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 ![]() 詞的本義一、含義 1.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也就是從記錄這個詞的漢字結構(有文字形體可考)上所反映出來的并在古代文獻用例中得到證明的含義(這里講的詞的本義,是指由漢字和漢字記錄的古代文獻所表現出來的詞的本來意義) 2.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發展出來的意義。一個詞往往不止一個意義,這是詞義演變的結果 3.關系:一個詞的眾多意義之間并不是平等并列的關系,往往有源與流的區別,其中有一個意義是最初的,即本義;其他意義是在這個最初意義的基礎上發展派生出來的,稱為引申義 二、分析詞本義的方法 1.分析詞的本義:主要憑字形,還要結合該詞的古代文獻資料 (1)這里所說的字形,是指小篆及其以前的古文字形體。因為古代文字表意性突出,及至由篆而隸,由隸而楷,字形已往往不能表示本義。 (2)東漢許慎的《說文》主要是憑字形說明本義,我們要充分利用《說文》弄清字形和本義的關系 2.實例 (1)“元”:在古代有“人頭”、“本原”、“第一”等義, 而從古文字字形看,“人頭”是本義。《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胄人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孟子 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二例均用本義。因為頭是人之始,所以引申出“本原”、“第一”等義 (6)“本”:“禽之而乘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本義為“樹的下部/根” (7)“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本義為“養牲畜的圈” (8)“秉”:“彼有遺秉,此有滯穗”,本義為“禾束”(會意字,從又從禾) (9)“網”(象形字):“若網在綱【形聲字,從糸(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岡聲】,有條不紊”,本義為“捕鳥獸的叫網(捕魚的叫罟) (10)“監”(象形字):”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本義為”人臨水照看自己的容顏“(象人俯身低頭向盤中水面照看狀)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段注")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著作 例:《論語 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有人誤把“儉”解為“儉樸”,《說文》:“儉,約也。”段注:“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不敢放侈”就是有所拘束,用在對待財物上,是節約;用在待人處世上,是指行為檢點、不放肆。“溫良恭儉讓”的“儉”,并非指節儉,而是指行為檢點 ![]() 詞的引申義一、詞義引申的方式 1.輻射式引申: 以本義為中心,全部為直接引申義 (1)”節“ (2)“厚” 本義為”積土多“——①厚度大(物品)②厚道(品質)③重深(情感)④醇厚(味道) (3)“引”(會意字) 本義為”開弓“——①后退②延長③引導、帶領 ①引 《說文 弓部》:“引,開弓也。從弓 丨”。《孟子 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開弓是把弓弦拉長,所以引申為延長 ②《孟子 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開弓又是把箭引向所射之物,所以又有引導、帶領的意思 ③《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開弓是向后拉,所以又有后退的意思。《戰國策.趙策三》:“秦軍引而去” (4)“發”(形聲字) 本義為”把箭發射出去“——①發出、出發②開啟、啟發 ①發《說文 弓部》:“發,射發也。從弓,登(b o)聲。”本義是把箭射出去 ②《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暮見火舉而俱發。”由此,向兩個方向引申,一是發出,出發;一是開啟,啟發 2.鏈條式引申 第一個為直接引申義,后面均為間接引申義 (1)“向”(會意字):朝北窗戶→朝著、對著 ①“向”字的本義是“向北的窗戶”(《說文》:“向,北出牖也”),《詩經 豳風 七月》:“塞向墐戶。”(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門) ②由朝北的窗戶這個本義,引申為“朝著”或“對著” (2)“習”(形聲字):屢飛→練習、溫習→熟悉、通曉→習慣 ①《說文 習部》:“習,數(shuo)飛也。從羽,白(自)聲,甲骨文作習,從羽從日,謂禽鳥晴日學飛。本義是屢飛,鳥類反復試飛。《禮記 月令》:“鷹乃學習” ②由此引申為練習,溫習。《論語 學而》:“學面時習之” ③引申為熟悉,通曉。《戰國策 齊策四》:“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 ④再引申為習慣。《論語 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責”(形聲字):欠別人財物(也可以用作動詞”討債“)→索取財物→要求→指責、譴責 ①小篆作賞 《說文 貝部》:“責,求也。從貝,束(cī)聲。”王筠《說文句讀》:“責,謂索求負家償物也”字從貝,貝就是錢財。“責”就是“債”的本字。指欠人家的財物。《戰國策 齊策四》:“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zhai)于薛者乎?”這里正是用的本字,后來寫作“債”。“責”在上古用作動詞,兼有討債的意義。《左傳 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zhai)”。“已責”就是停止討債 ②由討債又引申指索取(財物)。《左傳 植公十三年》:“宋多責(ze)賂(財物)于鄭” ③由索取引申出要求,《論語 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指責已厚而責人薄) ④由這個意義再引申,就是指責和譴責了 【“責任”的“責"也是從“負債”的含義引申出來的。承擔了任務好像負債,必須清償】 (4)“道”(形聲字):供行走的道路→到達道德標準的途徑→正當的手段(→規律→學說) ①“道”字,它的本義是“路”,《詩經 秦風 兼葭》:“道阻且長。” ②引申為達到道德標準的途徑,《論語 里仁》: "朝聞道,夕死可矣” ③又引申為正當的手段,《論語 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等等 (5)“功”(形聲字):工作、事情→成績、功效→成就、事業→功勞、功勛 (6)“要”:人體胯上肋下的部分→中間→半路攔截→要挾→求得→需要 (7)“過”:經過→超過→過分、過錯→責備 3.綜合式引申 (1)“理”(形聲字) (2)“解”(會意字) ①解《說文 角部》:“解,判也。從刀判牛角。”甲骨文作堂,像兩手解牛角。本義是分解動物 ②《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引申為把糾結著的東西解開(包括解下來、溶解、排解、消解) ③又引申為對一種道理的解釋、曉悟、懂得、理解。又讀xie,松懈。后作“懈 (3)“朝”(會意字) 【日在艸(草)中,右側:月。表示:陽光在草叢中若隱若現,明月低垂即將隱沒之時】 (4)“問”(形聲字) (5)“望”(形聲字)【從亡,朢省聲】 (6)“走”(會意字)【從夭、止】 (7)“任”(形聲字) (8)“信”(會意字)【從人,從言】 (9)“長”(象形字) (10)“絕”【會意字,從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從刀,從卩(人)】 ![]() 詞義引申需要注意幾個問題1.注意詞義引申和詞義更替的區別 (2)假借義:由于由音同或音近,“本無其意,依聲托字”而產生的,是某字被假借后所具有的與本義無關聯的意義 它產生的途經有兩種 C.笑《說文解字注》:笑,此字本闕)→動作 (3)例子: 例如“解”字,從本義“解牛”直接引申為分解動物,再引申為解體、解結解脫等,發展的線索很清楚。而《辭海》所言“解”又同“獬”、同“蟹”、通“懈”、同“廨”、通“邂"等,則都是假借義,只是由于音同借用而具有的意義 (2)例子: ①“騎”由“騎馬”的意義引申為“騎兵”,讀去聲,語音變化了 ②“解”由“解散”的意義引申為“懈怠”,后來另造“懈”字,專門表示“懈怠”之義,字形變化了 ③“樹”【形聲字:從木,尌聲】由”栽種“引申為”樹立“,讓人感覺是另一種含義,所以另造一個字為”豎“ ![]() 詞義引申的一般規律1.具體→抽象1.“業”(象形字):由“古時樂器架子橫木上的大版”引申為“學說” ①“授業”:老師傳授學業給弟子②“受業”:弟子跟所老師學習③“畢業”:完成學業 2.“析”(會意字):劈木頭→分開、分散→分析、辨析 ①《說文:木部》:“析, 破木也。一日折也。從木從斤”。《詩齊風南山》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②引申指分開,分散。《廣韻錫韻》:"析,分也” ③又引申指分析,剖析。晉陶潛《移居》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3.“道”、“術”(形聲字):均由“道路”含義→“途徑、方法”【“道”:以“辵chuò”為部首、以“??”表音;“術”(術):從行。朮聲 】 2.個別→一般(特指→泛指)1.“雄”、“雌”:本義指雄鳥和雌鳥,專指鳥類而言。例如《詩經 小雅正月》“誰知烏之雌雄。"獸類一般稱“牝”、“牡”,而不稱“雌”、“雄”。 后引申為泛指所有動物,例如《木蘭辭》的“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江”、“河”:本來專指長江、黃河,后來引申泛指河流 3.實詞→虛詞“被”、“頗”、“向”、“以”(動詞“任用、使用”→介詞“憑借”)、“和”(和諧→連詞“與”、“跟”)、“亦”(腋下→也) ![]() 相關補充1.常見字本義2.【練習】選擇字的本義和特指義3.【練習】判斷句子中加點字含義是本義還是引申義![]() ![]() ![]() ![]() ![]() ![]() ![]() ![]() 猜你喜歡【古代漢語考研】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通論(三)單音詞、復音詞、同義詞【古代漢語考研】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代漢語考研】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通論(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長按關注漲姿勢 點擊「在看」,你最好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