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絡脈穴位作用 十五絡脈是從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脾之大絡分出的絡脈,包括十二經絡脈以及督、任脈的別絡和脾之大絡。如下是十五絡脈穴位及其作用的相關介紹: - 手太陰肺經之絡:列缺 - 定位 :在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陽溪穴與太淵穴連線上。 - 作用 :可疏風解表、通絡理氣,主要用于治療感冒、頭痛、項強、咽喉腫痛、咳嗽、胸痛、口眼歪斜、齒痛等病癥。 - 手少陰心經之絡:通里 - 定位 :在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 1 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 作用 :能寧心安神、清頭明目,對心煩、心悸、失眠、健忘、驚恐、目黃等病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 手厥陰心包經之絡:內關 - 定位 :在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 2 寸,兩筋之間。 - 作用 :為寬胸理氣、寧心安神、降逆止嘔之要穴,主治心痛、胸悶、失眠、嘔吐、眩暈、頭痛等病癥。 - 手陽明大腸經之絡:偏歷 - 定位 :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 3 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處。 - 作用 :可清熱利濕、調氣活血,用于治療傷風、熱病、牙痛、咽喉腫痛、鼻衄、三叉神經痛、便秘、熱病等病癥。 - 手太陽小腸經之絡:支正 - 定位 :在前臂,腕背橫紋上 5 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處。 - 作用 :有清熱活血、通經活絡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頭痛、項強、咽喉腫痛、熱病、肘臂疼痛等病癥。 - 手少陽三焦經之絡:外關 - 定位 :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 2 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處。 - 作用 :是治療傷風感冒、頭痛目赤、耳聾、高血壓、熱病的重要穴位。 - 足太陰脾經之絡:公孫 - 定位 :在足內側緣,第 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 作用 :能健脾胃、理氣血、通經絡,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泄瀉、便血、失眠等病癥。 - 足少陰腎經之絡:大鐘 - 定位 :在踝區,內踝后下方,跟骨結節內側凹陷中,昆侖穴與太溪穴連線的中點處。 - 作用 :可滋陰補腎、通經活絡,用于治療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耳聾、腰脊強痛等病癥。 - 足厥陰肝經之絡:蠡溝 - 定位 :在小腿內側,距內踝尖上 5 寸,脛骨內側面中央。 - 作用 :能疏肝清熱、活血止痛,主要用于治療疝氣、遺精、嗌干、膝痛、中風、癡呆等病癥。 - 足陽明胃經之絡:豐隆 -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 8 寸,脛骨前緣外側 2 橫指處。 - 作用 :是化痰、理氣、和胃、通絡的要穴,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哮喘、胃痛、便秘等病癥。 - 足太陽膀胱經之絡:飛揚 - 定位 :在小腿后側,外踝后,昆侖穴直上 7 寸處。 - 作用 :可清熱利濕、疏通經絡,用于治療腰腿疼痛、筋攣、腿酸、頸項痛、鼻塞等病癥。 - 足少陽膽經之絡:光明 - 定位 :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 5 寸,腓骨前緣。 - 作用 :是疏肝理氣、益腎明目的常用穴位,主治視力減退、目痛、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等病癥。 - 任脈之絡:鳩尾 - 定位 :在上腹部,臍中上 6 寸,胸劍聯合下緣的中點處。 - 作用 :能理氣和胃、化痰清熱,主要用于治療暴真心痛、胃脘痛、胸脅支滿、癲癇等病癥。 - 督脈之絡:長強 - 定位 :在尾椎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之間的凹陷中。 - 作用 :可清熱熄風、調經止帶,用于治療癲狂、小兒驚風、腰脊強痛、便血等病癥。 - 脾之大絡:大包 - 定位 :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第 6 肋間隙處。 - 作用 :能寬胸理氣、活血通絡,主要用于治療胸脅痛、氣胸、肩背痛、乳癰等病癥。 五腧穴位置及其治療作用 五腧穴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的重要穴位,包括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五類。以下是五腧穴的針灸位置及常見治療作用: 井穴 - 位置 :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多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如手厥陰心包經的中沖穴,位于手中指末節尖端,距指甲根角側上方 0.1 寸(指寸)處;足陽明胃經的厲兌穴,位于足第 2 趾末節外側,距指甲根角側上方 0.1 寸處。 - 治療作用 :常用于急救,治療昏厥、痙攣、抽搐等急癥。還能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相關的臟腑病癥。 滎穴 - 位置 :位于井穴之后,多在掌指關節或跖趾關節之前。如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位于第 1 掌背側,第 1、2 掌骨間,當第 2 掌骨橈側的中點處;足太陽膀胱經的通谷穴,位于足第 5 跖趾關節前,足小趾本節(第 5 跖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處。 - 治療作用 :主要用于清熱,治療熱證,如發熱、咽喉腫痛、目赤等。 輸穴 - 位置 :多位于掌指關節或跖趾關節之后,多在腕踝關節附近。如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位于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位于足內踝后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 治療作用 :主要治療關節疼痛、重著,肢體麻木等病癥,也用于治療臟腑病證。 經穴 - 位置 :大多沿四肢骨干或其附近。如手陽明大腸經的陽溪穴,位于腕前區,腕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伸肌腱的橈側凹陷處;足少陽膽經的陽關穴,位于小腿外側,當陽陵泉與外丘的連線上,陽陵泉上 2 寸。 - 治療作用 :可治療經脈循行通路的氣血阻滯,如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病癥。 合穴 - 位置 :多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如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 3 寸,脛骨前嵴外 1 橫指處。 - 治療作用 :主要用于治療六腑疾病,如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等,還可治療發熱病證及疼痛、氣逆等病癥。 需要注意的是,在針灸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等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穴位和治療方法,并且針灸操作需要專業人員進行,以確保安全和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