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稷王廟位于山西省萬榮縣太趙村。南向,南北長74米,東西寬46米。現存正殿和戲臺。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斗拱用五鋪作重昂,形式頗為獨特。殿身構架形式及用材不依法式,但簡省合理。
稷王廟,是奉祀后稷的廟宇。萬榮的邊上就是稷山縣,春秋稱稷,屬晉。漢為河東郡聞喜,相傳后稷曾于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穡,后稱此山為稷王山,隋開皇十八年遂改高涼縣為稷山縣。我一直認為古時候的傳說都有其真實的一面,比如黃河邊上的韓城遍地大禹廟,而河對岸的龍門就沒有這么祭祀方式,估計是口口相傳的傳說使然。稷王估計也是這樣,估計古時候就活躍在稷山、萬榮一代。從現在的信息來看,稷王乃是周人的始祖,名曰后稷,喜好耕農,能分辨土地的優劣,善種谷物稼穡,世民都爭相效法,后人尊其為農神。萬榮稷王廟的建立也大抵因為紀念和祈求風調雨順。
稷王廟現存正殿和戲臺。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斗拱用五鋪作重昂,形式頗為獨特。殿身構架形式及用材不依法式,但簡省合理。據梁架、斗拱特點和部分柱礎造型推斷,正殿的木構部分應屬北宋遺存,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重修,近年對外檐斗拱梁架施以彩繪。
稷王廟正殿
殿身構架形式及用材不依法式,但簡省合理。據梁架、斗拱特點和部分柱礎造型推斷,正殿的木構部分應屬金代遺存,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重修,近年對外檐斗拱梁架施以彩繪。戲臺創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后拆毀,現存建筑為1921年重建。做法繁縟精巧,體現地方特色。戲臺前沿磚基中心原嵌有至元八年小碑,記廟內“修蓋舞廳一座”,是我國戲劇史上金元雜劇活動的重要史料,現移嵌在正殿內東墻上。
廟內民國10年重修的那座舞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這是由“無梁殿”內北墻上鑲嵌的一塊石碑得到印證的。此碑高0.31米,寬0.37米,正書無額,系至元八年三月初三立。碑文為:“今有本廟自建修年深,雖經兵革,殿宇而在,現有舞基不曾興蓋。今有本村等謹發虔心,施其寶鈔二百貫文,創建修蓋舞廳一座,刻立斯石矣。”至元八年為元世祖忽必烈取得全國政權后的第一年。據此碑文,可知元朝初期戲劇登臺表演已很普遍。
戲臺做法精巧,體現當地特色。戲臺前沿磚基中心原嵌有元代至元八年小碑一方,記廟內“修蓋舞廳一座”,是中國戲劇史上金元雜劇活動的重要史料,現移嵌在正殿內東墻上。
稷王廟正殿
正殿是稷王廟的主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廡殿頂,殿頂筒板瓦覆蓋,脊剎、吻獸完好無損。殿內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兩段、穿插相構,無通長梁栿,當地稱之為無梁殿(里面的介紹還稱之為這個)。斗拱、梁架規格、形制雖和營造法式有出入,但頗具宋代風格。
這個建筑原認為金代建筑,五批國保時候登記為金,據說也沒有過特別多的爭議。廟內大殿梁上有題記,殿屋架曾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修繕過。
殿頂筒板瓦覆蓋,脊剎、吻獸完好無損 正脊的螭吻造型獨特
2007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筑專業對萬榮稷王廟進行了田野調查,依據其建筑形制,初步判定大殿為北宋建筑。接著在對萬榮稷王廟大殿修繕后測繪中,北大師生于2011年5月14日中午在大殿前檐明間下發現了一處已不明顯的墨書痕跡,墨書自右而左豎排三行,最右一行字體最大,因木材年久表面紋路擴大,現僅右側的四個大字尚可辨識,左側字體較小,似為題名。經表面濕處理后,可確認題記為“天圣元年”(1023年)。這一紀年的發現,為這座建筑提供了準確年代,確認了它作為中國目前唯一的北宋廡殿頂建筑的身份,改變了梁思成先生曾遺憾于國內未見北宋廡殿頂建筑遺存的感嘆。
大殿的翼角出檐深遠、平緩,像靈動飄逸
稷王雕像 稷王廟,是奉祀后稷的廟宇。萬榮的邊上就是稷山縣,春秋稱稷,屬晉。漢為河東郡聞喜,相傳后稷曾于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穡,后稱此山為稷王山,隋開皇十八年遂改高涼縣為稷山縣。我一直認為古時候的傳說都有其真實的一面,估計古時候就活躍在稷山、萬榮一帶。從現在的信息來看,稷王乃是周人的始祖,名曰后稷,喜好耕農,能分辨土地的優劣,善種谷物稼穡,世民都爭相效法,后人尊其為農神。萬榮稷王廟的建立也大抵因為紀念和祈求風調雨順。
 宋代大鐘,但不是原物,原物在大煉鋼鐵時期損毀,這是從他處移來的,也是宋鐘

 殿內梁架結構駝峰處理奇特,四塊木頭拼接,造型不多見
 正殿唯一的一根盤龍石柱,其余的檐柱為木制的
北檐廊稱其為檐廊也不大準確,兩邊墻面封閉,不利采光通風,相當于在一個五開間的房屋中挖了一塊三開間的房子作正殿,四面繞以這種回廊,除南門未封閉外,其余三面皆為磚墻,這種形制少見(極有可能是后來因某種需要改建的)
梁架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