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其構形規律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例,從字理溯源、意象關聯、文化浸潤三個維度,探討如何通過關鍵詞教學實現“一字一文化,一詞一世界”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與文化審美素養。 一、字理溯源:構建漢字認知網絡 1. 象形解碼,具象化理解 以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肉”的教學為例:“肉”是象形字。結合象形字的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教學時候,出示“肉”的甲骨文和“肉”的圖片,讓學生猜猜“肉”這個字中,兩個“人”指的是什么。通過甲骨文和圖片對照,學生知道了兩個“人”是肉的紋路。接著,出示一串帶肉字旁的字,例如:肌、膚等。告訴學生,這些字的偏旁讀“肉月旁”。最后出示一串帶“肉月旁”字和“月字旁”的字,學生知道了帶“月字旁”的字中,有一支其實是肉字旁的變體。通過溯源,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都是月字旁,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 “肉”字教學,通過與甲骨文對照,引導學生發現“人”形紋路與肌肉紋理的關聯,建立漢字“形義”對應認知。又通過“月字旁”與“肉字旁”的演變對比,幫助學生區分同形偏旁的不同文化源頭。 2.會意解析,系統性串聯 以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乞”“祭”“祖”的教學為例:“乞”“祭”“祖”這三個字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乞”是象形字,“乞”字的本義是“乞求”,即請求或求取某物。我們觀察“乞”的形態,會發現樣子就像一個人跪著,誠心地祈禱的。“祭”字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其字形和意義都清晰地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動的核心內容。在甲骨文中,“祭”字的左邊是牲肉(“月”作為偏旁常代表肉),右邊是“又”,表示手,下邊“示”表示祭臺,整個字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靈或祖先。 “祭”字通過組合不同的部件(肉、手、祭臺)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即通過獻上酒肉等供品來向神靈或祖先表達敬意和祈求,這種造字法正是會意字的典型特征。學生知道了“示”表示祭臺,進而了解帶“礻”的字跟祭祀有關。例如:祀、祈、禱、祖等。由一個字,理解一個部首,帶出一串字。這種串字識字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祭”字為支點,解析“示”部祭臺意象,衍生“祀、祈、禱”等字族。“乞—祭—祖”的識字鏈,揭示先民“跪拜—獻祭—崇拜祖先”的精神圖譜。 3.形聲解義,結構化遷移 以二年級下冊《中國美食》“煎”的教學為例—— 教學時候,建構“一字三階”教學模式:首先,解構字形,“灬”(火字底,表意) “前”(表聲),揭示形聲規律;接著,類化認知,歸納“煮、蒸、熬”等同含“灬”的烹飪類字群;最后,遷移運用,結合“煎蛋”“煎餅”等生活場景強化字義理解。 二、意象關聯:打通文脈理解路徑 1. 關鍵詞還原場景 《清平樂·村居》中“喜”字教學:喜是個會意字,上半部分是“鼓”的象形,擊鼓表示歡樂、愉快,由擊鼓引申為慶賀,由慶賀引申為喜事。“口”表示舒氣發出歡樂的氣息和笑聲。理解了“喜”的本義后再引導同學們進一步地品讀“喜”在文中的內涵。文中誰喜?為何而喜?緊扣“喜”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從而學生體會:大兒子和二兒子“喜”是勞作之喜。小兒子喜是無憂無慮之喜。老伴“喜”是一家子其樂融融之喜。通過想象“翁”和“媼”的對話,反映了美好的鄉村生活帶給他們生活之喜。緊扣“喜”字體會作者對美好鄉村生活的喜歡和向往。 “喜”字的教學,由“喜”字的字形形還原“喜”的場景,通過角色化想象說話,實現“字形—文意—情感”的三重跨越。 2. 詩眼鏈接主題 《望天門山》中“斷”字教學:“天門中斷楚江開”的“斷”字是個會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由“刀”和“絲”組成,表示用刀截斷絲縷的意思。它本義是截斷、截開,后來引申為斷絕、中止、決斷或判斷情況等意義。?由“斷”引導學生想象:“天門中斷楚江開”,誰是那把神奇的刀?把雄偉壯觀的天門山劈成兩半。學生通過觀察課文插圖感悟:是這氣勢磅礴的長江之水!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 “斷”的教學,由理解“斷”的本義,即“刀斷絲”,到想象“刀”的神奇,體會長江如斧,最后結合資料體會作者高遠的志向,一字珠璣,一氣呵成,形成“文字符號—自然意象—詩人胸襟”的審美鏈條。 3.疊韻呈現意境 《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瀲滟”的教學:“瀲滟”是疊韻詞,“氵”顯水態,“斂”含波動,“艷”現光彩。“瀲滟”這個詞構建“水光搖曳”的視覺意象。教學時候,讓學生在了解本義的基礎上,借助課文注釋并引導想象:晴天時候的西湖,陽光下,水面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紋。此時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字形解構”了解了“瀲滟”的意思,語境“水光瀲滟晴方好”激活了學生的體驗。“字形解構→語境激活→建構語言”三階教學法,引導學生走進疊韻連綿詞的美好意境。 三、文化浸潤:實現語言精神共生 1. 矛盾啟迪生活 《匆匆》“藏”字教學:文句中的關鍵詞,往往起到“提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效果。《匆匆》一課,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惋惜、惆悵、不舍之情。“藏”是本課的生字,教學時候,了解“藏”的演變。“藏”的本義是把谷物保藏起來。谷物藏到哪呢?床底下啊!“爿”是床的豎形。上邊是草字頭,因為草叢便于隱藏。 在理解本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時間能像東西一樣藏起來嗎?一時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認為時間不能“藏”,有的學生認為可以。這個看似矛盾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順勢而導:如果可以?時間到底“藏”在哪里呢?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表意見。這個問題的探討,為學習第三段“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好鋪墊。“藏”的教學,由理解本義,到引發學生對時間、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們應該更好地度過生命的每一天。 2. 沖突轉化認知 《惠崇春江晚景》“豚”字教學:學習“正是河豚欲上時”,在識記“豚”這個生字的時候,讓學生結合注釋認識“河豚”,注釋中解釋:“河豚是一種肉味鮮美的魚。”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是魚,怎么不是魚字旁,而是月字旁呢?右邊的“豕”是“豬”的意思,這種魚跟豬有關系嗎?通過字理分析,讓學生恍然大悟。“豚”的本義是肉質肥美鮮嫩的小豬。豚,小豕也,豬其子謂之“豚”。“豚”后來泛指身體圓胖似小豬的動物,如:河豚、豚鼠。 河豚形似小豬,在揭示“河豚”非魚字旁之疑問這個過程,學生通過“豚=豕 月”,懂得命名的類比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展現漢字“以已知喻未知”的認知規律。 3.遷移聯結情感 《貓》“蹭”字教學:“蹭”的本義是摩擦。教學時候,讓學生通過換詞,辨析“蹭”和“碰”的不同。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的“碰”或“摩擦”才叫“蹭”。結合貓“用身子蹭”的行為體會“蹭”是用身體輕輕地摩擦,突出貓對主人的親昵,也體現了主人對貓的喜愛之情。“?”部揭示肢體接觸,從字形動作到“親昵依賴”的情感體驗遷移,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結語】當識字教學成為文化解碼的過程,每一個漢字都是打開傳統的鑰匙。教師應充分挖掘漢字“形—義—情—理”的四重維度,讓語言學習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