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天宗穴,實施不同的刺法,可以治療頸椎病和肩周炎這兩種不同的疾病。 是不是很神奇!想學習的同學往下看,我們會把步驟一一寫出來。 同學們看完本文,可以舉一反三的話,看看是否也可以用在別的穴位上,去治療不同的疾病呢? 我們學過的同學都知道,天宗穴屬手太陽小腸經穴,位于肩胛岡下窩,約當岡下緣與肩胛骨下角間的上1/3與中1/3的交點上。 其深層肌肉結構有斜方肌、岡下肌、大圓肌,支配神經依次有脊神經后支、副神經、肩胛神經等。 古人有“肩重,時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之說。 現很多醫生會用來治療肩胛疾病,上肢部疼痛類疾病,效果顯著。 我們分解了一下步驟,同學們好好學習哦! ![]() 1、第一步:囑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用指壓法找到敏感點,常規消毒后,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針向上斜刺1寸左右,待患者有酸脹感時即行捻轉補法,使針感沿肩胛傳至肩關節部,針尖頂住感應部位守氣1分鐘,有熱感產生效果更好。 2、第二步:然后退針至皮下,將針尖向下呈30°刺入1.2寸左右,同樣得氣后施行捻轉補法,使患者感覺肩關節有抽動感,守氣1分鐘。 3、第三步:再退針至皮下,按前法反復依次直上斜刺、向下斜刺共3次。出針后患者即可感到肩關節部溫暖舒適,俗稱“穿胛熱”。囑其活動肩關節數次。 4、第四步:再讓患者取側臥位,針肩前、肩髃、肩貞、條口穴,行捻轉補法,留針20分鐘。 // 解析 // 在針刺過程中,針尖向上斜刺主要使其到達斜方肌、岡下肌、大圓肌及其支配神經,調節肩胛、肩關節部肌肉群的功能活動。 針尖向下斜刺的關鍵在于使其到達背闊肌上部,調節肌肉活動,協調肩關節的后伸、內收及內旋功能。 采用捻轉補法,可在肩關節局部產生溫熱感,達到通利關節、溫經活絡止痛之效。 ![]() 1、第一步:囑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處找到敏感點,消毒后,左手拇指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針向腋窩方向斜刺。 2、第二步:待針尖下有沖動感應時,患者感覺出現酸困或脹麻針感,隨即使針尖頂住有感應部位,捻補守氣1分鐘,使針感經肩關節沿上肢直達手掌,循經產生熱感效果更佳(因個體差異,不可強求),留針20分鐘。 3、第三步:同時配合針刺患側曲池、外關,點刺十宣、八邪。 // 解析 // 此法也可用于治療上肢疼痛、震顫、拘攣等,療效均顯著。 從神經、經絡的角度講,向腋窩方向斜刺至一定深度可刺激腋神經,調節神經興奮性及上肢肌肉收縮舒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 針刺采用溫補手法,可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風,從而消除上肢麻木疼痛等癥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