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求》選取《論語》《孟子》《三國志》《世說新語》等經籍、名著中的軼事典故編成四言韻語,一句一人一事,偶有兩句兩人一事。作者將發生在某個人物身上的相關典故、成語為讀者一一呈現。《蒙求譯讀》連載系列每期將更新兩個以上人物的典故、軼事,配合張鳳霞教授生動有趣的播講,帶領讀者領略古人風采、體會經典文化魅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 王珣(349年-400年),字元琳。東晉瑯琊(今山東臨沂)人,書法家。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見“王導公忠”)之孫,王羲之(見“逸少傾寫”)再從侄。 王珣和郗超,都有奇才,他倆都在大司馬桓溫(見“桓溫奇骨”)的手下做事。并且兩個人都很受桓溫的器重和提拔。對桓溫來講,他欣賞王珣的是他的精明強練,倚重郗超的是他的智慧謀略。一個做主簿,一個任參軍,一個善于內務管理,一個長于權謀機變,所以,桓溫每件事都要同他倆商量。而郗超和王珣,無疑是桓溫身邊最得力的左臂右膀。王珣這個人個子不高,郗超呢胡子長得多,所以當時的荊州人給他們編了幾句歌謠,說是: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意思是:“大胡子的參軍,矮個子的主簿;能叫桓公歡喜,能叫桓公發怒。”所以“王珣短簿”就是這個意思。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寵禮》 王珣個子不高,卻從小膽識過人,才思敏捷。20歲擔任桓溫的主簿,就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有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遇到一個神人。送給他一支很大的筆,那支筆就像支撐屋頂的椽子那樣粗,那樣大。王珣醒后,非常驚異。他就對人說“此當為大手筆事”,預感到有大的事情要做。果然,不久,晉孝武帝司馬曜駕崩,王珣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 后來,贊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大手筆”“椽筆”大筆如椽,或如椽之筆。 ——《晉書·王珣傳》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陜西興平東北)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wěi áo,?-33 年,字季孟。天水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出身隴右大族,青年時代在州郡為官,以知書通經而聞名隴上)的屬下,其得隗囂的信任。后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安定邊關南征北戰,是穩定東漢初期疆域的功臣。被光武帝劉秀授予伏波將軍。天下統一之后,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伏波在這里指的是東漢開國功臣之一的著名軍事家——馬援。伏波將軍原本不是官名。秦以前,將軍不是一個常置職務,到了漢武帝(見“寧成乳虎”時,將軍才成為常設的官職,名位最高的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比如衛青(見“衛青拜幕”)就官至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見“去病辭第”)被 封大司馬驃騎將軍。其次是前、后、左、右、中將軍,另外,還有眾多以個人能力封號的將軍,伏波將軍就是這種功勞成就很大的個人能力封號將軍之一。伏波的意思是降伏波濤。歷史上第一位伏波將軍是漢武帝時期的路博德。馬援是歷史上第二位被封為伏波將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位。 標柱說的是東漢時期,交趾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河內,有兩個女子,征側和征貳姐妹兩人起兵反漢,號稱“二征起義”,光武帝劉秀(前5年-57年,字文叔,南陽群蔡陽〔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人。東漢王朝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就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這次叛亂,馬援平定交趾后,在這個地方立起了銅柱,作為漢朝最南方的邊界。這就是典故伏波標柱的由來,也叫做“馬援銅柱”。歷代文人的詩賦中也常提到這一歷史古跡。比如初唐詩人宋之問的《韶州詩》中就有這么兩句:“珠崖天外郡,銅柱海南標。” ——唐 ·李延壽《南史·夷貊傳》 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后,在扶風做官。有一次,被派送一個犯人去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邊躲了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情不再追究。于是他就安心地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就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老當益壯”的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 馬援經常帶兵出戰,有一次,他南征回到洛陽,親友們都出來迎接和祝賀當中有個叫孟冀的人,以有謀略著稱,他和大家共同祝賀馬援勝利歸來。馬援不是很高興,就說:“我希望您能說一些有用的話,怎么也跟著起哄,跟大家一樣只說恭維的話呢?當年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了七個郡,才僅僅封賞數百戶。如今我功勞微薄,卻封賞我大縣市,功勞小而賞賜豐厚,這樣怎么能長久呢?先生怎么幫助我呢?孟冀說:“我愚笨想不到”。馬援進一步說道:“現在烏桓和匈奴屢屢在北疆進犯,我想去平定這些叛亂。男子漢,就要戰死在邊關沙場,以馬皮包裹尸體送回來下葬,怎么能躺于床上安心享受兒女的侍奉老死在家里呢!孟冀感嘆道:“將軍是真正的勇士啊,大丈夫確實應當那樣。” 這就是成語“馬革裹尸”,形容為國家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決心意志。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 馬援,一生戎馬,忠于國家,項功績和精神為后人所敬仰。而他對于兒孫的教育也是很重視的。馬援的侄子馬敦、馬嚴都喜歡譏諷評議時事,并且與當時的一些俠客們輕相交往。馬援當時尚在交趾,就寫信回家訓誠說:“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到,但口中不能說出來。喜歡議論人的長短,胡亂譏諷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寧肯死也不愿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去世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吊唁,我雖然也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學不到位,也能學成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如果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會墮落成為輕薄的人,那就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狗’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知道,一些將領們切齒恨他,我常為他感到寒心,所以我不希望你們學他。”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犬)”。比喻模仿不到家而弄得不倫不類或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目標而終成笑柄。 ——漢·馬援《戒兄子嚴敦書》 有一次,馬援在尋陽平定山林叛亂,曾上書給光武帝說:“破賊須剿滅他的老窩,砍掉山林竹木,敵人就沒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頭上生了虱子,剃一個光頭,虱子也就無所藏身了。”據說,光武帝看后,覺得馬援這辦法、這比喻都堪稱絕妙,贊嘆之余,來了個當場運用,下令把宮中小黃門頭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頭。 ——《東觀漢記·馬援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