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西周歷經多代周王,到了周懿王時期。 周懿王為人比較軟弱,能力不行,完全不懂得治國理政,這導致之前被周穆王所攻打的那些蠻夷再度反叛,開始不斷進攻周朝,這使得周朝國力開始衰弱,當時的詩人都寫詩諷刺周懿王。 周懿王三年的時候,出現了“天再旦”的奇異景象,所謂天再旦就是指一天之內兩次天亮,應該就是發生日食了,日食的時候天黑,日食結束后天又亮了。這本來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周懿王不這么認為,他覺得這是蒼天示警,于是周懿王思考了很久,他認為肯定是鎬京這個地方不適合他,于是他下令,另選了一塊地方,在那建設新的都城,一年之后,都城還沒有建好,周懿王就迫不及待搬了進去,并且給新都城命名為“槐里”。 遷都之后,犬戎入侵,周懿王下令招募百姓入伍,并且任命虢公管理軍隊。周懿王先后兩次征討犬戎,結果大敗而歸,由此犬戎的入侵變得更加頻繁。 周懿王時期,周朝不可避免衰弱,歷史上對周懿王的評價很低。周懿王去世后,本來應該由他的太子姬燮(xiè)繼位,然而當時姬燮年幼,而且遺傳了自己老爹的無能,于是周懿王的叔叔,也就是周共王的弟弟姬辟方奪取了王位,由此姬辟方繼位,史稱周孝王。 周孝王是篡權上位的,在以禮治國的周朝簡直不可想象,所以《史記》也不愛寫他。周孝王繼位后,為了雪恥,決定發動對犬戎的戰爭,他下令讓申國出兵,進攻犬戎。申國國君為申侯,申侯是不愿意打仗,他認為征討犬戎是不義的戰爭,所以他對周孝王說:“ 周孝王聽完之后,認為很不錯,于是承諾不會放非子回去,申侯也就出面和犬戎講和,由此來看申侯和犬戎的關系應該非比尋常。犬戎和周孝王在申侯的撮合下關系逐漸恢復,甚至犬戎也開始向周朝上貢。 周孝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篡位這一點沒什么好說的,而且周孝王命短,在位幾年就掛了,不過也不奇怪,他是上任周王的叔叔,侄子都掛了他還活著,也不能說命短。 周孝王去世后,他的侄孫子,也就是之前被他篡奪王位的姬燮又出來做周王了,姬燮繼位,史稱周夷王。 周夷王即位后,發生了一件很著名的事情,當時紀國國君陷害齊國國君,導致齊國國君被周夷王煮了,應該沒有吃掉,就是用酷刑處死了這個齊國國君,此人謚號為“哀”,史稱齊哀公。這件事有什么著名的,壓根不知道嘛,現代人很多人不知道這件事,但是古人可是非常清楚,《春秋》里面寫了這么一句“紀侯大去其國”,那這又是什么意思,這講的是春秋時期的事情,當時齊襄公滅了紀國,所以“紀侯大去其國”的意思就是紀侯失去了他的國家,而這是齊襄公給祖先齊哀公報仇,齊襄公是齊哀公的九世孫,這都一兩百年過去了,仇恨延續了這么久,但是孔子記錄下這件事,后人解讀為孔子是贊揚此事的,別說過一兩百年,過一兩萬年也要報仇啊。為何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春秋》是一部非常奇怪的史書,里面對很多事情得記載只有只言片語,沒有前因,沒有人物介紹,沒有具體過程,就寫一句結果,所以后人只能分析,為啥孔子要這樣寫,總不至于是閑得無聊吧,那“紀侯大去其國”,沒有寫齊襄公,這叫“為尊者諱”,表示孔子對齊襄公的贊揚,對他做這件事的支持,那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話說后人動不動就來個“春秋筆法”,搞得看歷史看到這些部分就是很麻煩的事情,就比如這句,“紀侯大去其國”,不看別的資料,誰知道什么意思。 話說回來,周夷王冤殺齊哀公,也可以證明此人腦子不是很聰明,所以他在位時期,周朝繼續衰弱。 話說在這么多代的周王的治理下,周朝似乎越來越不行了,可見分封制并非沒有問題,恰恰相反,問題很大。 最初周公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希望通過血緣關系為紐帶,諸侯們自然忠于周朝,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血緣關系迅速淡漠,那些諸侯的后代,對周朝自然沒有太多感情。另外這種分封在之后也只能繼續下去,人嘛,不患寡而患不均,先輩可以分封,為啥自己不能獲得封地,所以周朝的土地越來越少,周朝的實力自然只會越來越弱。 面對這種情況,歷代周王也并不是坐以待斃,而是想方設法把土地從諸侯的手上弄回來,一些鼎器的銘文記載,有人獲得的封地,原來并不是周朝,而是別人的。這種方式暫時有效,但其實就是飲鴆止渴,以各種理由奪取其他諸侯的領土,自然會引起這些諸侯的不滿,本來諸侯對周朝就沒多忠心,你還去罰人家,那得到封地的人呢,這些人也未必會有多忠心,原本陪著姬昌姬發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對周朝得感情非常深,而這些功臣,他們對周朝沒太大感情,所希望得到的,基本上就是土地官位和財富,一旦周朝無法給予,那這些新諸侯還會對周朝忠心嗎? 另外周朝的地理位置也非常不好,周朝和核心在兩個地方,即周朝的兩都,鎬京和洛邑,其中以周朝發源地鎬京一代區域為最核心。洛邑在東邊,周圍雖然有很多強大的諸侯,但總體來說,這些諸侯暫時還不會周朝撕破臉,但是鎬京那邊可就不一樣了,邊上有大量犬戎這樣的民族,這些人可不管你什么周王不周王,抓到就殺,所以鎬京作為都城,是非常危險的,這也是之前多代周王都要花費大力氣征討犬戎的原因。那征討犬戎,得花錢,而大量土地分封給諸侯,能收上來的錢變少,天下諸侯逐漸不聽話,幫忙的也少,那周朝變弱,犬戎就更加要入侵,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周夷王死后,兒子姬胡繼位,史稱周厲王。周厲王繼位之后,他也不得不面對周朝衰弱難以挽回的局面,但是周厲王并不甘心,于是周厲王開啟了改革,史稱“厲始革典”。周厲王重用榮夷公,大臣芮良得知后,立刻對周厲王說:“王室要衰弱了!榮公喜歡專利而不知道這樣會有大難。”這里的“專利”指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現在的申請專利,指的應該是壟斷。芮良接著說:“利,天地萬物所生長的,如果變成專門的,害處非常多。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供大家取得的,怎么可以專門呢?”從這可以看出,榮夷公的改革就是壟斷,那顯然壟斷天地萬物是不可能的,沒人有這個本事,但是有些東西可以壟斷,比如打漁、砍柴、捕獵,你把山一圍,進山砍柴打獵得交進山費,如果不交,偷偷進去,那只要抓到,就處以重刑,打漁也是一樣,不交錢,那只要發現這樣的人在江河之上打漁,立刻抓起來,罰款,坐牢,魚也好,樹木也好,野獸也好,那都是國家的,現在國家低價讓你去打漁砍柴打獵,你還敢有意見?這也太沒良心了,是誰保護你們不受犬戎的傷害,不是那些浴血奮戰的軍隊,是我周厲王。 周厲王實行這樣的政策,就是在盤剝百姓,當然周厲王應該覺得自己很偉大,但是老百姓實在理解不了他的偉大,那沒辦法,這些刁民不懂事,得懲罰,于是周厲王任用衛士到大街上去監視老百姓,老百姓一個個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神交流,不能亂說話,沉默是金。邵公勸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惜,不止周厲王,多的很的人不懂嘛,周厲王依舊我行我素,不管不顧,最終,大家伙受不了了,于是聯合起來,發動政變,驅逐了周厲王,周厲王一路逃跑,逃到了彘(zhì)地,并且最終死在了那里。 周厲王有改革之志,但是他忽略了老百姓的利益,導致最終被驅逐,由此也得到“歷”這么一個謚號。周厲王之所以失敗,很大的原因在于時機未到,事實上日后皇帝時代,專制王朝,對老百姓的盤剝遠勝于周厲王,但是人家可好好的,老百姓還要歌功頌德,起碼自己還有歌功頌德的力氣,這就說明皇恩浩蕩。 周厲王是跑了,暴動的人可還沒有過癮,得知周厲王的太子還沒來得及跑,于是都說要把太子殺掉,大臣召伯把太子姬靜藏到自己家中,然后讓自己的兒子偽裝成姬靜,最終姬靜得以存活,而召伯的兒子被殺了,這召伯也真是忠誠,下了血本了。 之后長達14年的時間內,沒有周王,雖然周厲王還活著,但已經管不了事了。那段時間大臣召公和周公負責執政,被稱為“共和”,提前兩千年實現共和了。等到周厲王死了之后,大臣才把姬靜抬出來,姬靜繼位,成為下一任周王,史稱周宣王。那么周宣王時期又會發生哪些故事呢?有關這些內容,我們下回再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