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給家里的老爸老媽買茶葉,把我折騰得不輕。原以為茶葉這東西,說白了不就是葉片么,頂多分下綠茶、紅茶、花茶……沒想到,當我真的走進茶葉店,打開電商平臺,一下子整懵了:怎么有的茶葉幾十塊一斤,有的上千,甚至還有一盒標著“金獎紀念珍藏”的花草茶,999元/盒,這到底是喝的是啥? ![]() 說起來,我家的“代際喝茶差異”還挺有趣。我媽幾十年來一直喜歡在大早上泡上一壺菊花普洱,說是清火明目,我爸則偏愛碧螺春這種清新款,他還嫌花茶太“女孩子”,喝起來“不正經”……之前我一直覺得老年人只適合喝點淡淡的綠茶,直到前陣子陪他們體檢碰到一位老中醫,才知道——老人家喝茶這門學問,比口味差異講究多了。 ![]() 小時候看爺爺泡茶,就是一把干葉子擱在巨大的搪瓷缸里,倒點熱水,蓋上蓋子,喝完添水,能續五六泡。后來家境好點,爸媽開始琢磨龍井、鐵觀音、黃山毛峰啥的,打開柜子一看,包裝大有講究:有小罐的、有真空袋的、有還送“竹葉筒”……“喝茶就喝茶,要那么好看干啥?”我一直挺納悶這些溢價到底出在哪。 ![]() 為了弄清楚,去年過年我特地陪爸媽去茶樓轉了兩圈。據我觀察,影響一款茶葉價格的因素倒有幾點。第一當然是原材料,比如西湖龍井和普通綠茶,采茶的季節、品種、葉片嫩度一比高下。老媽說越嫩的茶越貴,就像“剛出生的娃娃嫩嫩的”。第二是地理位置,不少茶“名頭”其實是地標產品,比如信陽毛尖必須是信陽本地的,離了那畝地就是“大路貨”。還有就是包裝和宣傳,有些茶光靠“高山有機”、“無農殘”、“限量手工采摘”這個title直接貴上一倍。這讓我想起網上段子——“喝茶喝的是葉子,也是吹出來的風”。 ![]() 那么,老年人喝茶,該怎么選、選什么?我個人找到了一條經驗之道:老年人的胃一般沒年輕人那么“抗造”,太刺激的茶別選,太厚重的也不適合,否則胃里燒心。由此我總結——“淡、清、潤”是王道。 ![]() 日常最推薦老年人飲用的茶,非綠茶莫屬。像碧螺春、黃山毛峰、信陽毛尖一類,它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適中,提神又不會太烈。關鍵要選新鮮點的,別買倉儲太久的陳茶(除非愛喝陳味普洱)。我還發現,老爸老媽喝茶最在乎的是“口順”和“醒腦”——綠茶就相當合他們胃口。一杯下肚,舌尖留著淡淡鮮甜,提神醒腦,每天一泡小幸福。 ![]() 但綠茶的刺激性成分(比如咖啡堿)也不能忽視。老年人“心慌”“胃不適”,建議茶葉放少一些,水溫也別太燙。很多長輩覺得綠茶越濃越好,其實淡喝反而養生。去年爸媽剛買的新茶,喝得有點太勤,結果我媽胃有點鬧騰,后來改成隔天喝淡茶,舒服多了。 再說花茶。我發現,花茶其實老少皆宜。常見的茉莉花茶、菊花茶、玫瑰花茶、苦丁茶,性味平和,對女性或心火旺盛的老人尤其友好。比如茉莉花能舒緩情緒、菊花明目(說是說,但效果怎么樣我覺得見仁見智),苦丁清熱。不過,有時候花茶里“添加劑”不少,香味撲鼻的高檔花茶反而讓我擔心,茶葉本身少,花香反倒不自然。有次買了某品牌工藝花茶,我爸挑剔:“怎么能甜出這么個味?!”查了下配料表,果然添加了人工香精和甜味劑。這一點,真得靠大家火眼金睛,別被花哨的包裝忽悠。 ![]() 至于黑茶(普洱)、紅茶,適量飲用也可。普洱這種發酵類的茶,性溫和,有些研究說能“養胃”。但老年人腸胃弱的,建議以熟普洱為主,不要選生普;紅茶則保暖潤燥,冬天喝著舒服。不過這些茶葉的“倉味”“堆味”很挑人,爸媽喝上一泡,要仔細聞味道,別買太重的。 價格方面,我算過一筆帳。日常喝茶其實沒必要選貴得離譜的。真正的高檔茶往往用作送禮,“自家喝”百十塊的綠茶、花茶就很不錯。幾百一斤,買來散裝的,回家自己用密封罐保存,香味更持久。如果你真喜歡那口講究,偶爾“高配”體驗也未嘗不可,但要理性消費,別被“炒作價值”忽悠。 ![]() 選購小竅門?我自己總結了幾點: ![]() 細說起來,每次幫爸媽買茶都能遇上趣事。有次陪我媽去茶葉店,她一開口,就跟老板磨嘰了二十分鐘,從采摘講到炒茶器再到包裝盒顏色。老板也妙,遞上一杯菊花茶說:“阿姨,這是今年的新花,送點兒試試!”結果我媽試喝后一拍桌子:“這才對胃口!”我們樂哈哈帶回家,結果喝了一個月嫌味淡……這就和生活一樣,選茶、試茶,其實是一種陪伴。 而我最大的體會是——喝茶,未必非要“養生”,更多是在于一種心底的小滿足。看到爸媽坐在陽臺上,一杯清茶,慢慢呷著,說著家常,眼里有光,那才是茶的幸福味。 ![]() 所以說,給老人買茶葉,別一味追求貴的、新潮“爆款”。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淡淡的綠茶、溫和的花茶、小眾的祁門紅茶……都可以成為家的煙火氣。花茶能不能喝?當然能,但記得適量、看清成分,別盲目追新奇。趕時髦不如喝得自在,喝茶這事,說到底還是圖個心安。 寫到這兒,忽然想泡一杯自己最愛的茉莉花綠茶,跟老媽插科打諢幾句,品一口陽光滋味。你最近給家里人買茶了嗎?喝茶讓你有啥難忘的趣事嗎?歡迎留言聊聊,大家一起“以茶會友”,一杯在手,溫暖一整個下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