衛大將軍李欽之子,行伍出身。李晟武藝高強,征討吐蕃有奇功。鎮守西陲,又屢立戰功,擢升右金吾衛大將軍。唐代宗李豫的大歷八年(公元773年)回京任右神策軍都將,守衛京城。唐德宗李適的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原鎮發生兵變,叛軍攻陷長安;李適避禍走到乾縣,被叛軍包圍。李晟率軍勤王,救出德宗李適,還收復了長安。被李適拜尚書左仆射(念仆夜)、同平章事、 諸道兵馬副元帥。這李晟又當宰相、又當副元帥,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威風八面。晚年封太尉兼中書令,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去世,葬在此地附近。 李晟哀榮頗榮,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配享唐德宗廟堂,畫像掛進凌煙閣。這座墓碑立于唐文宗李昂的太和三年(公元829年),是時任宰相裴度所撰碑文,由弘文館學士書法家柳公權書寫,沒有鐫刻者落款。有人稱此碑“三絕碑”,三絕是說撰文、書寫和鐫刻都是名家。這塊碑不能算是三絕碑,缺少鐫刻者落款。成都武侯祠有一塊三絕碑,也是宰相裴度撰文,柳公權之兄柳公綽所書,金石名匠魯建鐫刻,那是真正的“三絕碑”。 對了,世人常說中國的佛塔源自印度桑奇大塔堵坡,其實這個說法很片面。中國漢傳佛塔源自印度不錯,但它是源自印度的大覺塔,就是上集說的大雁塔。中國佛塔也有來自窣堵坡的,那是覆缽的藏塔和尼泊爾塔,藏傳佛塔。前者代表是北京北海公園白塔;后者代表是北京白塔寺的白塔。這兩種塔的覆缽象征的是印度窣堵坡圓頂。 唐都看唐塔,細觀了三座很有代表性的唐代磚塔:最初的大雁塔,創建唐塔風格的小雁塔,還有開始演變的昭慧塔。不虛此行。 正是: 唐都往昔三浮屠,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