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天地,將生命分為兩截。上為輕,下為沉。前符陰柔,后主陽剛。左騰青龍,右匐白虎。純陽如火,玄陰似水。有向上的,必有向下的。有過去的,必有未來的。 功似煮水,煽風點火。拙火必在下,腎水必為上,才能起反應。倒過來,水永遠不會沸騰,也叫陰陽顛倒。也有人,將武功練成了丹功。操練何種武功,精意莫不在根本。人身就是根本。 你放得開,它是拳;你放不開,它也是拳。不在外面,在自己。認識,決定高度。心胸,決定廣度。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法執。最大的慈悲,莫過于放下。不開口的,已經說了。沒打的拳,已經打了。 ![]()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周而復始,天道輪回。武者修行,首重脊柱。這根貫穿天地的'大龍',藏著武學至高奧秘。古人云:'降龍伏虎',龍即是筋,虎便是骨。 而脊柱,正是統御全身筋骨的關鍵所在。練拳不練脊,終究一場空;伐脊不到位,功夫難上身。真正的武者,必定是脊柱的掌控者。 古人以壺喻道,壺中自有乾坤。脊柱修煉亦如煮水煉丹,講究陰陽調和。拙火在下,腎水在上,方能水火既濟。若陰陽顛倒,終難成器。脊柱之功,首在端正。 ![]() 伐脊,練去多余,脊柱消瘦勁挺。伐,削砍,攻擊。伐脊,意為專門針對脊柱的訓練,使其功能強大。直木必伐。不削,不成才。脊柱必練!不練,功不成。 不直不挺,難堪大用。猶如樹木,不經修剪難成棟梁。脊柱必須經過'伐脊'之苦,方能挺拔如松。伐脊之法,重在'削砍'。不是要傷脊柱,而是要去除多余,使其勁挺。 這就像雕塑,去蕪存菁,方顯真形。脊柱直了,勁路才能通;脊柱活了,功夫才能靈。練拳之人,當以脊柱為軸,如龍騰九天,似虎踞山林。脊柱要強,必練豎脊肌。 ![]() 這兩條貼脊柱而生的肌肉,猶如兩桿大槍,是脊柱最忠實的護衛。傳武講放松,但豎脊肌必須練得厚實強悍。一脫衣服,后背兩條大筋突起,這才叫真功夫。 練豎脊肌,重在'絞動'。不是簡單的擰轉,而是三維空間的螺旋運動。想象用毛巾攪動缸中之水,形成漩渦,這就是絞動的真意。觀察龍卷風的形態,就能明白'攻人好似卷地風'的奧妙。 練拳架時,要以腰脊為中心,帶動全身絞動。上下左右,無所不及。絞動不僅能強化豎脊肌,更能刺激脊神經。這些神經連接著骨骼肌,是中樞神經控制運動的關鍵。 ![]() 伐脊練得好,脊柱就會變得異常敏感,達到'有動則飛騰'的境界。脊柱要活,必練胸腰筋膜。這片位于脊柱兩側及后腰的筋膜組織,猶如天然的鎧甲,是力量傳導的關鍵。 胸腰筋膜練得好,后腰就會變得又厚又韌,充滿彈性暴力。練筋膜首重'填海'。所謂填海,就是填平腰窩。常人腰窩凹陷,這是天生的缺陷。 武者要通過站樁等方法,讓后腰與墻面嚴絲合縫,徹底抻開胸腰筋膜。配合立頂、正身、墜臀、夾尾閭等要領,才能完全打開這片力量之源。 ![]() 胸腰筋膜連接骨盆和腰椎,是活腰的根本。練出強韌的筋膜,脊柱才能靈活有力。很多武者腰眼疼痛,正是因為胸腰筋膜退化,失去了保護作用。真正的功夫,不在肌肉的蠻力,而在筋膜的彈性。 脊柱如弓,勁似箭;筋膜如弦,力透天。伐脊之苦,終成騰龍之勢;填海之艱,方得虎踞之威。武者修行,不在招式花巧,而在脊柱通靈。練就一身鋼筋鐵骨,不如養出一條活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