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lin changbai 長白縣隸屬于白山市,屬于邊境縣,由“長白山”而得名,也是中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縣。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才設長白府治,治所在今天的縣城“長白鎮”。縣城隔江而望為鄰居兩江道的首府“惠山市”,那里樓宇高低參差,連墻接棟,大城市也。 從長白縣城向西順G331走約30公里,就是鴨綠江上游積石墓群的“金華墓群”,而這條國道也是順著境河鴨綠江蜿蜒而行的。路過觀景臺,可看鄰居家的睡美人峰,山下井然的農莊及生機勃勃的農田。 ![]() 夏天的鴨綠江猶如黃河,對面為鄰國村莊 ![]() ![]() 睡美人峰 ![]() 34秒小視頻 jilin changbai 鴨綠江上游積石墓群分布在白山、臨江、長白3縣市的鴨綠江右岸,共發現有14處墓群,約有幾百座積石墓,如金華、良種、七道溝、十四道溝、十五道溝等,時代漢至唐,為高句麗時期墓葬。 金華村墓群共有6座,其中5座在村南的農田里,樹草茂密,難以辨認。良種場墓群有7座,公路邊就能看見好幾座,為方壇積石墓、積石串墓。串墓就是一堆墓相連似串,堆積的多為光滑的鵝卵石和山石。 ![]() ![]() ![]() ![]() ![]() ![]() ![]() ![]() ![]() jilin changbai 積石墓繼續西行10幾公里就是干溝子村,它其實也屬于鴨綠江上游積石墓群,但年代要早,所以成了單列“國保”。問村民哪個是墓,答:長草的突出來的都是。低矮的墳冢外加樹草的枝繁葉茂,不易察覺。而冬天去的通化的江沿、桓仁的望江樓、雅河流域等墓群,也很低矮,但都一目了然。 這一片能看見八九個墓,大小不一。曾出土有石器、陶器、青銅器等,被斷別濊貊人墓葬遺存。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匯成的族群,又逐步衍生出扶余、豆莫婁(北扶余)、高句麗、沃沮等分支,后融合到其他民族。《后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載:“鮮卑、濊貊連年寇鈔,驅略小民,動以千數,而裁送數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他們這與高句麗也差不多,都是“習戰斗,好寇鈔”族系。 ![]() ![]() ![]() ![]() ![]() ![]() jilin changbai 長白鎮為縣政府所在地,舊名塔甸。塔甸就起源于北山上的“靈光塔”,塔下曾為草甸,故名。縣城開車盤旋而上,即到小塔公園,這里鳥語穿林脆,萬木競蔥蘢,塔在山頂,可俯視長白、惠山兩國兩縣市。 所謂的“靈光”,這兩字是光緒年長白首任知府張鳳臺命名的,而后來根據中原塔型又將它斷為渤海國塔。方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通高12米多,五層,形制似樓閣式也似密檐狀。面南開拱券門,以上開有小券門,而其余二層以上,均置假直欞窗裝飾。 ![]() ![]() ![]() ![]() ![]() ![]() ![]() ![]() 塔檐青磚疊澀而出,三層菱牙子,四角懸鐵鐸,塔剎為寶葫蘆形。此塔換個角度還是有些傾歪。塔旁還有一縣保“塔山精廬遺址”,精廬建于宣統元年(1909年),為靈光塔的看守房,住有哨兵,可惜1945年失火焚毀。■ ![]() ![]() ![]() ![]() ![]() 遠處為兩江道首府“惠山市” ![]() 假龍頭,唇形科,假龍頭屬 ![]() 長白縣夜景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與同好同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