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單選題,在標準化模板之后,永遠存在屬于你的另一種活法。——《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縱然路的形狀相異,路程之間也無優劣之別。——《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當社會出現危機,發生變革或轉型的時候,個體的非常意識狀態和群體的非常社會心態很容易被激活。它會激活某些破壞性極大的極端情感、極端信仰和極端行為,激活一些人的陰暗心理和準黑巫術行為。——《巫蠱:中國文化的歷史暗流》
![]() 《大地中心的人》 這是一部以20世紀30年代涼山彝族社會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圍繞自稱“大地中心的人”的諾蘇族群展開,通過漢族奴隸鐵哈的逃亡、守護者恩札的迷失、女性角色茲莫女兒的覺醒等線索,融合了彝族傳說、歷史變遷與人類學視角,交織出山地社會的動蕩與重生,探討了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與歷史記憶。 這部作品入圍了第七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的決選名單。可惜沒有拿到最終的大獎,所以當時就沒讀。這個月看到“微信讀書”app里有了,就讀了一遍,閱讀感受有欣喜也有失望。 先說優點。作者稱本書的創作動機源于她的人類學背景,以及2017年涼山田野調查的觸動。因此,書中有大量的涉及涼山彝族歷史、文化和神話傳說的內容,充滿了陌生化和邊緣化敘事,對于喜歡這類主題的人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小說通過多線敘事與神話重構,呈現了邊緣族群在歷史洪流中的韌性,兼具文學性與社會思考。小說通過大量的彝族神話、口傳史詩《指路經》和一點真實的歷史素材,構建了一個既陌生又真實的“涼山”世界,將彝族生死觀、鬼母“孜孜尼乍”傳說與歷史上的族群和階層壓迫相結合,講了一個虛實交織的故事,通過“解構與激活”古老文本,展現涼山彝族社會的歷史、風土,并將之進行文化挪用和重構,以虛構敘事叩問普遍人性,映照了現代人的身份焦慮,指向當代生存的普遍困境。 再說我認為的缺點。作品中大量使用彝語音譯詞匯和復雜的文化符號,還有大段大段的經文摘錄,雖增強了異質感,但也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我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把這些音譯詞轉換成意義相同或相近的漢語詞匯,才能順利讀下去。另外,在這么多陌生的詞匯、人名、地名、稱呼的基礎上,又加上多線敘事,也使得閱讀的流暢性被削弱,尤其在中間部分存在線索松散、意象堆砌的問題,給人一種故作高深的感覺。 有人拿這本書與《額爾古納河右岸》《塵埃落定》相提并論,雖然同屬于“魔幻現實主義”范疇、本書也有獨到之處,但跟這兩部作品相比,還并不在同一層級上。 ![]() ![]() 《冷戰的故事》 本書作者是王緝思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他曾在“看理想”app開設音頻專欄,講述冷戰的故事。當然這個節目是收費的,果然又出了實體書,慶幸當初沒多花那份兒錢。不過這本書厚達700多頁,這個月沒有看完,只能談談大致觀感。 本書前兩章梳理冷戰關鍵事件,后四章則以專題形式深入探討冷戰的多元維度,包括第三世界的能動性、思想文化競爭、科技競賽的雙面性等,突破了以往以時間軸為主線的敘事模式。作者不僅關注軍事對抗與政治博弈,還融入文化、科技、環境主義等議題,揭示冷戰的“軟性”競爭層面。書中一方面通過比較美蘇等國的國內政治經濟結構解析其外交政策邏輯,另一方面又以普通人的故事展現冷戰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和影響,看冷戰是如何塑造今日生活的。上述這樣涵蓋宏觀與微觀、縱橫多學科、融入新議題的多維度、多視角敘事,更便于讀者把握冷戰歷史的進程和影響。 作者并未止步于歷史梳理,而是深入分析了冷戰邏輯在當今世界的延續,如中美競爭、烏克蘭危機中的“陣營化”傾向,呼吁避免陷入“新冷戰”陷阱,并對“新冷戰”風險、身份政治崛起等當代議題進行了展現和分析,體現了歷史研究與現實關懷的銜接。 因為本書來源于音頻節目,所以行文并不學術化,而是像講故事一樣分成若干小專題講述,平實通俗,流暢易讀。推薦給喜歡這類題材的朋友,可聽可讀,因為兩種模式的價格差不多。 ![]() ![]() 《禮法印記》 這是一部梳理中國傳統禮法制度的演變歷程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的歷史文化普及讀物。書中通過生動的敘事與清晰的邏輯,為讀者提供了理解中國傳統禮法制度的新視角,尤其對傳統文化智慧的現代轉化探索,極具啟發意義。 書中系統地梳理了中國禮法制度從西周至西漢的發展歷程。西周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構建了等級分明的禮法體系,成為社會秩序的核心機制。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導致禮崩樂壞,百家爭鳴推動禮法分立,各國探索多元社會治理模式。 西漢時期,儒家道德與法家制度融合,禮法合一成為鞏固中央集權、實現長治久安的基礎。 作者認為禮法制度承載的“仁愛”“誠信”等傳統價值觀,不僅是古代社會治理的智慧結晶,也為解決現代社會的道德滑坡、人際疏離等問題提供思路,并強調“治國必先治心”“以人為本”“和而不同”等理念,主張通過禮法精神調和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全書融合歷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視角,不僅梳理歷史脈絡,還注重提煉禮法制度對現代社會治理、人際關系、價值觀塑造的啟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以歷史發展為主線,既有制度演變的宏觀分析,也有具體案例的微觀解讀,語言精煉且邏輯清晰,以故事化敘事降低閱讀門檻,適合大眾讀者。 非常榮幸能與本書作者陳鷟(音同“卓”)教授相識,他不僅在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欄目開講,還在“B站”開設了“陳鷟說人文”節目,文采飛揚、曉暢易懂地娓娓講述中國傳統文化,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去看。 ![]() ![]() 《我們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這是一部關于年輕人職業選擇的訪談類紀實作品,書中通過采訪8位不同背景的日本年輕人,聚焦他們踏入社會時的困惑與選擇,記錄了他們面對職業、人生價值時的掙扎與思考,展現了多元化的職業觀和生活態度。雖然發表于2001年的日本,但仍是一面映照當下國內青年精神狀況的鏡子,非常值得面臨同樣問題的人和有關職能部門參考和借鑒。 在書中,缺乏求職熱情的高材生、被職場壓力擊垮的營銷員、追求音樂夢想的大學生、不求長期穩定工作而連續打短工的年輕人、試圖擺脫繭居狀態的青年、護理員、補習機構經營者以及逃離都市的沖浪者,分別講述各自的經歷和思考,他們的故事打破了傳統職業路徑的單一性,揭示了職業背后復雜的社會、心理和經濟因素。 通過個體案例,書中探討了年輕人對工作和人生的矛盾態度。“工作的理由”是追求經濟獨立、自我價值實現、社會歸屬感;“不工作的理由”是出于對職場異化的抗拒、對標準化人生模板的懷疑;“不能工作的理由”則源自心理壓力、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限制等。作者也沒有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強調“選擇工作即選擇生活方式”的觀點,提倡“標準化人生”之外的探索。 書中人物的迷茫與掙扎,跟當下青年面臨“內卷”“躺平”的困惑與焦慮形成共鳴,并通過書中人物的堅持與突圍,向傳統的單一性職業觀提出挑戰,認為工作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自我實現的途徑。同時,作者也強調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建議在職業選擇中平衡現實壓力與內在需求,緊密結合自身條件,避免盲目效仿“標準化成功”——“縱然路的形狀相異,路程之間也無優劣之別。” 所以,對于當代青年的職業困境,一方面要正視困惑,職業迷茫是全球化時代的共同課題,無需過度自責;另一方面要在“穩定”與“熱愛”之間尋找平衡,先能養活自己,再拓寬可能性,探索多元人生路徑。同時,也呼吁構建更包容的社會環境和更完善的保障機制,為不同選擇提供支持。人生不是單選題,在標準化模板之后,永遠存在屬于你的另一種活法。 ![]() ![]() 《巫蠱:中國文化的歷史暗流》 本書是人類學教授鄧啟耀歷時30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統梳理了中國巫蠱文化的起源、演變及其社會影響。全書通過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視角,結合大量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揭示了巫蠱作為一種“非常態精神現象”在中國社會中的深層文化邏輯,揭示了巫蠱作為“文化暗流”的本質——它既是權力博弈的工具,也是底層民眾的心理宣泄,更是傳統文化中未被理性化的“陰影”。 本書初版于25年前,此次再版,增加了約1/3內容,主要是21世紀以來的新資料和新研究,令巫蠱研究的當下價值更加凸顯,為理解中國社會的非制度化權力結構與群體心理提供了獨特切入點。 作者梳理了巫蠱的歷史脈絡,從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到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再延伸至現代社會的巫蠱現象。詳細解析了巫蠱的制作、種類、傳承方式及破解手段,并探討其與權力斗爭、社會關系、心理狀態的關聯,分析了巫蠱在婚姻、醫療、法律等領域的滲透。新增了21世紀以來的案例,如城市“打小人”儀式、網絡巫蠱話題的流行,以及石獅子、“8”字車牌等泛巫術心理的現代變體,揭示巫蠱在當代社會中的隱性存在,探討巫蠱信仰背后的集體心理失衡與社會癥候。 本書被視為中國巫蠱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此前巫蠱因隱秘性長期被視為學術“禁區”,本書作者鄧啟耀通過深入邊疆民族地區田野調查(鄧教授夫婦兩位學者去的云南怒江大峽谷,我也去過,只不過是去游玩的,當時走馬觀花,完全沒注意到其中的巫蠱現象),首次系統性構建了巫蠱的文化分析框架,填補了民族學、人類學領域的空白。書中將考古發現、歷史事件、當代案例與精神醫學理論相結合,打破了傳統史學或單一學科的局限,為理解非理性文化現象提供了多維視角。 ![]() |
|
來自: someonether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