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朱良春雙降湯治療氣虛、血瘀、痰濁夾雜高血壓效果好! 朱良春,首屆國醫大師,先后師從于馬惠卿、章次公先生,一生臨證70余載,98歲時仙逝,是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學家,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對內科雜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經驗。 祖國醫學雖無高血壓病名,但根據高血壓病的癥狀表現如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心悸、心煩、頭面烘熱或脊背升火、神倦、腰膝酸軟、下肢浮腫、足脛不溫等,屬中醫“眩暈”、“頭痛”、“肝風”、“中風”等病證范圍。今選朱師治療經驗和特色,加以淺析以饗同道。 朱良春老師治療高血壓病經驗豐富,療效卓著,其獨到之一乃從氣虛和痰瘀著眼,自擬“雙降湯”調氣血之虛,去痰瘀之實,虛實同治,去瘀降壓,降脂降黏。 基本方由水蛭、地龍、黃芪、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澤瀉、生山楂、稀薟草、甘草組成,隨證加減治療氣虛夾痰瘀見證之高血壓病,伴高血黏、高血脂者每收著效。 【雙降湯】:水蛭0.5~5g(粉碎,裝入膠囊吞服),生黃芪、丹參、生山楂、豨薟草各30g,廣地龍、當歸、赤芍、川芎各10g,澤瀉18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以朱老為代表的臨床大家,在長期實踐中發現,“氣虛”是高血壓不可忽視的因素。 可以說,氣虛、血瘀、痰濁夾雜,乃是難治型高血壓的一大根源。這是眾多臨床大家的共識,而雙降湯就是根據這樣的思路來擬設的。 獨到之三乃妙創簡便廉驗之“降壓洗腳湯”。以桑葉30克,桑枝30克,茺蔚子30克,明礬60克,米泔水1000~1500毫升煎湯泡腳,配合以上兩法,頗能提高療效。 朱良春臨證心法 朱良春教授(生于1917年8月,江蘇鎮江市人,南通市中醫院首席技術顧問、主任中醫師,著名中醫內科專家,2009年獲首屆“國醫大師”稱號)具有求實創新的治學精神,學驗俱豐。 朱氏認為,中醫學雖無高血壓病名,但根據高血壓病的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心悸、心煩、頭面烘熱或脊背升火、神倦、腰膝酸軟、下肢浮腫、足脛不溫、小便頻清、婦人帶下清稀等癥狀,應屬中醫眩暈、頭痛、肝風、中風等病證范圍。在治療高血壓病方面頗有獨到之處,善用蟲類藥物,療效卓著。臨證心法如下: 氣虛痰瘀證候用雙降湯屢收效驗 “高血壓病因病機雖有多種,但總以肝腎陰陽平衡失調,陰虛陽亢為主要關鍵,臨床證實氣虛夾痰瘀亦是高血壓之主要病機之一”。 朱氏自擬“雙降湯”調氣血之虛,去痰瘀之實,虛實同治,去瘀降壓,降脂降黏,隨證加減用以治療氣虛夾痰瘀見證之高血壓病,伴高血黏、高血脂者每收著效。 藥用水蛭0.5~5克(粉碎裝膠囊服),生黃芪、丹參、生山楂、豨薟草各30克,廣地龍、當歸、赤芍、川芎各10克,澤瀉18克,甘草6克。治療氣虛、血瘀、痰濁兼夾之證,此型高血壓病患者往往伴高血黏、高血脂。蓋氣虛則血運無力,血流不暢久而成瘀;氣虛則運化無能,膏粱厚味變生痰濁,乃至氣虛痰瘀互為因果。 如脂濁黏附脈絡血管,絡道狹窄,遂成高血壓,脂濁溶于營血遂成高血黏,故變生諸癥。 鄧鐵濤教授曾謂“從高血壓病的證候表現來看,其受病之臟主要屬于肝的病變”。高血壓病多因情志失調而發生發展,情志失調則肝氣郁結,血脈瘀滯。 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病的發生和變化多不同程度受情志因素的影響。因肝主疏泄,調氣機,暢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暢行無阻,血壓即可保持正常。若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一則瘀血內生;二因木郁則土壅,土壅則樞機失轉,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 張錫純指出:“肝氣不升則先天之氣化不能由肝上達,胃氣不降則后天之飲食不能由胃下輸,故痰濁內生”。臨床所見氣虛夾痰瘀即是高血壓病常并發心、腦、腎、眼底病變的誘因。如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腎動脈硬化血管病、眼底病等,這些并發癥的發生均與氣虛兼夾痰瘀密切相關。 氣虛兼夾痰瘀是高血壓病的重要病機之一,亦被現代醫學之病理學研究所證實。氣虛夾痰瘀之病機從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的角度看,高血壓病患者存在著血液流變學的濃、黏、聚、凝的異常變化和微循環障礙。 臨床所見高血壓病多發生在男女更年期前后,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這又與中醫學的年老久病、多虛、多痰、多瘀的規律相吻合。 因此,朱氏從氣虛夾痰瘀著眼,創“雙降湯”治療高血壓、高血黏、高血脂是經得起中西醫理、法、方、藥推究的治療特色和臨床寶貴經驗。方中用水蛭、地龍破血逐瘀為主藥;合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活血通脈;生山楂、澤瀉、豨薟草,除有降脂泄濁之外,還有去瘀降壓之功效;重用黃芪補氣降壓,取其雙相調節之妙,補氣則血行暢達,補氣則可免除破瘀傷正之弊。 更要提及的是黃芪降壓和升陷之理,此乃“雙相作用”,如何掌握升降之機?鄧鐵濤教授曾介紹經驗說:“黃芪輕用則升壓,重用則降壓。為什么藥理研究只得一個降壓的結果?因為動物實驗都是大劑量用藥進行研究的”。 鄧鐵濤教授治低血壓,在補中益氣湯中僅用生黃芪15克,而治氣虛夾痰瘀型高血壓黃芪用30克以上。臨床研究證明,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改變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質代謝等作用,服后既可降壓降黏,降脂通脈,防止心腦血栓梗阻,又能減肥輕身。 醫案: 男,58歲。高血壓8年,肥胖,乏力,頭昏頭重,口干,經常四肢陣陣發麻,眼前常模糊。 刻診,見患者脈偏細澀,苔薄白,舌根膩。血壓、血粘度、總膽固醇,都超標。血壓,高壓超過180。 水蛭0.5克到5克,生黃芪、丹參、生山楂、豨薟草各30克,地龍、當歸、赤芍、川芎各10克,澤瀉18克,甘草6克。10劑。 同時,配合一個浴足的方子,就是桑葉、桑枝、茺蔚子各30克,明礬60克,米泔水1000到1500毫升,水煎取藥汁泡腳。一劑用兩天,每日一次,開5劑。 內服藥用了10劑以后,頭昏頭重、乏力的感覺沒了,而且腹部好像小了一圈。 這時候,朱師囑咐,洗腳的方子去掉,只用內服方。 30劑以后,患者停藥觀察10天,發現血壓平穩,高壓140多一點,已經非常理想了。血黏度、總膽固醇等指標,也都明顯改善。腰圍,縮小了6厘米。 原方稍作化裁,又善后鞏固一段時間,隔日一劑即可。最終,患者的生活基本恢復正常。朱良春教授這個治高血壓的辦法,在業界也多有流傳。 我個人感覺,這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方子。因為臨床上,屬于氣虛夾痰夾淤、微循環障礙、總膽固醇等異常的高血壓患者,為數不少。對他們來講,傳統的滋補肝腎、平肝潛陽之法,不適合。正確的做法,是補氣,兼顧祛瘀化痰。朱師的用藥心法,作為可行之道,很有價值。 雙降湯擬屢效驗: 朱師指出:“高血壓病因病機雖有多種,但總以肝腎陰陽平衡失調、陰虛陽亢為主要關鍵,臨床證實氣虛夾痰瘀亦是高血壓之主要病機之一。” 故朱師自擬“雙降湯”,方由水蛭0.5~5克,生黃芪、丹參、生山楂、稀薟草各30克,廣地龍、當歸、赤芍、川芎各10克,澤瀉18克,甘草6克組成,治療氣虛、血瘀、痰濁兼夾之癥,此型高血壓患者往往伴高血黏、高血脂。蓋氣虛則血運無力,血流不暢久而成瘀;氣虛則運化無能,膏梁厚味變生痰濁,乃致氣虛痰瘀互為因果。 如脂濁粘附脈絡血管,絡道狹窄,遂成高血壓;脂濁溶于營血遂成高血黏,故變生諸癥。當代臨床家鄧鐵濤老師曾謂“從高血壓病的證候表現來看,其受病之臟主要屬于肝的病變”。 高血壓病多因情志失調而發生發展,情志失調則肝氣郁結,血脈瘀滯。因肝主疏泄,調氣機,暢情志,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氣血暢行無阻,血壓即可保持正常。 若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一則瘀血內生,二因木郁則土壅,土壅則樞機失轉,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 張錫純指出“肝氣不升則先天之氣化不能由肝上達,胃氣不降則后天之飲食不能由胃下輸”,故痰濁內生。 臨床所見氣虛夾痰瘀即是高血壓病常并發心、腦、腎、眼底病變的誘因。如心絞痛、腦血管意外、腎動脈硬化血管病、眼底病等,這些并發癥的發生均和氣虛兼夾痰瘀密切聯系。 氣虛兼夾痰瘀是高血壓病的重要病機之一,亦被現代醫學之病理學研究所證實。 從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的角度看,高血壓病患者存在著血液流變學的濃、粘、聚、凝的異常變化和微循環障礙。 臨床所見高血壓病多發生在男女更年期前后,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這又和中醫學的年老久病,多虛、多痰、多瘀的規律相吻合。 因此朱師從氣虛夾痰瘀著眼,創“雙降湯”治療高血壓、高血黏、高血脂經得起中西醫理、法、方、藥之推究。 方中用水蛭、地龍破血逐瘀為主藥,合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活血通脈,生山楂、澤瀉、稀薟草降脂泄濁之外,還有去瘀降壓之效,重用黃芪補氣降壓,取其雙向調節之妙,補氣則血行暢達,補氣則可免除破瘀傷正之弊。 更要提及的是黃芪降壓和升陷之理,此乃“雙向作用”,如何掌握升降之機?鄧鐵濤老師曾介紹經驗說:“黃芪輕用則升壓,重用則降壓。為什么藥理研究只得一個降壓的結果?因為動物實驗都是在大劑量用藥條件下進行研究的。” 鄧老治低血壓,在補中益氣湯中僅用生黃芪15克,治氣虛夾痰瘀型高血壓,黃芪用30克以上。臨床研究證明,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改變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質代謝等作用,服后既可降壓降黏,降脂通脈,防止心腦血栓梗阻,又能減肥輕身。 每日分享經方/偏方,傳播中醫文化,感謝大家關注,若對您有幫助,可以點贊、分享和收藏! (免責聲明:本文分享網絡和出版刊物,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中涉及藥方偏方等僅供專業人士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處方建議或指引,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