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直腿松腰法
直腿松腰法1
直腿松腰法2
直腿松腰法3
直腿松腰法4
我就希望同學們,一定要學會用站莊,用坐功,用直腿坐,坐椅子坐,將來都通了之后,還會盤腿坐。(有人說)龐老師那盤腿不是不抻了嗎?你抻過了,再盤腿不是挺好了嗎?一開始大家的懶筋沒有抻開,一伸腿,真酸疼啊。現在有的同學很不錯,往那里一趴,趴的挺不錯。會這樣抻了,然后再用肌肉縮,肌肉縮了,將來一放松的話,再用意念。盤腿,雙盤單盤都可以。一雙盤就抻另外的筋了。直腿坐的抻筋和盤腿坐的抻筋還是不一樣的。因為我要練腰,直腿坐松腰效果更快一點,所以讓同學們不坐盤坐,等你直腿坐的挺好了,那你坐坐盤坐還好嘛。現在我們先不做這些東西(指盤坐),先把腿抻一抻,筋抻開它。今天就講這么多,再重復一下,重復兩遍的意思就是給同學們加深些印象,大家得重視。這本身就是練精化氣的功夫,把它練好了,就真是練精化氣,那也就不錯了!好多人得羨慕你,真化了以后。將來你們的臉色,看神氣,能看出來,練精化氣后啊,臉上的光澤度就會更明澤一點,氣會更充足一點。(大家要)努力,千千萬萬別湊合。同學們前段時間也坐了,因為具體的指標不明確,分解的指標不詳細。我們同學們把 (現在重新講過的功法)做下來,最后的結局更好一點,不能是跳過一層去,往下面搞。練形意拳的一步功是練精化氣,第二步是練氣化神,不過他講的練氣化神不是練氣化神,×××講的情況不太確切,練氣化神應該是結大丹之后練氣化神,因為結丹功夫成了,要結丹還沒結丹的時候,所以講這個練氣化神是不合適的。孫祿堂的解釋,從道理上看是對的,從功夫上不是一個層次。因為講了形意拳和太極拳,你們也可以買拳書去。現在有一本形意拳拳書,我(講課)這本書是復印的,孫祿堂《武學著作大全簡著》,它這里邊都有,里邊講了練精化氣,(和我們講的不一樣)那龐老師講的不對?我就告訴同學們,因為他們不是完全練內功的,內功他們并不太熟悉。看過些內功書,自己練的內在的境界不夠,所以有些問題就按照書本那么闡述,兩者一結合就結合錯了,不太合適。給同學們這么說一說,將來避免同學們看了(武術)書以后,有誤導,先給你們聲明一下。你們要買書看,我都不反對。將來你們看了以后,要以我講的為準。他說龐老師你這是不是有點兒自尊自貴?不是。你們看了書,有疑問,可以給我提出來,我給你們講,解答。這一屆中專班(后期改稱中專班,教太極拳等傳統武術。)還算運氣不錯,老師上個學期給講了課,這個學期又給講了課。你們看了書,書上有問題的,你們就問。以前我們講跟智能功沒關系的不要問,現在武術也得問了,武術別問打,打的話我不會打,那個解答不了。因為練武功是里邊是功,外邊是招。那天我還跟武術屆的前輩就講,修道的和修武的都練內功,也都練外面的招數,但是兩者不同。練武的人呢,練內功是要為外面的招服務,功為招服務,好對敵去。修道的人呢,招要為功來服務,集中精神降“內魔”。“內魔”是精神散亂啊,精神跑了,拿這個動作把精神集中起來,這就是兩者的區別。過去真正練武的人,武功很好,活的年歲都不是特別大。他到外邊打去,他把那個功都用在招上了,都外向了,練好長時間,都外向跑了。所以好多練武術的形意拳家們,六、七十歲,好的,八十多歲。練太極拳,養生拳的活一百多歲,可以。×式太極拳拳祖,活了五十三歲,這一點,我不佩服,我還活六十歲呢。(眾笑)吳圖南活一百零五,這個行!吳圖南 1928年就寫過太極拳書,以后他就不怎么去推手去,不去比誰高誰低。要是經常去比去,你就費了精力了,萬一搞你一下,心里邊氣就不平。氣不平,弄不好就氣死了,有好多練武術就是氣死的。(舉了個例子,一人比武倒地,沒過 8個月,癌癥死了,36歲死的。)好多生悶氣的,就得癌,好多武術界,不是得癌,要不就心腦血管病,死了。我倒不是怕死不練武,我是不喜歡打人,我是當醫生的,過去說“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打人要手毒、心毒、眼毒,過去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不毒就不行,練不了武。我是搞醫的,一伸手,把人家打壞了怎么辦?這你手還出得去?我練過好多拳,一到練招要打去了,我就打了,——就打退堂鼓了,就不練了。 希望同學們知道這個道理以后呢,我們過去智能功練功夫,我們沒有練招數,就是練內氣。我們練內氣有它的好處,就是養生、治病,但是怎么樣更升華,變得有勁?我們優化生命,在這個層次優化一下,還是不夠。現在呢,我們加上些武術。我們是太極、形意加到一起。將來同學們有機會看些武術書,愿意看,我也不反對,你們看了這些書,最好別問(我)招,招怎么用,別問這個,我就可以給你們講跟我們講的基本理論,有哪些矛盾的地方。象這些問題,是將來我們有了本事之后,你去體會,體會了之后,那再去搞。我們這個班是不行了,將來(當時太極拳的?)研修班也許到了一點程度,同學們揉揉手,我們把“推手”改了,叫“揉手”。慢慢揉揉手,聽聽勁兒。剛才我講了這些道理,因為碰到拳了,而且把我們氣功的理論和過去功上的理論,展開了,面兒大了。我們過去混元整體理論講的不夠那么細,沒結合到這些問題。(同學們)碰到問題了,可能會有疑問。但是如果你真能夠把混元理論認真學習了,尤其是“人的混元氣”那一章,多學習學習,它的特殊性,應該是能把古人的氣功的這個“氣”講得更細致。現在拳術里邊,哪家拳書里邊的“氣”講的也是非常的模糊。所以希望同學們練拳的時候,千千萬萬不要把混元氣理論丟了。平時大家不大喜歡看《混元整體理論》這本書,現在我倒提醒同學們,你們一定要反復看看《混元整體理論》這本書,別的書不看可以,《混元整體理論》這本書得看,尤其是“人的混元氣”和“意識論”和“混化論”這三章。這三章當中的話,以 “人的混元氣”為主要的東西。把這個理論看一看,把這個氣懂得了,軀體混元氣,臟真混元氣。目前我們練的氣都是軀體混元氣,用意元體混元氣來統帥軀體混元氣。實際現在的武術,就拿前幾代的武術,一直到了前五代,各家拳的武術,基本練的還是軀體混元氣。意識和軀體混元氣相結合,把軀體混元氣結合好了,意念一動氣就動,功夫就可以很好了。我們講軀體混元氣還要轉化成臟真混元氣,臟真混元氣要轉化成意元體混元氣,意元體混元氣反過來再統帥下來,那才是一個來回。我們現在先這么走,意元體混元氣先和軀體混元氣相結合起來,就是神和氣相結合起來,怎么結合,通過形體運動來結合。我們這個“氣”還感覺不太清楚,意念一動氣雖然動,但還感受不清。有人感受很明顯了,就可以做。但你還得配合形體運動,它加強氣的運動更大一點。借助形體運動來觸動氣,意念支配形體運動,它會收縮。那是意元體它興奮,通過神經纖維傳下來,引起肌肉收縮,這是興奮,這樣引起氣變化。因為我們意元體和這個軀體混元氣相聯系,有三個通道,有三種聯系方法。神經系統的聯系,這是平時都有的,然后慢慢建立起內分泌物質混元氣的聯系,再就是意元體直接和混元氣相聯系,通過這個體系,它的基磚,慢慢你要悟出道理來,就比我給你們講,要深刻一點。但是我給大家提這么個醒,我們練這個(松腰)功的時候,你要和意元體理論、和混元氣怎么相結合呢?就是意元體和形體相聯系,來帶動混元氣。將來慢慢要過度到意元體直接和混元氣起變化,這里邊既有神經纖維的傳導作用,又有我們內分泌物質影響的作用,也還有意元體和氣直接作用,這三者聯系起來。加強聯系就是加強這個問題。那神經聯系還能快嗎?因為現在神經聯系,你們講神經的時候,它有這個神經元,神經纖維是電傳導,神經一轉換是化學傳導,每一個元一換,它慢。七十年代,我們中國,——有人說中國什么都落后,中國也有新發現。新發現的神經系統,可以有一個神經元,直接到腦子里邊,不換元。直接一上去了話呢,它就很快了。這是張香桐發現的。這種神經元非常少,非常不好找,他就發現了。神經纖維很少,我們練功,把它那個功能給強化起來,不也提高多少倍快嗎,如果意元體跟它聯系起來,那就更快了。所以我們跟腰上這個變化,要跟我們意元體理論,簡單給你們提示一下。要懂得這個機理,這樣我們把古人“神”和“氣”的理論完善了。古人講神氣講得非常簡單,因為我們有了基礎理論,這兒就不多講它了,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中國科學院腦研究所名譽所長張香桐院士,國際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是該所神經生物學專業的創始人。曾任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中央理事會理事,美國《神經生理學雜志》等多個雜志的編委或顧問編委,曾被授予羅馬尼亞醫學會名譽會員、美國全國衛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駐學者等多種榮譽稱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先進工作者稱號、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國際茨列休兒德獎和國際神經網絡學終身成就獎。張香桐是國際上研究樹突功能的先驅者之一。他被美國出版的《神經科學百科全書》列為公元前 300 年至公元 1950 年間對神經科學進展有貢獻的科學家。他對針刺鎮痛機制的研究也作出過重大貢獻。著有論文百余篇及《腦研究的崎嶇道路》等著作。 【有人提問】老師答:練太極拳就是意守丹田。說它散著的,普通人就是散著的,每個人都散著的,你不練也是散著的,練了,就往回收了點兒。你經常有這個意念,經常往回收,往回收,經常想,它收回就快點兒。練太極拳呢,不要使勁。練拳之前,注意要領,練的時候,體會一下。一動彈,體會里邊動彈,這也是增加了你的意念和形體的結合,這樣本身就加強了它們回縮的力量。不是說它們都回丹田,實際練的時候是丹田的氣和周身的氣聯系得更加密切。 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一摘錄
附錄 三、龐明老師太極拳講座中的松腰法 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二摘錄 全部松腰要松命門,往命門上去松。按太極拳的要求,“命意源頭在腰隙”,這個問題以前也講了一些,但沒有非常細致地強調。現在練太極拳正好要補這個不足。我們今天專門給大家講這個問題。 松腰同時就要把氣收斂到腰里面去。這個腰的位置一般是從腰椎 2~4,說的更確 切,還應包括腰椎 1,腰椎 1~3,再加上腰椎 4 也行。關鍵是腰椎 2,命門上面是懸樞穴,兩邊是三焦俞。我們的脊柱到了第一腰椎成為脊髓圓錐,就沒有脊髓了,變成脊神經往下走了,所以在我們松腰時要把命門松開它。松開它,它自己會前后動彈。不僅要前后動彈,還要使它能夠往里面收東西,意念往那兒收。小腸腸系膜后面跟它連著,能往里面收東西才行。 再有,松腰要氣斂入脊,就包括把脊神經的功能強化起來。感覺神經往里走,運動神經從脊柱往外走,要把它們的功能強化起來。要強化它,脊柱就要會動彈,不僅脊柱要會前后動彈,還要會轉著動彈,骨頭會往里縮。我講混元氣時講過,小腸里面有好多食物的氣,腸子里面食物的氣場與混元神室的先天氣場一結合,就帶有全身的信息。松腰往那里去松,這樣才起到真正來強化周身氣的作用。強化這氣怎么去練?一是躺著練,一是坐著練,一是站著練。站著練是三心并站莊,就不說了。我們強調的是蹲墻、坐著練。今天我專門給同學們講坐著練。 坐著練,大伙一聽就這么簡單哪!一坐就完了。腿伸直,兩個膝蓋并上,一坐平了就抻得慌了,我們練太極拳將來的要求是力由脊發,氣貼于脊,腰要松開;肩與胯合,肘與膝合,這一坐就都有了。就這么簡單?!唉,就這么簡單。 這里還有許多動作。先把我們的基本功練起來。把叩齒練起來,按照門齒、左側、右側、門齒的順序,各叩九遍;然后練赤龍攪海,舌頭轉圈,先內側,后外側。其作用是,舌頭一動,把精神集中起來。坐著的時候,隨便坐,不一定要坐的筆挺。腰要往后突,越放松越好,好像賣肉的把骨頭剔去了,放松了。腿要伸直,不是一般的伸直,兩個膝蓋往一塊并,兩個手捂在膝蓋上,肩要放松,松肩空腋。肩一放松,肩往下沉,一坐 2 個鐘頭。坐一會兒,腰胯就酸了,酸一會兒,就不好坐了。這是練毅力、練定力,這最簡單、最基本。你別看這么坐著,非常了不得。不用多說,你練 60 天,每天 2 小時,看有什么感覺?然后你再寫體會。這么一坐,做什么?首先要放松,精神要集中,集中哪兒?集中命門穴。命門穴那 兒,你要注意,那兒是一個球球。命門穴前面是脊柱的椎體,你要想到椎管里面的脊髓。我們練時一開始現從前面練。肚臍往回縮,往命門縮,越使勁縮得越好;會陰上提,這樣一來就得使勁了,會陰肌、大腿肌就使勁,大腿股四頭肌也繃上勁了。因為胯也往命門縮,同時骶骨往后突。呼吸時,吸氣,膈肌下降,往命門上去(因為膈肌的最下點止于第一腰椎),吸氣時肚子不要鼓起來。這樣幾個地方一齊往命門擠。呼氣就放松。這樣一來,一吸氣,兩個肩、腰向后放松,往下落;一呼氣,腰就開了一點。反復這么練。在練的過程中,可以自己給自己規定一下,是 36 個呼吸,還是 49 個呼吸,就扳一下腳。扳腳時,頭要往腳尖上夠。注意扳腳時,兩個膝蓋往一塊兒合,不要分開。 同時要注意發音,發五元莊的“ei、yu、ying”。吸氣時 yu 后面加“n”,發成 “yun”。發音時要默念,不發出聲音來。發得要長,發“n”時還要保持“yu”的口形。發音時,一吸氣,會陰上提,好像地氣上升,升到命門;膈肌下降,氣就下去了;肚臍也往回縮,股四頭肌收縮。呼氣時,發“ying”,“yi、e、ng”要保持三個音節的口形,也是默念。所以用這個發音,反復發,腰就松開了,氣就進去了。腰松開時會有感覺,這樣練,氣就往脊柱里面去了,這是一個。 練它時,慢慢周身都會放松。反復發這個音,上身驅干就會放松。臂有點沉,往下墜;肩膀也發沉,往下墜;肋骨也往下墜,有時還有點疼,怎么回事啊?沒出事!放松了的緣故。就這么點小玩藝,還事兒挺多。就一開始腰酸啊,胯骨酸啊,難受極了。這就是練毅力啊!看能不能堅持,真好好練,真出功夫,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功夫。將來你這兒一吸氣,會陰上提,胯也會往上提,往上縮,肩往下一放松,一放松,好了,肩和胯成為一個整體了。所以練內家拳肩與胯怎么合住?練它就體會到合住了。等再練,胯能收了,膝蓋再往回收,會陰一縮,兩個肘也往回縮,往命門縮,肘與膝合住了,往命門去合了。等再練,手往回一縮,腳往回一縮,也都縮到命門了,手與腳也合住了。這就是外三合。外三合要從練拳上合住,練好多年都不好合住,可練這個絕對過不了一年。甭多了,一天 2 小時,一般來說,快的人一個月合上了,慢的人 3 個月合上了。有了方法不練不行!要慢慢去體會。會陰一縮,整個腿使勁什么體會?放松了什么體會?有時腿伸直了,繃直了,不繃勁了,用意念往回一縮什么樣子?用肌肉一縮什么樣子?多體會體會,用不同的方法來體會它。可是一開始練的時候,你什么都體會做不到,需要反復練。這就是 《心會歌》中說的“腰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太極拳《心會歌》中說,腰為第一主宰,喉頭為第二主宰,心意為第三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指掌為第二賓輔,足為第三賓輔。)”。對于這個問題,好多人在拳術里都沒有解釋啊!把丹田氣收到腰那兒去,再通過腰,氣從腰形于四肢。什么叫心會呢?就是用心來體會、領會。松腰法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不用說練太極拳,就是到了太極功,就練它就夠了。所以我們練松腰法是來解決第一主宰和第一賓輔的問題。第二主宰和第二賓輔我們現在不能講它。等有人真練的有點門道了,第二主宰我再單個講。誰第一主宰我看練的行了,后面的才單個講,就不能公開講了。第三主宰和第三賓輔就更談不上了。 第一主宰這么練,同學們一定要拿它當寶貝來練。你練了之后,不僅對身體有變化,對氣有變化,而且是真正練功夫最根本最根本的基礎。所以,松、松,慢慢它自己就可以起來,可以呼吸時間很長,就練這第一主宰,慢慢喘氣,可以從命門那兒“嗚嗚……”地開合。 再有就是躺著練。仰躺著,放松了,把姿勢調整好,把腰椎往下塌。一般仰躺著腰椎是往上突,弓起來的。意念讓腰椎放松,放平、平,突出去,再把尾閭往上翹,兩胯往上收一點,這是第一個動作。再把兩個手的指背靠在一起(同五元莊中點天門的手勢),從氣海穴向下壓,斜向上摳。好多人一壓就股主動脈疼,說明里面還有濕氣和寒氣。一壓疼就轉,吸氣往下壓,抬起來,呼氣轉,先逆時針轉,再順時針轉,這個方法很簡單。我估計最少有十分之七的人一壓就疼,說明我們的健康程度還不夠。等你一壓不疼了,氣就足了,比較好通了。這也是衡量我們的氣的程度的標準。有的人肚皮很軟,一壓就好像摸到骨頭了,這是說明丹田氣不足,一吸氣時往下沉,慢慢練的腹壁有彈性。像這些東西很簡單,很隨便就練了功夫,可就是沒人好好練。一般躺著不用練太多,最多最多練 81 個呼吸就夠了。吸氣不發音,壓下去,呼氣抬起來。練完后,兩個手放在身體的兩邊,安靜地想,一吸氣想著命門,但堅持下來就不容易了。 再就是蹲墻。就和我們坐功差不太多,意念活動基本一樣,就是姿勢不一樣。練時要注意呼吸,一般是下蹲呼氣,起來吸氣,也可以自己摸索。然后沒有事,你就隨時隨地想著命門,慢慢就成為“命意源頭在腰隙”了。這既是 “命意源頭在腰隙”,又是氣貼于脊。等我們前面做好了,你還要注意后面,后面也要往那兒縮,從命門外面往回收,往那兒擠;從長強、尾閭那兒往回收,從枕骨那兒也往回收,這樣就成球體擠了,所以從形體上就這么做。 等你做熟了,很熟了,一吸氣,會陰上提,隔膜下降,肚臍往回收,這時就把它放開,腦子里面空空蕩蕩,丹田里面也空空蕩蕩。我們那時再引天河之氣,不往頭里面放,而往那兒放,就好引了。所以,這本身既是練我們的意志力、練定力、練安靜、又是練氣。這一點當時為什么沒有講呢?因為當時想往混元竅去做,而且我們的人都是一般練功的,所以練功著重是外面的混元氣,我們用方法把外面的混元氣搞起來。因為以前練功對外面的混元氣重視不夠,我們智能功搞了這東西,需要快一點把它搞起來。因為當時我練功覺得這挺好,混元氣開竅,混元竅開,挺好!往肚臍一收挺好。現在說,因為忘了我自己練了幾十年功了,我從 4 歲接觸功,人家從什么時候接觸功啊,我往這一收挺好,別人也收的這么好嗎?這說明還有點主觀性。好多人往混元竅也行,好多輔導員不也會收氣治病了嗎?!真正怎么把內氣固定下來,把身體素質再強化一下,變一變,所以這幾年從咱們師資班畢業來看,同學們畢業以后病還沒好。別的沒長進,眼鏡倒長了。我一看,我這當老師的有福,這么多“進士”(近視),過去這么多“進士”,就可以當翰林,狀元就來了。培養這么多“進士”。這說明我們里面的東西還不夠啊!由于現在的形勢,我也反思反思。當然將來每個人練太極拳不一定人人都這么搞。一般人練練拳,活動活動、舒服舒服就行了,誰注意這個呀!真要是研究生命活動的,真要是研究拳術的,不這么練,根基打不起來,真正往高層次走,看來內在的基礎還不夠。這也是我們搞了一大段,辦學辦了十幾年,回頭總結經驗。我們真要全面變化我們身心素質,還要從基礎上打,直接走混元竅還不夠。所以給師資班和職工們講“命意源頭在腰隙”,把先天根本竅打開它,把內在的精氣充起來,里面的本錢夠了,再把外面的混元氣吸收進來,就好做了。可能有人會問:“龐老師前些年是不是搞錯了?”不能這么說,我們不是搞得挺好嘛,外面反應挺好,咱們再好點!“將來龐老師還有再好的沒有?”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肯定有好的!現在為什么不教?不是不教,將來我們把氣的本質搞出來之后,要從意識上來講述人體的穴位、經絡。經絡這個問題,現代研究有了成果,但經絡是什么還不清楚,將來真要是搞生命研究,要按照智能功,來搞我們的經絡學、經穴學。將來可能到幼兒園,給小孩搞一些特制的動畫片,給小孩看一條條的經絡,穴位在冒氣。讓小孩背經絡、經穴,讓他還沒有上學就知道,他竅一開,氣就通了。所以智能功講混元,這些東西不搞不行啊!我們好多同學還感覺不到,將來很多知識、練功方法都要搞起來。古人好多正統的練功方法,我們要繼承下來。我們智能功并不是把古人很多東西都集中了繼承下來, 我們智能功,八十年代編功,九十年代寫書。這么多年來,整天教功、寫書,暈頭轉向,和以前練功就不一樣了。一般的練功好練,你要搞點發明創造,那樣去練功不行!你不下點功夫那還行啊!日常生活練功,我去講課,太累了,先組個場,組場講課,一邊講課,一邊練功,那樣練功你還有發創造?你的性命還有得了嗎?再高深一點你能研究得了嗎?你只能保住你的小命就不錯了。好多東西古人沒有,像松腰這東西,這不是過去老師教的,老師過去沒這么教。站莊松腰那是老師教的,老師給擺姿勢,摸摸老師的腰。以后都是自己的體會,有的老師認可了的,有的老師死了,沒法認可,也不需要認可,你感覺到了嘛!這些問題自己來體會。站、坐、躺都練松腰,把腰松開了,身體素質、自己這個氣的變化就非常快了,那樣練太極拳就有意義了。現在我們白天練太極拳活動活動筋骨、關節也好。所以你們一定要加時間好好練它,哪怕少睡點覺,中午練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也行,晚上坐它兩個小時。這樣坐有兩個月最少最少要過一關,有的可能過中關。小關腰松開,氣進去,氣一進去,沿著脊柱走,甚至在脊柱前面氣會走,脊柱的氣與四肢連起來,用意念一動,四肢里面的氣也走哇,近似中脈的影子啊,有的可以做到。可是我們同學第一,坐坐就煩了,沒味道,沒意思,這個酸哪、難受、沒意思。我說酸不就來勁了嘛,有酸的感覺不就行了嘛。腰胯多動一動,一方面放松地動,多體會體會,繃勁、放松,要挺直了、松開;肩沒事轉一轉,松開、空著;把肘往前翻一翻,憋著放著,都慢慢體會一下。一開始你還什么都沒有做,你別去體會,等有味了,你再去體會這些東西。一開始就這么閉著眼呆著,就管呼吸發音、集中精神。等同學們這一關過了之后,我們再講下一步。可能開學之后再給同學們講怎樣充實我們的五臟六腑。 把腰的問題解決了,身上的零碎還得收拾收拾,五臟六腑還得管管它。可能把這個系統教一教,可能教到第三步左右。這樣把原來東西再深化一步,不教中脈的話(按原來捧氣貫頂法、形神莊、五元莊、中脈混元的順序),就從基礎上搞起來。和我們前面搞的不矛盾,但更簡捷一些,更簡單扼要一些。充實五臟和我們五元莊一點不矛盾,下個學期再給同學們講。先講太極拳正好打腰的這個基礎。如果同學們有的腰松的很好了,我再講喉頭為第二主宰,那時給個別人講。公開講收拾零碎──五臟六腑,講完了五臟六腑之后,再講定神,這是第三步功夫。喉頭那個情況要搞到形體上。因練功修道,咱們書本上寫了:淺只到意識,深層才能定于形體,充斥到形體上來。光在意識上是干慧,干的智慧─ ─有智慧,有功能。有時查查病,遙感功能可以出來,但屬于干慧,形體還沒有充斥起來。太極拳三個主宰從練功來講,直接關系到術、功、道,是從武學上講的。過去傳統氣功不這么練,傳統氣功直接修大道,所以我們給同學們講太極拳練氣,氣貼于脊,這是練太極拳的關鍵,所以我們講了怎么練氣貼于脊,講了方法。 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三摘錄 坐兩個小時,如果你的身體素質真夠,里面氣通了的感覺得有;你素質不夠,里邊酸痛的感覺得有;如果你什么感覺也沒有,說明你的姿勢沒有坐對,有的人一呆稀里糊涂睡著了。如果真要做對了,把兩個腿伸直了,把腳翹一翹,自己把腿掙一掙,你坐下兩個小時來,身體里邊從腿到腰、到肩、喉頭肯定會有特殊的感受。因為你坐對了,它里面放松了。因為坐時上身放松,不一定端身正坐,上身放松,松著、松著,但腿不能那么松著,要伸直了,而且吸氣時會陰、大腿根、股四頭肌微微收縮,上身放松,隨便縮著都行。因為會陰一收縮,小腹部下面也會有點收縮,大腿根也會有點收縮,這樣的話,由于平時沒有鍛煉這樣的動作,就反復練這個動作,練兩個小時,也有點不舒服的感覺,或者里面會出現熱的感覺,也有個別人會出現涼的感覺。只要你做對了,一定會有感覺。放松了呆著,安靜放松了,這里面就是要把命門內竅打開,所以在這些年,我們智能功練起來,內外氣合練,但我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把外界的混元氣往里面收,直接把外界的混元氣為我所用,那主要是通過我們的意識來起作用。到身體里邊,形體的運動,那是周身的混元氣,他這樣在起作用,來把它化歸自己的混元氣。這些年我們通過實踐證明這種練法很好,很多病治起來,效果也很快,咱們搞試驗也很好。從古人一般的練功來看,這是一個捷徑。同時我們一總結,從我們搞了這十幾年來看,如果把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素質再更快地更高層次地發生變化,還應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所以這次我們教功,將太極拳松腰,借助氣貼于脊,把我們的命門內竅打開。我們這個坐功,以它為主,把命門內竅打開。在傳統練氣功也不是打命門內竅,一般是打會陰(陰蹺),陰蹺庫打開,然后走任督二脈循環,這就是所謂過去煉丹的方法。所以道家正宗的煉丹方法,從下丹田練起,然后打開陰蹺庫。陰蹺庫打開之后,從小周天任督二脈走,他走的任督二脈不是外邊,而是脊柱的里邊,這樣就把我們先天的氣、信息量直接上升到頭部去。頭腦里邊藏神,生殖系統、陰蹺庫陰精的精氣,它是物質性的先天混元氣,全息性比較強,意識里面屬于神的全息性比較強。一個神,一個精氣,它們結合起來就把人的全息性給強化起來。一般道家丹道功的練功方法是打開陰蹺庫這個內竅,但那樣打,從歷史上的練功來看,它有很多的困難。一般丹道家大部分走下丹田,從這個陰蹺庫真正練成功的很少。為什么呢?因為精氣一充足,稍稍的煉己筑基這個功夫不夠,意識的穩定性練得不夠,它就可以化為后天濁精,就跑了。濁精一跑,就把全息性的氣凝固成有形的物質,就散了。所以過去練功,為什么那么重視濁精,不能丟精,說后天的精是濁精,但對它也非常重視,它變成濁精,把先天的混元氣中眾多的信息物質化了。從無形的氣變成有形的物排除出去了,先天混元氣丟了。所以一般的傳統練功,煉丹道功,功法講了很多,在過去是功訣不能直接講的。從明朝以后,從《伍柳仙蹤》這書出來以后,寫得很詳細。到了民國初年,趙避塵寫的《性命法訣明指》,那就更系統、更詳細,但是練成功的人非常少。什么道理呢?并不是你懂得方法,就解決問題。關鍵是你的意識修煉,這叫煉己筑基。過去不是講嘛,未煉還丹先煉己。煉己筑基筑不好,得了丹訣白費功夫,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說,練功夫這東西往高處練,說個不客氣話,不是每個人都能練。這句話不是說哪個人不能練,是說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個條件。具備什么條件?意念非常堅定!煉己筑基的這個意志非常定,受各種影響、各種刺激它不動,它不受這個影響。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你做不到,知道了這個辦法沒用處。所以過去練功,都是老師為難徒弟,出這個難題,出那個難題,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甚至十年八年。老師就不教你口訣,叫你磨性子去。磨性子干什么呢?那就煉己筑基,練你的意志力,你練功就練不上去呀!所以練功往高層次練,不是每個人都能練就在這兒。有的人下了決心,唉!碰到事馬上就變樣子了,練功練意志力得從事上去練。如果你想練這個,練那個,可到了事情上……等下次講課,我們還要講練功注意什么東西,練不動心哪。心不動,我要干什么,定下來,必須干。所以過去練功的人就是得到了口訣,也照樣練不成。趙避塵要度 800 弟子,他印的材料,他的弟子們哪個修成了啦?象采小藥,結小丹;采大藥,結大丹,出陽神,然后又怎么怎么……這一套他都講的很清楚啊!還不要說他的弟子們,他自己怎么著啦?也沒有修成嘛!按他的說法,他哥哥修成了。修成了怎么著啦?因為東北有個趙大法師,不知是不是他哥哥?不知道。如果是他哥哥的話,也只是修到了一定程度,但最后一步也還沒有上去。因為我在七十年代,聽到東北一個老太太說趙大法師怎么個情況。他們三十年代后期碰到過趙大法師,似乎象是趙避塵的哥哥,但那情況以后,似乎又不像。八十年代初期,聽山東一個老同志說一個姓趙的老師教的他,但聽那情況不像趙避塵的哥哥。趙避塵寫的《性命法訣明指》,好多寫的很清楚,但有了方法,弟子們并沒有練成。什么道理?意志、意志力(不夠)!因為它從下丹田,它很習慣了。你只要是從下丹田,氣一充足,它這里能夠自發地往下面走,去生精。因為具體的物質就在生殖系統里面嘛,它一變成精就可以跑,所以古人不好練。所以現在我們智能功一開始不練下丹田,就練中上二田,也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這個弊病。所以現在看呢,我們智能功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氣直接充實身體,充養身體混元氣。我們知道,混元氣有軀體混元氣、臟真混元氣、意元體混元氣,所以這里面全息性,全息的混元氣用意識來加工它,這樣就有它的不足的地方。我們這次講課,就是要打開內竅──命門竅。這個命門竅,過去有沒有打命門竅的?有。打竅叫玄牝竅,它不直接叫命門。練周天功,經脈周天通了,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開玄牝之門。近乎是似乎是命門內竅,但古人沒有談過命門內竅,所以這個情況,似乎是它,又不是它。我們現在打開內竅,不打會陰竅不用陰蹺庫(虛危穴)。命門內竅本身同樣也是有先天混元氣的信息在里邊。因為昨天講課時講過,在混元整體觀里就講這個問題,就在命門這個位置上,古人叫混元神室。在胎兒期間我們的生殖器官是在那個位置,它那有這個氣場。現在我們練呢,就練打開這個內竅。把這個內竅打開,我們再有吸收外界的混元氣的基礎。再加上食物的混元氣,食物到了胃里邊,在那個氣場中的混元氣,我們打開這個內竅,就受到內竅先天混元氣的更好的混化,而且直接把它送到脊柱里邊、神經里邊去。所以這次我們給大家講課、教功一個關鍵的內容(就是打開命門內竅)。等把內竅打開了,我們還要進一步再打外竅。因為咱們以前收外界混元氣,就直接用意念往里收就完了,并沒有說通哪些個竅。咱們在五元莊第二節不就是開三關──開天關、人關、地關,那時沒有講開這些竅,那實際上是開外竅,幾個大的外竅。所以,現在我們同學們要好好練這個通內竅,往這里邊,你可不要認為這一坐就完事了。你要在那兒很好地發這個音,意念集中。你數著,十個一組,十個一組,數著,神不能跑。這么練起來一定會有內氣的感覺,腰那兒松了之后,不僅脊骨、脊椎會松開,腰兩側的肌肉、兩個腰眼、脊柱和脊椎連接的部分也會松開,整個背部,它的肌肉會酥酥……像冰化了一樣,突突……它會一起來。你坐在那兒感受這些東西,你坐在那兒不難受也行,坐在那兒呆著,多坐點。如果你能夠集中精神來發音,把呼吸放的深、細、勻、長,那就坐在那兒呆著唄!如果精神不跑的話,那坐幾個小時也很好哇,第二天少睡點覺精神也很好,就去做!將來怎么算腰開了?第一步,最簡單的一個標志,你站著的時候,腰椎會往后突。我們坐著的時候腰要往后突,直起來往后突。站著的時候,也能往后突,突出去,腰椎會往后突。可能 96 屆以前的同學都摸過腰,腰摸一摸,什么叫腰松?腰椎能往后突,突出去,突得越大越好。隨著一呼吸,站著的時候,胳膊往下一壓,一吸氣,出去了,一呼氣回來。坐著的時候,臀部一動,它好動彈。站著的時候,一吸氣,前后兩邊張,所以,這樣第一步腰就放松了。腰放松了,同樣你還要繼續坐。要把它作為一個基本功,將來放松了,可以不坐那么長。由于后面還要繼續教別的功,將來都把這作為基本功來練。同時,腰放松了之后,再加上我們對頭部有些功夫需要加一加,以后再講那些東西。我們太極功里邊就都講這些問題。頭部有些東西,如內八段錦,如果腰放松了,再練它就非常有意義了。我們練太極拳也好,練氣功也好,只要是在練氣,我們除了專心致志練這個坐,把腰松開之外,站莊、蹲墻、躺著都練這個腰。我們還必須把練氣八法中的抻氣法和拉氣法要反復多練。這兩法抻氣法和拉氣法我們都練了吧?練了(下面答)!拉氣法拉氣的時候,我們同學們看氣看得怎樣?拉氣時你們看沒看這個氣?看得清楚不清楚?能看多大范圍?手上、胳膊上、軀干上。所以抻氣、拉氣這兩個氣,這本身就是我們練太極拳的氣,也是智能功練的氣:一個內氣,一個外氣。所以對這兩個氣要經常體會它。一抻氣里面怎么動彈,什么感受;拉氣時什么感受,手上有什么感覺,一拉時氣進去什么感覺,所以這樣練功就不是走那個形式。一拉氣能不能進去?進去什么感覺?這個感覺和抻氣的感覺有什么不同?按道理我們整天練功都應該認真去體會的,恐怕有好多同學沒有這樣去體會。拉氣的時候,你拉氣,看周圍的這個氣,抻氣的時候,抻好了,你斜眼看一看這個氣和平時一樣不一樣?等你抻氣抻得很舒服的時候,你再拉氣感覺怎么樣?所以像這些道理,你要靈活地去運用,要體會這個氣的真實存在,體內、體外氣的運動流行,要認真去體會它呀。抻氣你以為那么快就好啦?練快也可以。慢練要體會一動彈動得很小,體會里面這個氣,感受里面氣的變化。慢動什么感覺?快動什么感覺?怎么動手的感覺大?影響范圍多大?所以你看怎么動的時候,一動,周身范圍氣動的更大?這一動的時候,內氣動了,外面氣動不動?我們拉氣的時候,光體會手的感覺了,這一拉氣,慢慢加個呼吸,看這個氣和抻氣怎么聯合起來?像這些問題,按道理來講,我們同學們應該能夠主動地、自覺地、舉一反三地去想它。過去好多練功的并不是像我們現在這個練功法,又轉,有專門練的。好多過去的大武術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呀,像練八卦的眼鏡程,是開眼鏡的。眼睛程為什么底盤好哇?那時聽老師講,眼睛程是磨眼鏡片的,過去磨眼鏡片都坐在凳子上。他們哥倆不坐凳子,就這么一蹲,有時還一個腿,不坐凳子上,這么磨眼鏡片,所以程家底盤好哇,就這么干工作呀!所以八卦拳里,大徒弟煤馬是開煤鋪的…… 都有自己的職業呀。怎么去練功?那就是抽時間去練功,反復體會、琢磨,那是我要練功,抓時間練。像這種情況,像我們這樣去講,過去誰這樣去講啊!所以現在我們講的非常地細,可是一講細了以后呢,他自己倒不想了。因為有好多事,你自己想出來的和你聽別人講的,那里面意識動的是不一樣的。你自己想出來,唉!想對了。好了,噢,原來如此!馬上里面有一個內在的感受。我這里給你講,你聽了,是那么回事嗎?好了!你里面把那個門給關上了。所以過去老師不講,就告訴你怎么做。直腿坐去吧,一下也許是一年,也許是二年。行了,可以盤腿坐了。直腿坐和盤腿坐還不一樣啊。所以看看你坐的怎么樣?你愛坐什么樣,就坐什么樣,誰管你!有的老師看了,不行!把腿直點兒,放直了。弓著腿,腿一不放直,一彎著點,膝蓋彎曲,腳再往外一撇,坐四個小時也沒事。把腿放直了,兩膝蓋并著,腿直直的,你可能一個小時也坐不了。像這種情況,你差一點都不行,起作用就不夠。像這些問題,你自己得體會體會它。我們講了要求,你自己認真去體會。像這些問題,我們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它。所以我們講從坐功到結合練氣,將來為了加大運動量,我們坐時撐臂行不行?別撐臂!一撐臂,肩就放不松了。往那兒一坐,腿是直的,其它都縮著,就像沒了骨頭一樣。一開始縮著,好多人還壓得不舒服,有點疼,有點悶。往那兒一縮,兩個肩就發沉了。一放松就發沉,發沉時你要注意腋窩要空,肩往外開,往外引一下,再往外一放。頭也可以低著,低一會兒,脖子有可能想往外挺一挺。一開始是越放松越好,在命門以下要往后突,拿手摸一下看往后突沒有?越放松,它那兒就越往后突,小腹往回一縮,往后一壓它,它那兒就往后突了。所以這個坐功是關鍵功,躺著的是輔助的。蹲墻如果加上呼吸,也可以,但對后面的筋拉得不夠。蹲墻對后面的足太陽膀胱經以及后面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夠,而坐著后面拉得緊。如果你有了基礎了,能夠彎腰彎得很好,就多往下彎點。多往下彎點,你要注意,我們好多人往下一彎,把軀干都趴到腿上去了,那是把髖關節松開了,腰那兒沒動。所以彎的時候要注意命門以下那兒要往后突,跟咱們俯身拱腰一樣,腰那兒要往后弓,這樣去夠腳去。你要不然胯往下一折,軀干貼到腿上去了,脊柱那兒還是個直的。所以從命門上下往后突,這樣去夠腳去、扳腳去,所以你腰的幅度大,可以從兩側兩個手扳住腳心,使勁扳著,腰得往后突,別一下就過去,否則腰就抻不著了。所以好多練武術的都會這個動作,往前一壓腰,胯關節一折,一下子就下去了,但對腰不行啊!就像咱們練俯身拱腰是一樣的道理,腰得一節一節往下拱才行呢,把脊柱才能抻得開,把脊柱一節一節都抻開,身體一轉,骨頭節才會動彈,脊柱一動彈。否則脊柱一動彈,脊椎還是個死的。必須是這么一松,縮著,慢慢脊背的肉才一塊一塊地松開,有感覺,真跟冰化了,嘩、嘩……那種感覺。背部肌肉、肌腱、韌帶那樣才能松開。今天就把松腰,練氣貼于脊,使氣進入脊柱,再補充一下,再講一講。一個從意義上,一個從理論上,這樣做就把我們智能功再向前完善一步,再充實一步。等將來你松開了,你還要一吸氣想脊柱里邊的脊神經,往那兒去加意念。一吸氣,脊柱的神經根,脊柱兩邊的交感神經鏈意念從那兒加進去,氣往里面收。現在你先別想這么做,你還是集中精力把腰弓出去,好好去弓它。等你站著脊柱往后突了,一吸氣就可以往后去,一呼氣就癟回來,吸氣出去,呼氣癟回來,比較隨便了,腰那兒就開始松了。在那個時候,再練轉腰涮胯,感覺就不一樣了。所以這樣,我們練太極拳和練氣功就一致了,基本功就一樣了。 龐明老師講座錄像·太極拳之四摘錄 上面不許繃勁,呼吸要長一點,這樣每個呼吸,一吸,用力使勁縮,鍛煉會陰肌和大腿根的力量。你看仰臥起坐時,躺下一起來,里邊不是有幾塊肌肉嘛,腰大肌、腰方肌,增加肌肉收縮的力量。大腿根用力,一方面加強了會陰的力量,這本身也是一個練精化氣的過程,同時,當你練完之后,把手使勁向上撐,使勁一撐,氣也跟著上來,這樣就把精氣升起來。這個坐呢,如果有時間,不困就多坐會兒。坐兩個小時不難受,就多坐會兒。這樣耗一耗,這是基礎,內在氣化的基礎。開內竅,把命門內竅打開,這是個基礎。 附錄
四、與松腰法相關的解剖學知識 一、骨學 (一)脊柱 脊柱位于背部得正中,由 24 塊椎骨、骶骨、尾骨借軟骨、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 1、椎骨的連結 (1)椎體間的連結:相鄰椎體之間借椎間盤、前縱韌帶相連結。 1)椎間盤:相鄰兩個椎體間借纖維軟骨牢固地連結。盤的中央部分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稱髓核,是胚胎時脊索的遺跡;盤的周圍部分,是無數層纖維軟骨按同心圓排列組成的纖維環,富于堅韌性,限制髓核向周圍膨出。椎間盤堅韌,又富彈性,在承受壓力時被壓縮,除去壓力后復原,具有“彈簧墊”緩沖震蕩的作用。椎間盤還允許脊柱做少量的屈伸和側屈等運動。當脊柱向前彎曲時,椎間盤的前份被擠壓變薄,后份增厚伸直時又恢復原狀。脊柱各部的椎間盤厚薄不同,脊柱胸段最薄,頸部和腰部則相對較厚,所以活動度大。纖維環前厚后薄,故在腰椎間盤損傷、纖維環破裂及脊椎體時髓核容易從后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可產生壓迫脊神經的癥狀。 2)前縱韌帶:位于椎體的前面,很堅韌,上至枕骨大孔前緣,下達第 1 或第 2 骶椎體,緊貼在椎體前面,并與椎間盤及椎體邊緣牢固連結。前縱韌帶有防止脊柱過伸和椎間 盤向前脫出的作用。 3)后縱韌帶:位于椎體后面,細而堅韌,起自樞椎向上與覆蓋樞椎體的覆膜相續,向 下達骶管,它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2)椎弓間的連結: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稱黃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連結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間的縱行韌帶,稱棘上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連結頸椎棘突尖并向后擴展成板狀的韌帶,稱項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向上附著于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續棘上韌帶。相鄰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前接黃韌帶,后接棘上韌帶和項韌帶。位于橫突間的稱橫突間韌帶。有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的關節,稱關節突關節,屬于平面關節,兩椎骨之間可做輕微運動。 2、脊柱的整體觀和運動 成人脊柱長約 70cm,女性略短,其長度可因姿勢不同而略有差異,長期靜臥與站立 后相比,一般可差 2~3cm,這是由于站立時椎間盤配擠壓縮所致。所有椎間盤的總厚度約占脊柱全長的 1/4。老年人因椎間盤變薄,骨質萎縮,脊柱也可以變短。從前方觀察脊柱,可見椎體的寬度,從上而下逐漸加寬,到骶骨上份為最寬,這與重 力的承擔不斷增有關。耳狀面以下重力經髖骨傳至下肢骨、骶骨和尾骨,已無承重意義,故體積亦迅速縮小。正常人的脊柱有輕度的側屈,慣用右手的人,脊柱上部略凸向右側,下部則代償性地略凸向左側。 從后方觀察脊柱,棘突于全長形成縱嵴,其兩側各有一縱行的背側溝,容納背部的深層肌。頸椎棘突短,近水平位。胸椎棘突長,較傾斜,彼此重疊。腰椎棘突有趨于水平位。 從側方觀察脊柱,可見頸、胸、腰、骶 4 個生理性彎曲,其中,頸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的彎曲使脊柱更加具有彈性,可減輕震蕩,從而對腦和胸腹臟器有保護作用。脊柱的彎曲還與人體重心的維持有關。在胚胎時,脊柱只有一個凸向后的背曲,當嬰兒開始抬頭時出現頸曲,幼兒開始坐和站時出現腰曲,保留的背曲即為胸曲和骶曲。 脊柱除支持身體,保護脊髓外,還有很大的運動功能,相鄰椎骨間的連結時穩固的,運動范圍很小,但整個脊柱的運動范圍變得很大。脊柱可作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運動。脊柱各部運動性質和范圍,主要取決于關節凸關節免得方向和形狀,椎間盤的厚度、韌帶的位置及厚薄等。 在頸部,頸椎關節突的關節面為傾斜的平面,椎間盤較厚,故可作上述各種運動,運動幅度也較大。胸椎與肋骨連結,椎間盤較薄,關節突的關節面呈冠狀位,棘突呈疊瓦狀,這些因素均限制了胸椎的運動,特別是中胸部的運動幅度更小。在腰部,由于椎間盤很厚,故運動較靈活,但關節突近于矢狀位,限制了它的旋轉運動。由于頸、腰的運動較為靈活,故損傷多見于頸、腰部。 二、肌學 (一)背肌 為位于軀干后面肌群。數目眾多,分層排列,可分為淺、深兩群。淺群主要為闊肌,如斜方肌、背闊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它們起自己主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帶骨或肱骨。深群位于棘突兩側的脊柱溝內,可分為數層;淺層是長肌,其中豎脊肌是主要的;深層為節段性比較明顯的短肌,能運動相鄰的椎骨,也能加強椎骨見得連結。 1、斜方肌 位于項部和背上部的淺層,為三角形的闊肌,左右兩側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起自上項 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 7 頸椎和全部的胸椎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 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鎖骨的外側 1/3 部分,肩峰及肩胛岡。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2、背闊肌 為全身最大的扁闊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側,以腱膜起自下 6 個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處,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結 節溝底。 作用: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后伸。 3、肩胛提肌 位于頸部兩側、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 4 個頸椎的橫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 作用:上提肩胛骨。 4、豎脊肌(又稱骶棘肌) 為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縱列于軀干的背面,脊柱兩側的溝內,居上述四肌的深 部,充填于棘突與肌角之間的深溝內,以一總的肌腱及肌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的后部及胸腰筋膜。肌束向上,在腰部開始分為三個縱形的肌柱,外側者叫髂肋肌,中間者叫最長肌,內側者稱為棘肌,每個部分自下而上又分為三部。 髂肋肌:位于最外側,自下而上分為三部:腰髂肋肌、胸髂肋肌和頸髂肋肌,這三部分肌互相重疊。腰髂肋肌起自骶棘肌的總腱,肌纖維向上,借許多腱束止于下 6 個肋骨肋 角的下緣。同樣,胸髂肋肌起自腰髂肋肌在下 6 個肋骨角的止點的內側,向上分別止于上 6 個肋骨角的下緣。頸髂肋肌起自胸髂肋肌在上 6 個肋骨止點的內側,止于第 4~6 頸椎橫突的后結節。全肌雖然分為三部,但纖維互相重疊,外形上是一塊肌肉。此肌通過肋骨作用于脊柱,一側收縮時,使軀干向同側屈;兩側收縮時,則豎直軀干。髂肋肌受肌神經 (C8~L1)后支支配。 最長肌:在髂肋肌的內側,自下而上也分為三部:即胸最長肌、頸最長肌和頭最長 肌。除起于總腱外,還起于全部胸椎和第 5~7 頸椎橫突,止于全部胸椎橫突和其附近的肋骨,上部頸椎橫突和顳骨乳突。一側收縮時,使脊柱向同側屈曲;兩側收縮時,能豎直軀干。胸和頸最長肌受脊神經(C4~L5)后支支配,頭最長肌受脊神經(C1~L4)支配。棘肌:在最長肌的內側,緊貼棘突的兩側,較上述二肌薄弱,又分為胸棘肌、頸棘肌和頭棘肌。前者位于胸背面的中部,起自總腱和下部胸椎棘突,肌束一般越過 1~2 各棘突,抵止于上部胸椎棘突;頸棘肌和頭棘肌較胸棘肌尤為弱小,位于頸部。胸棘肌伸脊柱 胸段;項棘肌和頭棘肌腎脊柱頸段。棘肌受脊神經(th2~L1)后支支配。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頭,事情有利的審計,對保持人體直立姿勢有重要意義。豎脊肌深部為短肌,有明顯的節段性,連于相鄰兩個椎骨或數個椎骨之間,加強椎骨 之間的連結和脊柱運動的靈活性。 (二)腹肌 1、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部的外側皮下,為腹肌中最寬大的闊肌。外半部是肌腹,呈 長方形;內半部是腱膜。此肌遮蓋胸闊下部及腹內斜肌。以 8 個肌齒起自第 5~12 肋骨的外面,上部肌齒與前鋸肌肌齒交錯;下部肌齒與背闊肌肌齒交錯。肌纖維與肋間外肌方向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在種系發生上,肋間外肌與腹外斜肌同源之故(肋間肌隨著下部肋骨的消失,彼此愈合而形成腹外斜肌)。肌纖維向前下方,后下部的肌纖維止于髂嵴前部的外唇;前上部的肌纖維向前下方,在半月線以內和髂前上棘高度以下,移形于寬闊的腱膜。該腱膜的下緣增厚成為腹股溝韌帶,緊張于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腹外斜肌腱膜在腹股溝韌帶內側端,即恥骨結節的外上方纖維裂開,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裂孔。裂孔的內上方的纖維束,止于恥骨聯合的前面,叫內側腳;外下方的纖維束止于恥骨結節,叫外側腳。裂孔的外上方兩腳之間,借由腹股溝韌帶分散來的弓形纖維組織來連結。此弓形纖維叫腳間纖維。另外,從外側腳附著處分出部分腱纖維,彎曲斜向內上方,經過精索的后方,形成反轉韌帶,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壁。腹外斜肌受下六對胸神經的前支支配。 2、膈 膈為圓頂形寬闊的薄肌,中央為腱性部分,周圍為肌性部分。介于胸腹腔之間,構成 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此肌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圍,前自胸骨劍突,兩側為肋軟骨,后至腰椎,肌纖維向中央移形于中心腱。其上有大血管(主動脈和下腔靜脈)、食管、交感神經干和迷走神經(第Ⅹ對腦神經)穿過。 膈的起點分為三部分:即腰部、肋部及胸骨部。 腰部:以左腳和右腳起自上 3~4 個腰椎體及最下一對肋骨,另外還起自內側弓狀韌帶和外側弓狀韌帶。按其位置又可分為內側腳、中間腳和外側腳。 內側腳為三腳中最堅強且最長者,左右不對稱,右側較長,以肌腱起自上位四個腰椎體前面(其纖維移形于前縱韌帶);左側較短,起自上位三個腰錐體的前面。兩側內側腳的腱纖維組織自第二腰椎開始向上逐漸為肌組織所代替,只在腳的內側緣仍保留著腱纖維組織。兩側的內側腳向上在第一腰椎及第 12 胸椎處,從腹腔干起點上方跨過腹主動脈的前面,相互交錯會合而成一伸長的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其中。孔的邊緣為腱纖維性結構,故膈收縮時,不會壓迫通過這里的血管。兩腳的部分肌束于交錯后又向上方分開,于正中線偏左側近中心腱的后緣處,又圍成一孔,為食管裂孔,孔內通過食管及迷走神經。 中間腳較內側腳薄弱,起自第二腰錐體的側面,與內側腳之間隔以裂隙,隙間通過內臟大神經。此外右側隙還通過奇靜脈;左側隙內通過半奇靜脈。 外側腳最弱,但較寬,與中間腳之間隔以交感干,肌纖維起自兩個腱弓,即內側內側弓狀韌帶和外側弓狀韌帶。內側弓狀韌帶橫跨腰大肌前面,為腰大肌筋膜增厚而成,緊張于第一腰椎體側及第二腰椎橫突尖之間。外側弓狀韌帶跨過腰方肌前面,為腰方肌筋膜增厚而成,緊張于第二腰椎橫突尖于第 12 肋骨中部之間。 肋部:為隔之最廣大的起點,以多數肌齒起自下位 6 個肋軟骨的內面(最下部數肌齒起于肋骨),其肌齒于腹橫肌的肌齒相互交錯,肌纖維自各個方面中心腱的側緣及前緣。胸骨部:由兩個小束構成,起自劍突后面,兩束之間于正中線上有一不明顯的裂隙。介于上述三部分起點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是為薄弱區,空隙的尖端指向中心腱,底向周圍。例如,在胸骨部與肋部起點之間的小空隙叫胸肋三角,在腰部外側腳與肋部之間的小空隙叫腰肋三角。這些空隙處于胸腹腔僅隔以兩層漿膜(即胸膜和腹膜), 所以比較薄弱,是膈疝容易發生的部位。 中心腱:位于隔的中央,形如“凸”字形,分為前葉及兩側葉,為一光亮而堅韌的腱 纖維組織性腱膜,由腱纖維束錯綜復雜交織而成。這些腱纖維束一部分是獨立存在的,一部分與來自各方面的肌纖維束相延續。在右葉與前葉交界外有腔靜脈孔,其中通過下腔靜脈。 膈為呼吸肌,收縮時其圓頂稍微扁平而下降約 1~3cm(主要活動部分為膈的周圍部分,其中心腱部分變化不大),使胸腔擴大,幫助吸氣。膈的頂部在馳緩時升高,胸腔容積因而縮小,幫助呼氣。它與腹肌共同收縮時可以增加腹壓。 (三)大腿肌 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圍,可分為前群、內側群和后群。 1、前群 前群有縫匠肌和骨四頭肌。 (1)縫匠肌 使全身最長的肌,呈扁帶狀,起于髂前上棘,經大腿的前面轉向內側,止于脛骨上端 的內側面。 作用:屈髖關節和屈膝關節,并使已屈的膝關節旋內。 (2)股四頭肌 使全身體積最大的肌,由四個頭即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股直肌 位于大腿的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分別起自股骨粗線內、外側唇;股中間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內、側肌之間,起自股骨體的前面。四個頭向下形成一個腱,包繞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繼而下延為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 作用:是關節強有力的伸肌,股直肌還有屈髖關節的作用。 2、內側群 共有 5 塊,位于大腿的內側,分層排列。淺層自外側向內側又恥骨肌、長收肌、和骨薄肌。在恥骨和長收肌的深面,為短收肌。在上述肌的深面有一塊呈三角形的寬而厚的大收肌。內側群肌均起自閉孔周圍的恥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結節等骨面,除骨薄肌止于脛骨上 端的內側以外,其它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線,大收肌尚有一個腱止于股骨內上髁上方的收肌結節,此腱與股骨之間有一個裂孔,稱為收肌腱裂孔,有大血管通過。 作用:主要使髖關節內收。 3、后群 位于大腿的后面,共有 3 塊肌肉。 (1)股二頭肌位于股后的外側,有長、短兩個頭。長頭起自坐骨結節,斷頭起自股骨 粗線,兩頭合并后,以長腱止于腓骨頭。 (2)半腱肌位于股后的內側,肌腱細長,幾乎占肌的一半。與股二頭肌長頭一起起自 坐骨結節,止于脛骨上端的內側。 (3)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以扁薄得腱膜起自坐骨結節,此薄腱膜幾乎占全長的一 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脛骨內側髁的后面。 作用:后群三塊肌可以屈膝關節,伸髖關節。屈膝時骨二頭肌可以使小腿外旋,而半 腱肌及半膜肌則使小腿旋內。 (四)下肢肌 1、腰大肌 在脊柱部兩側,呈紡錘形,上部于腰方肌的內側,中部居髂肌的內側。起自第十二胸 椎體、上 4 個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肌束向下逐漸集中,聯合髂肌的內側部,形成一個肌腱,穿過腹股溝韌帶的肌腔隙,貼于髂恥隆起的前面及髖關節囊的錢內側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轉子。此肌與髖關節囊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滑膜囊,稱為髂恥囊。此囊常于髖關節相通,故髖關節囊感染時其膿液可蔓延到此囊。此肌收縮時,可屈大腿并外旋,當大腿固定時,則屈脊柱腰段而使軀干前屈。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h12、 L1~L4)支配。 2、臀大肌 幾乎占據整個臀部皮下,與臀部皮下脂肪組織共同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為一不規則 的四方形的扁肌,較厚,覆蓋臀中肌的后部級其他臀肌的全部(闊筋膜張肌除外)。此肌以廣泛的短腱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之間的部位,計有臀后線以后的髂骨背面,髂骨下部和尾骨的背面以及兩骨之間的韌帶、胸腰筋膜和骶結節韌帶,肌纖維平行斜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止點有二,上部(大部分)移形于髂脛束的深面;下部(小部分)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該肌在跨過股骨大轉子外面時,已被腱膜替代,在此腱膜與大轉子之間,有一個很大的臀大肌轉子囊,該囊的下方還有數個小滑膜囊(約 2~3 個),均位于臀肌粗隆附近與臀大肌肌腱之間,這些滑膜囊均稱為臀肌股骨囊。臀大肌與坐骨結節之間往往有臀大肌坐骨囊。當身體站立時,該肌遮蓋坐骨結節,但當坐下時,則后者不被遮蓋,從這一點也可以說明肌纖維是不能經受長期擠壓的。此肌收縮時,可伸大腿,并稍作旋外,當大腿固定時,則使骨盆向后傾斜,維持身體直立姿勢,臀大肌受臀下神經(骶叢 L5、S1、 S2)支配。 (五)會陰的局部解剖(會陰肌) 1、概述 會陰是指封閉骨盆下扣的全部軟組織。此區呈菱形。其境界:前為恥骨聯合下緣,后 為尾骨尖,兩側為恥骨、坐骨和骶節結韌帶。由兩坐骨節結之間的連線可將會陰分為前、后兩部:前部位尿生殖三角,后部位肛門三角。臨床上,常將肛門和外生殖器之間的軟組織稱為會陰,即所謂狹義的會陰,在此皮膚深面,有一個腱性結構,稱為會陰中心腱,有多個肌肉著。 2、會陰的層次結構 會陰的結構可分為前層和深層。 (1)會陰淺層會陰的淺層結構在尿生殖三角和肛門三角區基本相同,均由皮膚、淺筋 膜和淺層肌構成。 會陰的淺層肌位于淺筋膜的深方。在尿生殖三角內有會陰淺橫肌、球海綿體肌和坐骨 海綿體肌;在肛門三角內有肛門外括約肌。 (2)會陰深層會陰深層的主要結構為尿生殖膈和盆膈,兩膈共同封閉整個骨盆。 1)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二層筋膜間的橫紋肌組成,位于尿生殖三角最深部,介乎于左、右恥骨、坐骨之間,男子有尿道膜部穿過,女子有尿道和陰道穿過。尿生殖膈橫紋肌中圍繞尿道膜部者,稱為尿道膜部括約肌,在女性,圍繞尿道和陰道,則稱為尿道陰道括約肌肉。 2)盆膈由盆膈上、下筋膜嵴二層筋膜腱的集體肌肉構成,位于肛門三角的深部,封閉 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其中央有直腸穿過。 肛提肌為一對寬而薄的肌,起自骨盆壁內面,左、右聯合呈漏斗狀,凸項下方。肛提肌與肛門直腸關系甚為密切的部分,稱為恥骨直腸肌。該肌起于恥骨的后面,左、右兩者經直腸的兩側,至直腸后方互相連接,構成“U”形襻,圍繞在直腸壺腹與肛管結合處,并有肌纖維止于腸管的側壁和后壁。肛提肌為盆膈的主要部分,具有支托和固定盆內器官的作用,并能協助肛門內、外括約肌肉緊閉肛門,尤其是恥骨直腸肌對收縮肛門起著重要作用。 三、神經系 (一)神經系的區分神經系可分為中樞神經系和周圍神經系。 (1)中樞神經系包括位于顱腔內的腦和椎管內的脊髓。兩者都含有軀體神經中樞和內 臟(植物)神經中樞。 (2)周圍神經系包括與腦連接的腦神經(12 對)和與脊髓連接的脊神經(31 對)。兩者都 含有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 軀體神經分布到皮膚和運動系;內臟(植物)神經分布到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兩種神經都有感覺(傳入)和運動(傳出)纖維,分別由周圍向中樞和有中樞向周圍傳遞神經沖動。內臟運動纖維有根據其作用不同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二)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內,呈前后稍扁的圓柱形。脊髓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連接,下端縮小呈圓錐狀,稱為脊髓圓錐。成年人圓錐末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新生兒平齊第三腰椎。由脊髓圓錐下端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穩定脊髓的作用。終絲已無神經組織。 脊髓前、后表面正中線,各有一縱溝。前面的縱溝較深,稱為前正中裂,后面的溝較淺,稱為后正中溝。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溝的兩側分別有成對的前外側溝和后外側溝。在前、后外側溝,均有成列的根絲出入。有數個根絲組成神經根,前、后各 31 對根。在前外側溝者,稱為前根,有運動纖維組成。在后外側溝者,稱為后根,有感覺纖維組成。前、后根在椎間孔處組成脊神經。每一后根未與前根合并之前,形成一個膨大,即脊神經節,內含假單極神經元細胞體。后根纖維即為此神經元的中樞突。 與每對脊神經前、后根絲相連的一段脊髓,稱為脊髓的一個節段,因此脊髓分為 31 個節段:即脊髓頸部(C)由 8 節段、脊髓胸部(T)有 12 節段、脊髓腰部(L)和脊髓骶部(S) 各有 5 節段,脊髓尾部(Co)1 節段。 脊髓全長粗細不等,由兩個膨大部:上方的稱為頸膨大,由此發出神經支配上肢;下方的稱為腰骶膨大,發出神經至下肢。膨大的形成是由于其內的神經細胞和纖維較多所致,它的進化發展與四肢的進化發展成正比。 在胚胎三個月以前,脊髓與脊柱等長,所有脊神經都平行伸向外出相應的椎間孔。從胚胎第四個月起,脊髓生長比椎管慢下來,而其頭端連接腦處位置固定,結果脊髓相對縮短。脊髓上部各節段與相應的椎體位置關系大致相當;但以下的脊髓節段益高于相應的椎骨,神經根也向下斜行至相應的椎間孔。腰骶尾段的前后根出椎間孔之前,在椎管內垂直下降圍繞在終絲的周圍,仿其形狀稱為馬尾。在成人第 1 腰椎以下已無脊髓。 附錄
五、易筋經·膜論 人之一生,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于氣也。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 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身也,必先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既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則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依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依,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 故煉精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精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要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后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除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于氣,勿逆于氣,勿憂思怨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能行于筋,串于膜,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筋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則筋膜泥而不能起,煉氣而不煉筋膜,則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于筋膜,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俟煉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膜皆騰起與筋齊堅,著于皮,固于肉,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又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認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于筋,肉與膜較,膜勁于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親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于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編輯說明 1、直腿坐放松法,又稱直腿松腰法,是龐明老師在 1999 級師資班內部傳授的功法。 此材料主體部分(即直腿坐放松法諸章節,第 1 頁至第 42 頁,以及附錄五《易筋經·膜 論》)即根據原“中心”下發的文字參考資料整理而成。原資料為 A4 幅面,共 48 頁。原始掃描版曾在《智能論壇》提供下載。《智能論壇》多人曾參與了電子文稿的整理工作, 具體人員暫不可考。 根據開始的簡介,直腿坐放松法分三步,即:“第一步松腰法是要把氣收到命門,煉精化氣。第二步功是氣從命門出來,練膜絡的開合。第三步功是氣返回內臟,練臟真混元氣。”但從材料本身來看,只講了前二步,沒有第三步的內容。經詢問原師資班 99 級的同學,第三步確實沒有講,主要原因:“一是第三步需要前兩部的基礎,二是第三步要抻 筋,手指要會振顫(每秒 5-8 次),三是第三步要按時辰練的。”簡介部分緊接著說: “‘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十年而神且靈。’直腿坐放松法分為十步功,如果每三個月升一級,三年應該可以練成小乘功夫。”這十步功應當是前面所說三步的細化,但在文中沒有進一步的說明。 2、附錄之一、三、四,即《松腰法教案》、《龐明太極拳講座中的松腰法》、《與松腰法相關的解剖學知識》,原包含在同一文檔內,取名為《松腰法》,文檔創建時間為 2002 年 3 月 16 日,最后修改時間為 2002 年 9 月 21 日,來源不詳,未見公開流傳。 3、附錄二《坐式松腰法第一步“練精化氣”的練法》由 lcy 在 2002 年 10 月前后根據龐明老師講座錄像整理。本文有關內容已整理歸入《直腿坐放松法》正文(參見第 14 頁《怎樣練好明勁》),因為這份文稿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講座時的原始風貌,而且與整理過的正文可以相互參照,因此予以留存。當時此文曾在《智能論壇》全文刊登。 《直腿坐放松法》得以整理出 PDF 版,是眾多智能氣功愛好者共同努力的結果,許多人作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借此機會,謹向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由于龐明老師在傳授本功法時,曾再三要求不得外傳,為此,《智能論壇》聲明如 下: 直腿坐放松法是龐明老師在混元整體理論指導下,在新的時期針對師資班學員的現狀,推出的一部輔助性功法,是對過去功理功法的進一步完善,但不能因此替代三莊三法,更不能因此否定三莊三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各種功法之間的關系。由于此功法沒有在大范圍內傳授,且不完整,加之動作、意念相對比較復雜,沒有一定理法基礎的不建議習練。同時,也正因為傳授范圍小,直腿坐放松法習練人群少,缺乏廣泛的理論的和實踐經驗的支持,本論壇對于因習練直腿坐放松法而出現的各種問題,概不負責。本材料僅供有一定功理功法基礎的智能氣功愛好者內部交流,不得隨意擴散,不得外傳。得到此材料的,要切實維護并遵守龐明老師的意愿,切實維護智能氣功資料的純潔性,不能給別有用心者鉆空子,更不能成為商品。為此,在制作此 PDF 文件時,對復制與打印功能 作了部分限制,請大家諒解。 由于本材料從多方收集而來,未及仔細校對,文中錯誤與疏漏在所難免,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如果有更好的材料,或新的想法,也請及時聯系,以便不斷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