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手準備第五章的介紹之前,我根本預想不到,篇幅短小的一章我竟然要分幾次來寫。 之前在第三章內容里,介紹了李東垣對于“五臟”用藥與“脾之五臟病”用藥,皆分為兩線。這是由《內經》起中醫醫理中就存在的“復氣”理論所決定的。 也正是因為李東垣牢牢把握了“復氣”的概念,所以他才能最終超越張元素,將“五”簡化為了“二”。一切無非本氣與復氣,即“升浮/降沉”兩者之間的權衡與博弈。 到了第五章,李東垣看似是在寫“君臣佐使法”,實際上仍然還是兩線。 我們不妨可以先讀一下東垣的前輩們,在這個話題上是如何發揮的。他們基本都圍繞《內經》與本草學里的四氣五味或十劑(宣劑、通劑、補劑、泄劑、輕劑、重劑、滑劑、澀劑、燥劑、濕劑)。 張元素也是如此。 但到了李東垣生命中的最后一本書《脾胃論》里,東垣開始做超越前輩的工作了。 閱讀本章時,我們乍看起來,東垣似乎也同樣提到了“十劑”… 不過你再嘗試細看一下呢? 便會發現,東垣的“十劑”并非前人的“十劑”。 前人: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 東垣:緩、急、收、散、升、降、浮、沉、澀、滑。 除了“滑/澀”,其他皆不同。 也就是說,李東垣的“十劑”,與前人的“十劑”,重疊度僅有百分之二十。 那我為什么要說,東垣法超越了前人呢? 因為,從這“十劑”或“十法”的命名來看,李東垣極為驚人地,將前人的藥物調控法,全部以“氣機”,或者,以轉譯的現代語言來說,是以屬于物理運動學范疇的用詞,來進行了重新表達。 于是,東垣的“十劑”,實質上牽涉到了物質運動的速度、方向、分布、順暢度(有否摩擦力)等。 而且,皆為兩兩相對,也就是“兩線”相對。 我在本系列的上一篇里說過,李東垣生命的最后幾年時間里,應該已經意識到了他所抵達的地方已超越前人。但苦于時間所剩無幾,只能匆匆留下一本《脾胃論》來作為他人生旅途的標記。 而他之所以能超越前人,是因為他真正懂得了古人。因而他在該書幾乎每一篇的開篇,都會來一個“承前啟后”。 第五章也同樣如此。 本章由于題目為“君臣佐使法”,因而東垣在開頭必然要先引用前人的著述,《內經》語錄自然是必須的。于是他先引用了古人對于“君臣”用藥、對于“氣味之厚薄對應陰陽”的表述。 就在所有熟悉張元素的人都以為李東垣接下來,應該會繼續引用張元素的藥類法象內容時,卻發現東垣“變法”了~! 李東垣沒有再試圖將“升浮降沉”與“氣味之厚薄”一一掛鉤,而是表明了他衡量藥物具體如何發揮“升浮降沉”作用的主要判斷依據為: 氣與味之間的權衡與博弈。 氣,可分為:溫、涼、寒、熱;味,可分為:辛、甘、淡、酸、苦、咸。 其中,氣之溫熱屬陽,即偏升??;氣之寒涼屬陰,即偏降沉; 味之辛甘淡屬陽,即偏升浮;味之酸苦咸屬陰,即偏降沉。 但是?。?! 沒有任何一味藥,是只有氣沒有味,或只有味沒有氣。 任何一味藥,都是氣與味的結合。 因而,要判斷一味藥的“升浮降沉”,就得結合權衡氣與味兩者。 東垣當然知道不可能做到精準,但他試著舉一些比較明確的例子: 比如一味藥,若是氣屬陽,味也屬陽,那基本上可以毋庸置疑,偏于“升浮”;若是氣屬陰,味也屬陰,那也基本上可以確定為,偏于“降沉”。 那如果這味藥,以“氣屬陽”即性偏溫熱,為其最明顯的特征,那就先將其歸于“升浮”一類,而后再看它的“味”是偏于陽還是偏于陰,于是“升浮”之類藥又可再分“升浮/降沉”; 那如果這味藥,以“味屬陽”即味偏酸苦咸,為其最明顯的特征,那就先將其歸于“沉降”一類,而后再看它的“氣”是偏于陽還是偏于陰,于是“沉降”之類藥又可再分“升浮/沉降”。 以上就是本號以前說過的,“陰陽”可再分”陰陽”。 由于一味藥必然最基本的包含“氣”與“味”兩個維度,這還沒算上其它維度(比如質地燥潤),因而,倘若僅僅只是從四氣五味的角度來論“升浮降沉“,若要精準地衡量每一味中藥本身,就已經是件非常不容易辦到的事兒,甚至可以說完全依賴人力是無法做到的。 所以,李東垣摒棄了張元素的氣味之“厚薄”分法。 而純以“四氣五味”,來斷定“陰&陽”,即“降沉&升浮”或“兩線”。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張元素復雜冗長的藥類法象,到了李東垣的《脾胃論》里,就只剩下了,絕大數多數人根本沒當一回事兒,匆匆讀過的第二章里的表格: ![]() 到了本章節,我們需要懂得李東垣最重要的兩大醫理輸出: 一、藥味所發揮作用的,主要在于“氣味”; 二、任何癥狀的加減法,皆須分為“兩線”。 一、藥以氣味為用 “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陰陽,又為地之陰陽也;溫、涼、寒、熱,乃氣之陰陽,又為天之陰陽也”; “氣味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 “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 注意第一句里的“隨時”不是我們現在“隨時出發”的“隨時”,而是“跟隨天時/病時/一切時令”的意思。根據客觀環境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升浮降沉”的影響,來矯正對應的用藥。 比如同樣的癥狀,冬天外環境溫度低,那就要考慮利用藥味之氣,來矯正天時造成的偏于“降沉”。這就是李東垣所說的“隨時換氣”。 我們這里不妨可以開始思考下,為什么李東垣會認為,藥味發揮作用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氣味”呢? 氣味對應陰陽,即升浮降沉,或兩線。而人體生理病理的最根本之本質,恐怕也正是在于“陰陽”或“兩線”。 二、加減法皆須分兩線 本章其實內容最多的在于后面大半篇的加減法。 東垣在章節末尾說:“已上五法,加減未盡,特以明大概耳”,說明本章主要是為了寫五大加減法的。 但更為確切地說,主要是為了說明,加減法亦須分為兩線用藥。 此話怎講呢? 我們來看哈,東垣說的五法,也就是本章里五大癥狀或問題的加減法: 1、渴,或津液不足;2、發熱;3、悶滿;4、脈數;5、證退而脈數不退。 1、渴,或津液不足 “惡熱發熱而燥渴,脈洪大,白虎湯主之;或喘者加人參。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與之,即錢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熱而小便數”; 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氣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 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內燥津液不能停,當致津液,加炒黃柏、赤葵花”。 大渴,用仲景的白虎湯或錢乙的甘露散,這點眾人皆知,無須贅言。 需要展開的是,對于“小便數”,我之前說過,人們看到氣液的過度疏泄,往往第一反應是往相反的方向去拽,比如使用斂法澀法潛法填法等。又或者,人們會考慮津液消耗,而用生津養陰甚至滋補法。 可為什么這里連著三條文字里都有小便頻數小便多的內容,而李東垣都用了清降滲利的降行法? 其本質我之前借“小便不利”的經方解一篇《利小便,不在溫,而在解除衛氣稽留!》,已經交代過了,任何氣液輸泄過度,本身都屬陰火四型之一,因而其本質在于衛氣稽留與陰火內生,即“兩線”問題。 熱盛,會導致:1消耗元氣;2、上占陽道;3、1&2加重衛氣稽留反過來又加重熱盛。 而李東垣所用的詞匯“致津液”,正是來自于《素問》。 古人認為:致津液的本質在于:“開腠理,通氣也”。 也就是本號所說的:解除衛氣稽留。 李東垣這里用清降滲利藥,就是為了瀉去陰火(無形之氣逆&有形之濕熱)。陰火得瀉,腠理得通,津液能生,亦不會被異常消耗。 以上就是以處理“陰火線”為主要手段,來解決“渴,或津液不足”。 “如皮毛肌肉之不伸,無大熱,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錢”; “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氣補胃自行矣。如氣弱氣短者,加人參,只升陽之劑助陽,尤勝加人參”; “如脈弦,只加風藥,不可用五苓散”。 如果說用寒涼來解決口渴或津液不足,是人人皆知的,那么到了這里用“升陽”用“風藥”,對不具備兩線認知的人而言,就似乎會顯得莫名其妙匪夷所思了。 其實仍然還是古人說的“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也可以從本號的兩線來解讀,即通過解決衛氣線問題來解除衛氣稽留,恢復津液的正常生成,避免津液的異常消耗。 與上面主以陰火線用藥的共通之處在于,即便這里似乎傾向于使用“扶正”范疇的藥,也不是生津養陰滋補,而是“益氣補胃”。 你可以從胃氣足則氣化利、津液生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仍從兩線來理解。因為東垣所說的益氣補胃,主要就是直接助力衛氣線的。 衛氣線循行正常,又沒有異常的阻滯或消耗(來自陰火)。飲食入胃,就必然能正常生成人體所需的津液物質。 2、發熱 “躁熱及胃氣上沖,為沖脈所逆,或作逆氣而里急者,加炒黃柏、知母。覺胸中熱而不渴,加炒黃芩。如胸中結滯氣澀,或有熱病者,亦各加之”; “惡熱發熱而燥渴,脈洪大,白虎湯主之;或喘者加人參。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與之,即錢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熱而小便數”; “如有大熱,脈洪大,加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熱,加炒黃連、甘草”。 發熱與上面渴的文字內容大多重疊,發熱用辛寒甘寒苦寒等,也是眾人皆知的。 不過這里仍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對于陰火之無形氣逆氣沖,李東垣常以黃柏或知母為主,與這兩味藥有關的東垣文字可參閱《以黃柏來“補陰”,是兩位醫家的共識丨東垣醫案18vs.丹溪醫案2》。 “如鼻流清涕惡風,或項、背、脊膂強痛,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芪加倍,臨臥服之”; “此病雖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陽,加黃芪。四肢煩熱肌熱與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則愈”。 這兩段就是以“火郁發之”法來治發熱了,屬于李東垣的統治區。 仍須提醒注意的是,未必皆有惡寒惡風癥狀。 比如東垣著名的“羌活勝濕湯”,其癥狀為“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沖頭痛”。痛勢氣沖之勢皆為明顯,而并無惡寒惡風。但注意這里的癥狀,皆在經絡層面。既然是經絡層面的問題,就必然要用能通行經絡的藥。 所以,李東垣表示這是“足太陽經之不行”,用的是大隊風藥組成的羌活勝濕湯。 即便此證發展到了出現腫痛面赤脈洪大,由于仍然是在經絡層面,李東垣給的加減法里竟是還是再加額外的風藥,僅以黃芩黃連兩味苦寒來作平衡。 以上就是針對“發熱”,兩線不同側重的用藥。 3、悶滿 “如心下痞悶者,加黃連一、黃芩三,減諸甘藥”; “如胸中結滯氣澀,或有熱病者,亦各加之(炒黃柏、知母)”;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藶。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為禁藥也”; “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滿而氣不轉加之”; “中滿者,去甘草,倍黃連,加黃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許”。 陰火阻滯三焦以致悶滿,以苦寒或利藥來解決無形有形之陰火。 注意這里,中滿之偏實證的,甘草不能用,會加重壅滿。 “如喘滿者,加炙厚樸”; “如胃虛弱而痞者,加甘草”; “如氣短氣弱而腹微滿者,不去人參,去甘草,加厚樸”; 虛痞才可用甘草,但若是稍有氣滯,即便中氣不足為顯,也不得用甘草,須再加厚樸。(我個人補充建議,痞滿一證,即便屬氣虛,也以諸參代之,甘草盡量不要碰。) 喘或滿,用厚樸,是仲景法。但注意,自《傷寒論》起,厚樸就不用純生的。李東垣雖然有些地方沒補充寫明,但都要當成炮制過的厚樸,姜制為多。 “不能食,心下軟而痞者,甘草瀉心湯則愈。痞有九種,治有仲景《傷寒論》五方瀉心湯。” 諸痞諸滿,“辛開苦降”總屬大法。所以,在上面偏于兩線各一邊之后,此證終歸要以辛開苦降的諸瀉心湯為借鑒參考。 4、脈數 “石膏善能去脈數疾”。 “凡治此病脈數者,當用黃柏,或少加黃連。以柴胡、蒼術、黃芪、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則脈必下,乃火郁則發之也”。 既然醫理有兩線,脈象也就有兩線。 脈數而無明顯惡寒惡風,臨床很容易傾向于使用清熱藥。但“數”,本身只反映出了陰火線問題,并不代表解決手法就能徑用,陰火線的直接用藥。 因此,仍然要基于素體體質、整體癥狀、病情發展、完整脈象等,來確定到底是主用陰火線用藥,還是主用衛氣線用來,來解除衛氣稽留解決陰火問題。 5、證退而脈數不退 “如證退而脈數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減苦藥,加石膏。(石膏)此藥若誤用,則其害非細,用者當斟酌,旋旋加之”。 雖然東垣保留了生石膏或白虎的用法,但他前前后后多次提醒,此藥若誤用過用,“其海非細”,害處比你想象的巨大得多,必須謹慎使用。李東垣對生石膏的態度可參《李東垣對待生石膏如履薄冰》。 “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 “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如不大渴,亦不可用”; “石膏善能去脈數疾,病退脈數不退者,不可治也”; “如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風藥升陽以發火郁,則脈數峻退矣”。 這幾段文字有3點需要展開說明的: 1)加桔梗是為了令藥物的作用稍久逗留于上焦,而不速下,也就是東垣說的“舟楫”,可以浮在水面上,而不降沉。這里用桔梗,且食后服,都是為了加強升陽的效果。因大便軟或泄,是因衛氣稽留,陽氣不升。 2)病退而脈數不退者死 已經取得汗出了,不發熱了,但脈象仍疾數,古人將其視為死征。東垣的這句話比較接近于《內經》所說的“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我從氣機的角度來解讀下,什么是“病退而脈仍數”。 古人將人體分為陰陽之位或表里之位。當陽位或表位已經無熱象時,并不代表陰位或里位之陰火或郁熱或病邪,都已順利外解了。只是,人們看不到摸不到而已。 但脈,可以反映出來。 大病急病重病后,問題大多都還沒有得到解決,但卻已經無法顯露出來了,那接下來還能怎么辦呢? 從表走的話,大概率走不出去,因為元氣沒有力量將病邪推出去;從下走的話,也許能得以排出,但必然要以消耗元氣為代價。那么,即便所剩下的元氣還夠用來推邪下行而出,那還能有多少元氣可以在排出后,繼續支撐人體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消耗量呢? 所以,無論哪條路都已經走不了了,也就死路一條。 3)脈弦用風藥 該話題可以參閱《東垣筆下典型的味與脈丨《解構脾胃論》11》。 弦,用以前的話來說,就是欲行不得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衛氣不得行。 因而,東垣提醒你說,若是有弦象,即便脈數,那也是因為衛氣不得行/陽氣不得升。 假如你一開始徑用涼藥,而病人的火熱之勢像是得以解決了。但若是脈仍數,說明仍有熱。而脈弦表明涼藥只是令氣機更為閉郁于里、陰火不得外顯了而已,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因此,在用了涼藥而仍郁熱于里,且脈象有弦的情況下,你要記得以風藥來升陽,因為此證需要“火郁發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