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顏廟、曾廟、仲廟的建筑單體為例,分析了儒家祠廟建筑中的祭祀、教化、亭式、坊式、門式和其他功能建筑的形制,由此類比,確定宿州閔子祠改擴建建筑單體中,同類型建筑的建筑形制。 引 言 孔門四科十哲中,德行科的閔損與顏回并稱。元朝郭居敬所撰《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孔門弟子包括閔損、曾參和仲由。在孔廟的配享中,閔損與仲由被列為十二哲,地位略低于被列為四配的顏回和曾參。宿州閔子祠作為符合儒家祠廟形制和孝道研學基地要求的建筑,在其改擴建設計中,建筑單體主要以仲廟的建筑單體為參照,同時參考顏回和曾參的祠廟建筑單體進行設計。 1 儒家祠廟建筑單體分類 根據儒家祠廟建筑單體的建筑功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六大類。其中,承擔主要功能的是祭祀和教化建筑;承擔完善和配套功能的是亭式、坊式、門式和其他功能等類型建筑。 2 祭祀建筑 儒家祠廟的祭祀建筑,均位于祠廟的北半部分,主要有中路軸線建筑群中的正殿、寢殿、東西廡,西路次軸線的啟圣(賢)殿(祠)和啟圣(賢)寢殿(祠),以及東路次軸線的家廟等建筑。根據祭祀對象的尊卑等級,決定建筑形制等級的差異。 2.1 正殿 顏廟、曾廟和仲廟的正殿內,分別祭祀復圣顏回、宗圣曾參(東西兩側孟軻和孔伋配祀)衛國公仲由,分別稱為復圣殿、宗圣殿和衛公殿(高明殿)。正殿是祠廟建筑群中規格、占地和裝飾細節等最高配的建筑,是祠廟等級的象征。 如表 1 所示,三座正殿都是七開間,四間進深(衛公殿五間進深),綠瓦重檐歇山頂,副階周匝,石柱擎檐,斗栱下檐五踩重昂、上檐七踩單翹重昂。外廊開間在結構上都采用單步架,殿前有月臺。不同之處主要是三個正殿檐下斗栱平身科的差別。 ![]() 表 1顏廟、曾廟、仲廟正殿建筑形制一覽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從表2 和圖 1 可以看出,三大正殿面闊與進深的比例接近,呈窄長平面。衛公殿面闊進深比略小,平面矩形略方正。比較三大殿的面闊與脊高比,其中宗圣殿顯得略寬、復圣殿顯得體量略大。 ![]() 表 2顏廟、曾廟、仲廟正殿面闊進深通高統計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 圖 1復圣殿、宗圣殿、衛公殿建筑立面圖(圖片來源:復圣殿立面來源《曲阜顏廟復圣殿大修實錄》;宗圣殿立面來源《儒家四配祠廟特征與價值闡釋研究》;衛公殿立面來源曲阜市安懷堂文物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的山東泗水仲子廟高明殿修復工程設計方案) 閔子祠擴建方案的正殿,其面闊、進深、通高尺寸,參照體量相對較小的衛公殿(圖 2)進行設計,為面闊七開間,進深五間,副階周匝,前有月臺,綠瓦重檐歇山頂,下檐五踩重昂斗栱,平身科明間四攢、次稍間各二攢、盡間無。上檐七踩單翹重昂斗栱,平身科明間四攢,次稍間各二攢。外廊開間結構采用單步架。 ![]() 圖 2 仲廟衛公殿建筑(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2 東西廡 在顏廟、曾廟和仲廟中,東西廡供奉的是有成就的后裔、弟子或者對祠廟有功的歷史賢達。顏廟和曾廟的東西廡均為跨空五架梁,大木五檁,前出廊,灰瓦屋面(表 3)。建筑內設神龕,置木主牌位。 ![]() 表 3 顏廟、曾廟、仲廟東西廡建筑形制統計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不同之處:顏廟的東西廡面闊七開間,懸山頂,一斗三升斗栱,平身科每間二攢;而曾廟的東西廡面闊五開間,硬山頂,無斗栱。 閔子祠擴建方案的東西廡建筑,面闊五間,灰瓦硬山頂,跨空五架梁,前出廊大木五檁,無斗栱。屋內設神龕,置木主牌位,無塑像,供奉有成就的閔子后裔和對宿州閔子祠有功的歷史顯要聞達之士。 2.3 寢殿 寢殿位于正殿的北側,殿內設神龕,置圣賢夫人木主神位,與正殿通過臺明相連。復圣寢殿祭祀顏回夫人戴氏,宗圣寢殿祭祀曾參夫人公羊氏。據《仲里新志》記載,衛公寢殿內供奉仲子上七世祖的木牌位。參考儒家祠廟寢殿的常規作用,衛公寢殿內應該是祭祀仲由夫人顏氏。其中,復圣和宗圣寢殿的建筑形制均為面闊五開間,進深三間,前出廊,單檐歇山頂(表 4)。 ![]() 表 4 顏廟、曾廟、仲廟寢殿建筑形制統計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閔子祠擴建方案的寢殿,殿內供奉閔損夫人顏氏神位。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灰瓦歇山頂,臺明與正殿臺明相連,前出廊。斗栱單昂三踩,平身科攢數明間四、次稍間各二。 2.4 啟圣(賢)殿(祠) 顏廟杞國公殿是供奉顏回父親顏路(杞國公)神位的建筑;曾廟萊蕪侯殿是供奉曾參父親曾點(萊蕪侯)塑像的建筑;仲廟啟賢祠是供奉仲由父親仲鳧神位的建筑。 如表 5 所示,顏廟杞國公殿是元代建筑,等級較高,推測其是元代遺留下來的顏廟正殿,在明朝成化正德年間擴建時,改為了杞國公殿;曾廟萊蕪侯殿是單檐歇山頂,大木七檁,前后出抱頭梁,五架梁跨空,檐下單昂三踩斗栱。 ![]() 表 5 顏廟、曾廟、仲廟啟圣(賢)殿(祠)建筑形制統計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閔子祠擴建方案的啟賢祠,供奉閔損父親閔仲濱神位,建筑面闊五間,單檐灰瓦歇山頂,大木七檁,五架梁架空,檐下單昂三踩斗拱,平身科兩攢,前出廊。 2.5 啟圣(賢)寢殿(祠) 顏廟杞國公寢殿是供奉顏回母親姜氏(杞國端獻夫人)神位的建筑;曾廟萊蕪侯寢殿是供奉曾參母親上官氏(萊蕪侯夫人)神位的建筑;仲廟啟賢寢祠是供奉仲由母親宋氏神位的建筑。 如表 6 所示,顏廟的杞國公寢殿,大木七檁,灰瓦單檐歇山頂,檐下單昂三踩斗栱,平身科兩攢;曾廟的萊蕪侯寢殿,是大木六檁,五架梁承三架梁,前出抱頭梁,灰瓦硬山頂,無斗栱。 ![]() 表 6 顏廟、曾廟、仲廟啟圣(賢)寢殿(祠)建筑形制統計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閔子祠擴建方案的啟賢寢祠,供奉閔子騫母親姜氏(生母)和姚氏(養母)神位,建筑面闊三開間,大木六檁五架梁,前出抱頭梁,前出廊,灰瓦硬山頂,無斗栱。 3 教化建筑 顏廟、曾廟和仲廟中的教化建筑,主要就是指廟(祠)塾,也就是宗族的家塾,其具體建筑分別是退省堂、三省堂和聞喜堂。這些建筑的命名旨在宣揚圣賢思想,以達到教化后裔子孫的目的。退省堂出自《論語·為政》:“子曰:'……。退而省其私,……,回也不愚’。”孔子贊揚顏回大智若愚。三省堂出自《論語·學而》:“曾參曰:'吾日三省吾身……’。”贊揚曾子高尚品格。聞喜堂出自《論語·公孫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贊揚仲由虛心接受批評和建議。 如表 7 所示,廟(祠)塾建筑的形制,一般面闊三開間,大木七檁,五架梁跨空,前后出抱頭梁,前出廊,灰瓦懸山或硬山頂,無斗栱。 ![]() 表 7 顏廟、曾廟、仲廟教化建筑形制統計表(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閔子祠擴建方案的教化建筑祠塾,面闊三開間,大木七檁,五架梁跨空,前后出抱頭梁,前出廊,灰瓦懸山頂,無斗栱。 4 亭式建筑 根據儒家祠廟亭式建筑的不同功能,可以將其分為碑亭和井亭兩種。碑亭又分為御碑亭和其他碑亭。這些亭式建筑都是為了保護石碑和水井而建,也是強調儒家祠廟禮制秩序的建筑空間手法。 如表 8 所示,顏廟和曾廟中的御碑亭均為重檐四角亭;顏廟的陋巷井亭為六角單檐亭;顏廟的樂亭,為正方形,一開間,亭內立有北宋文學家蘇軾所書篆體“樂亭”二字的石碑,碑文旨在宣揚顏回雖簞瓢屢空,身處困境,卻仍不改其樂、樂觀處世的崇高精神。 ![]() 表 8 顏廟、曾廟、仲廟亭式建筑形制統計表(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宿州閔子祠在歷史志書中無御賜碑記載,現狀閔子祠前有孝泉井一口,在南側擴建中,不宜再設井亭。明嘉靖年間,余鍧編《宿州志》記載:“閔子祠,……。門外碑亭兩座,東西對列。……。記一:工科都給事中全椒戚賢撰,……。刻石立亭于中門外之東。記二:提督南畿學政御史余姚聞人銓撰,……。刻石立亭于中門外之西。”從中可以看出,明成化和嘉靖年間的兩個重修碑記和碑亭。現如今,此二石碑及碑亭已不存,但碑文仍在。在宿州閔子祠擴建方案中,恢復了這兩個碑亭,刻石立 亭在正殿院落門前東西兩側,采用單檐四角亭,灰瓦,無斗栱。 5 坊類建筑 儒家祠廟大門外一般有品字形的三座牌坊:入口處一座,東西兩側各一座。另外,在祠廟所在的街口也會設置一座,如顏廟外東南角街口的陋巷坊。牌坊都是三間四柱,材料上有木坊和石坊兩類,形制上有立柱出頭和立柱不出頭兩種。 如表 9 所示,在祠廟門前的牌坊,顏廟、曾廟、仲廟都是三間四柱,柱八角形,柱腳石抱鼓夾抱,石板額枋。其中,在中軸線入口處的欞星門牌坊,都是立柱出頭式石坊,上側柱身如意紋穿柱,柱頂仰蓮座,仰蓮座上面中柱蹲獸,邊柱寶瓶,明間額枋上刻火焰。 ![]() 表 9 顏廟、曾面、仲廟坊類建筑形制統計表(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祠廟門外兩側的牌坊均為立柱不出頭式石坊。顏廟門外兩側石坊,明次間有大小額枋,中間再置花板,上有平板枋,枋上的櫨斗再承檐。明次間都有螭吻歇山頂,脊上中間刻石像,坊柱之間設石欄。曾廟門外兩側石坊,無斗栱等裝飾,石板枋直接承檐,尺寸比顏廟二坊小。仲廟2023 年復建后的牌坊為仿曾廟形制(圖 3)。 ![]() 圖 3 仲廟大門外牌坊區(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祠廟外附近街口的石牌坊,顏廟是陋巷坊,在顏廟南側偏東陋巷街口。曾廟是曾子故里坊,為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 1725 年)所建,2007 年在通往曾廟入口的嘉金線公路旁,又新建曾子故里牌坊。據《光緒·泗水縣志》記載,仲氏故里坊,在仲子祠東,萬歷二十年建,現已不存。 閔子祠擴建方案,祠門前三座牌坊,按照仲廟 2023 年復建后的建筑形制設計。據《閔子世譜》里居圖所繪和《孝圣閔子騫》所記,清道光年間賜建先賢閔子故里牌坊一座,坐落在祠東,南北驛道通往祠前路的路口,現已不存。建議原址復建先賢閔子故里坊。 6 門類建筑 儒家祠廟的門式建筑一般分為屋宇式門和墻垣門兩種。屋宇式門建筑形制,都是三柱分心式、五檁木構架;祠廟中軸線的正門,都是三間三門;而祠廟東西側便門、顏廟東西路正門、曾廟東西路院落門,都采用三間一門。墻垣門又稱隨墻門,等級低,仲廟和顏廟東西路院落門為墻垣門。 門類建筑如表 10 所示,以中軸線上的祠廟正大門等級最高,其次為正殿院落門,再依次為中軸線儀門(僅顏廟有),東西路正門(僅顏廟有),東西側便門,東西路院落門,及相鄰院落之間的聯系門。墻垣門的等級最低,無木梁柱結構,門兩側磚砌墻垛,上起歇山或硬山屋脊,掛灰瓦,無裝飾。 ![]() 表 10 顏廟、曾廟、仲廟門類建筑形制統計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閔子祠擴建方案中的門類建筑,參照仲廟的門類建筑形制(圖 4、圖 5),全部為灰瓦,無斗栱。其中,祠大門采用三間三門,東西側便門采用三間一門,都為屋宇式門,懸山屋頂,五檁分心式。中路正殿院落門采用屋宇式三間三門,東西路院落門為墻垣門,這一組都為硬山屋頂。其余院落之間的連通門都為歇山墻垣門。 ![]() 圖 4 仲廟仲子門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 圖 5 仲廟高明門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7 其他功能建筑 如表 11 所示,儒家祠廟中還有其他功能建筑,如為祭祀準備的齋宿所、祭器庫、庖廚所等一些附屬建筑。其中,曾廟萊蕪侯殿前的東西兩邊建筑,分別是報功祠和崇德祠,分別祭祀曾參長子曾元及妻高陽氏和次子曾申及妻顏氏,屬于祭祀建筑,但建筑形制為三開間硬山式建筑,與其他功能建筑一致,在此一起列出。仲廟的報功祠建筑雖屬于祭祀建筑,位于西路軸線前側,與東路軸線建筑神廚對稱布置,建筑形制一樣,也一起在此列出。這些建筑形制,一般都是面闊三開間,進深一間,五架梁架空,大木五檁,灰瓦硬山頂。其中的特例是曾廟的齋宿所,面闊三開間,進深三間,大木七檁,前出廊。由其臺明與前面三省堂臺明相連,推測原為家廟,后家廟移至嘉祥城內,遂改為齋宿所。 ![]() 表 11 顏廟、曾廟、仲廟其他功能建筑配置統計表 (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