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近代國外應用和研究中醫診療技術者,以日本為盛,稱之為漢方醫學。著名漢方醫學專家、矢數道明博士在應用漢方甘麥大棗湯治療情志疾病,特別是癲癇方面,有著豐富經驗,不但用于“婦人藏躁”,也用于男子,值得借鑒。 —本文約3299字,預計閱讀9分鐘— 
甘麥大棗湯治驗例 原著/矢數道明;編譯/于天星、王征 本文摘自《漢方治療百話摘編》(1981) 介紹:矢數道明(1905-2002)男,本名四郎,號道明,生于日本茨城縣那珂郡大宮町,醫學博士、漢方醫學家。1924年,矢數道明畢業于水戸商業學校后,受其長兄的鼓勵,決定從事醫學工作,并通過醫專考試,進入東京醫學専門學校。1930年畢業后,跟隨其兄矢數格,進入森道伯門下學習漢方醫學。1933年,與其弟有道,在東京開設醫院。1934年,矢數道明、大冢敬節與清水藤太郎發起日本漢方醫學會,推動漢方復興運動。1954年在東京醫科大學研究藥理。1980年,在大冢敬節過世后,接任北里大學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所長職位。著有《漢方后世要方解說》《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漢方診療的實際》《漢方診療醫典》《漢方治療百話》等書。 甘麥大棗湯系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22篇中的一個方劑。 其治療適應證為:“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其功效在于補中緩急,歷來廣為選用,治療藏躁病癥。 我國學者余公俠醫師,早在1958年就發表了《從臨床體會談談甘麥大棗湯的應用標準》(《江蘇中醫》第8期),余公俠醫師把本方的適應證歸納為下列5條: 1.患者言行失常,或無故悲傷,或喜怒不節者。 2.心煩不得眠,或恍惚多夢,或坐臥不安,或身如蟻走樣者。 3.汗多、口干、不思飲食,大便秘結、常數日不更衣者。 4.怕一切聲光,怕與人交言,喜獨居暗室者。 5.腹診右腹直肌攣急,或右脅下臍旁拘急,有結塊者。 余氏還認為,“以上癥狀,不必悉具”,皆可采用本方。 矢數道明先生在《漢方治療百話》第四集的治療篇內報告了一位經兩年半才得治愈的劇烈頭痛患者。 該患者有左腹直肌緊張征,又見其每次來院必流淚哭訴,痛苦不堪,遂聯想起《金匱要略》藏躁證和甘麥大棗湯一方,用后果獲奇效。 作者因而認為本例用甘麥大棗湯可以取效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現將矢數道明甘麥大棗湯治驗例摘譯如下: 患者,女,55歲。初診于1971年1月。 戰前曾請吾兄診治,服過中藥。其頭痛迄今巳歷20余載。 特別是近3、4年來愈加劇烈,自去年5月始,右眼如刀捥一般疼痛,右半面頰亦痛,甚至波及后頭部,其痛難忍。她身體消瘦,面色蒼白,心情苦悶。頭痛始于晨起,晝夜不停。 內科多方檢查,不能判明原因;又經三次腦電波檢查,然仍不明病因。 其血壓為120/80 mmHg,足冷尿少,夜尿頻作,頭痛劇烈時連右手掌都顫抖起來。 在此情況下,我首先使用了五苓湯,且寄予很大希望,因為五苓湯對偏頭痛和三叉神經痛常可奏效。然而事與愿違,頭痛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劇了。 其后,或因四肢厥冷而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或因噴嚏頻發、鼻尖汗出而改用小青龍湯;或因頭痛眩暈而用半夏白術天麻湯;還曾使用了藤平先生發表過的桂枝人參湯。 然而患者的劇烈頭痛竟無絲毫好轉。 在此過程中,患者頻頻主訴,腦內痛如刀絞,眼里疼似針扎;我認為系神經性頭痛,故投以抑肝散加陳皮半夏,結果仍未取效。 隨后患者又接受針灸治療,亦無好轉。我遂試投吳茱萸湯和清上蠲痛湯,亦皆無效。 同年10月,患者又訴,近來頭痛似由右下齒部開始,而向頭內擴展。 故又思,其因或許在牙,遂試用五味立效散,無效;復用七味立效散,仍無效。 復慮及其同時有牙齦疼痛癥狀,因試投桂枝五物湯,結果還是無濟于事。 到1972年7月,患者住進某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作了腦血管攝影檢查,被診斷為淺表腦動脈血管炎癥,并行腦手術燒灼法治療,亦無效。 服用醫院的西藥,反而嘔吐不止,行走欲跌;后因患者心情恐怖,而不得不停止治療。 半年過后,患者無奈又于9月12日復來我院請求中醫治療。 當時患者訴,主要感到右下顎部和齒齦如刀捥針刺一樣疼痛,并一直向右半頭的中心部蔓延。患者每次來院皆淚流滿面、哭訴求治、苦不堪言。此時經腹診,我發現有左腹直肌緊張感。 到1973年5月4日,我分析出她象是“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的甘麥大棗湯證。 于是連服本方20日,患者稱自初診以來,2年半的時間,第一次感到頭痛如此減輕。又連服兩周,頭痛完全消失,只剩牙齦略有隱痛。 此后,患者帶藥離開了。雖然離后情形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地說,甘麥大棗湯是確實有效的。(參見《漢方治療百話》第四集) 患者,16歲男孩,骨髂和胖瘦程度皆顯現出癲癇患者那種特有的強健姿態。 在他生下來的第一個生日時得了腦膜炎,險些兒喪命。其后智力發育緩慢,至8歲時開始發作本病,當時每年僅發作兩三次,后逐年發作的次數增加,從13歲開始漸漸發作得劇烈起來。 近年來一周一次或兩次,嚴重時一天就發作5一8次。 患者非常喜歡吃肉,而且食量較大。皮膚顏色淺黑并分散著一些似乎是遺傳梅毒樣的黑色斑點。他的應對比較清楚明了,口齒伶俐與其年齡不稱,令人吃驚。性格急躁,常發神經質,不能安靜。 以前,患者曾經接受過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但均不見效。 現在他正在信仰某一種教,熱衷于祭典祖先的亡靈,過著懺悔和讀經的生活。然而,他越是熱衷于此越是發作劇烈。連家里人也都一個不剩地向祖先之靈作祈禱。 他自已絕對地相信病乃靈魂所為,之所以不見效果乃是由于他父親信仰還不夠虔誠所致。 此患者脈弦,腹直肌相當拘急。肝臟腫大,對壓迫很是敏感。一般對這種體質的患者多用柴胡清肝散,但投藥后經一周尚不見效。 遂變方為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亦不見效,發作次數反倒有所增加。 無奈再用柴胡清肝散,不料患者的發作竟達極度猛烈的程度,前一次發作未完第二次發作又至,連續昏睡狀態竟長達三個多小時。意識恢復后仍呈癡呆狀態,食欲大減,如此持續了三天三夜,已是極為困憊,眼看著不斷消瘦衰弱。 作者得知病情,遂急送三劑甘麥大棗湯,幸好服后止住了劇烈發作,真如大夢初醒一般。 后患者又自發地要求繼續服藥,故連服了兩個月,結果從那以后基本不再發作,僅輕微地發作了兩次,患者性格也變得柔順起來,非常高興。 后來一直經過良好,但究竟算不算痊愈尚不能確定。 都說癲癇發作異常劇烈,十分棘手,但甘麥大棗湯卻可奏佳效。對這種患者應當禁用柴胡清肝散或其他苦味的藥劑。(參見《漢方治療百話》第一集) 眾所周知,甘麥大棗湯用于“婦人藏躁”。 矢數道明先生所著《漢方處方解說》頗詳闡述其功治療效,于世間廣為流傳。竟有一例男性癲癇患者,經日本四國藥局轉治取效。作者就其治療經過,風趣地報告如下: “拙著《漢方處方解說》一書,曾被四國藥局讀到,遂寄來一信,并附有一份病例,記錄著患者的主要癥狀。 該患者,男性,26歲。1953年發癲癇病,已歷二十余載。其自幼腸功能不好,好發痙攣,進而又出現陣發性全身抽搐。 經醫院診治,判為先天性癲癇,于是一直服用鎮靜藥物。雖不曾有大的發作,然卻從20歲開始,性格突變,暴戾異常,不合己意便對家人拳打腳踢,致使全家為難,苦無良策。 雖亦曾請過中醫大夫,服中藥三個月,但卻毫無效果。 后在學習《漢方處方解說》一書過程中,讀到了一個用甘麥大棗湯治愈嚴重癲癇患者的病例,遂受到啟發,即予患者服用其散劑,結果竟意外獲效。 患者變得性情溫和,前后判若兩人,全家大為高興。其后又問,對患者的囈語癥當用何方為宜。 余答復應以甘麥大棗湯為主,兼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經詳閱患者病歷得知,其身高155cm,體重55kg,容易疲勞,性格急躁,易怒,神經質。 睡眠中常說夢話。面色黑紅,皮膚粗糙。大便量少干燥,頭重頭暈,口渴,食欲不振。大體屬于實證。 由上述病例可知,甘麥大棗湯僅限于治療“婦人藏躁”一癥,未免有點拘泥。(參見《漢方治療百話》第四集)  ·本文摘自《漢方治療百話摘編》(1981)丨作者/矢數道明;于天星、王征編譯·薦稿/周能漢丨校對/黃藥子丨排版/姜春顏丨視覺/十三丨審核/居業。·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