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痛心案例: 孩子經過初一的磨合期,熬過初二的艱難期,到了初三,卻選擇放棄。 有位媽媽在群里求助:自己家初三的孩子已經拒絕上學整整一個月了! 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昏天暗地打游戲,甚至連吃飯時間都避開與父母照面。父母曾經與孩子激烈地爭奪過電子產品控制權,結果一片狼藉,如今只剩無力感——他們隱約知道,再強硬下去,孩子就會出事。 孩子出現這樣的反抗,很多家長都會把問題歸咎于“萬惡的網絡”,是網癮讓孩子迷失,卻忽略了致命一點: 沉迷只是表象,如同發燒是疾病的癥狀而非病因。真正的病根,深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一個孩子,選擇自我放棄,一般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家長保持警覺,方為最佳救助。 ![]() 第一階段 自信心遭受重創 這意味著孩子失去了承受風雨的能力。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其實每個孩子心中都藏著一個無形的容器,它能夠容納挫折、批評、失敗和痛苦…… 這個容器的裝載能力,決定著孩子的心理彈性。 一個充滿安全感、常被鼓勵的孩子,他的容器堅韌如海綿,即使被擠壓也能很快恢復原狀。 然而,長期處于自卑、打擊和否定環境中的孩子,他的容器就會變得異常脆弱。 比如:當孩子拿著考了98分的數學試卷興沖沖回家報喜,你看完后卻冷冰冰反問:“那兩分怎么丟的?” 一次、兩次、無數次,這種持續的、細微的否定如同水滴石穿,最終讓孩子的精神容器千瘡百孔。 一般的孩子不會被否定幾次就崩潰,但長期累積的傷害會讓容器萎縮到無法承受任何壓力。 第二階段 掙扎與吶喊 對外呈現出叛逆之態,實則為求救信號。 孩子一般不會輕易放棄自我。在他選擇徹底沉淪前,往往會經歷一段激烈的抗爭期:頂嘴、對抗規則、情緒爆發…… 遺憾的是,家長往往將這些行為貼上孩子“叛逆”的標簽,而這實則是孩子源自內心深處最后的吶喊。
在這些充滿火藥味的言語背后,往往隱藏著孩子那未被察覺的委屈,還有未能得到滿足的情感需求。 青春期叛逆在某種程度上是健康的釋放閥,讓累積的負面情緒得以宣泄,避免更深的創傷。 如果父母在這個關鍵節點選擇了壓制而非傾聽,如果父母執著于讓孩子“服氣”,只追求孩子表面的服從而非內心的理解,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當反抗遭遇強行鎮壓時,孩子便會朝著更為危險的深淵滑落。 第三階段 無聲的沉沒 當掙扎無效、呼救無門,孩子便進入最危險的第三階段:徹底放棄。 此階段的孩子,對外或呈現極度退縮之態,如將自己關在房間閉門不出。他們的情感趨于麻木,或者深深沉溺于虛擬世界之中。 此時此刻,孩子的內心已然構筑起堅固的邏輯。
當這種深層信念一旦固化,改變將異常艱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臨時學來的幾句鼓勵話語,在厚重的信任堅冰前顯得蒼白無力。 因為孩子不再相信改變的可能,也無力獨自爬出深淵。 ![]() 04 破局之道 面對徹底自棄的孩子,家庭自救常顯力不從心。家長需尋求專業力量,助力孩子盡快從自我束縛的繭牢中掙脫自救。 但需留意: 父母需要先改變:孩子是家庭系統的“癥狀呈現者”。父母必須首先審視自身溝通模式、期望值及情感表達方式。 真正的改變始于家長的覺醒與成長。 重建信任是核心:專業咨詢的關鍵不在于提供速效解決方案,而在于搭建安全、無評判的空間,逐步融化孩子心中的堅冰,重建對關系的信任。 這個過程緩慢但至關重要。 深度探索問題核心:每個放棄的孩子背后,都有獨特的故事脈絡。可能是校園霸凌的創傷、學業壓力的崩潰、情感支持的長期缺失,或是復雜的家庭動力學問題。 必須深入了解孩子,才能找到療愈的鑰匙。 ![]() 寫在最后: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該是培養一個“服氣”的孩子,而是幫助一個生命找到他內在的價值與力量。 當父母的目光從“分數”、“聽話”移開,真正聚焦于那個獨一無二的靈魂本身時,那扇緊閉的門內,才可能重新燃起微弱的、名為“希望”的光。 拯救始于停止傷害,成長源于真正的看見。 這,或許是所有困境中的家庭,最該銘記的起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