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口訣想必學過解剖的都背過 一嗅二視三動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聽九舌咽, 迷副舌下神經全。 在人體神經系統中,腦與脊髓合稱為中樞神經系統,而與之相連的神經則構成外周神經系統。其中,與腦相連的神經為腦神經,和脊髓相連的則被稱作脊神經。 迷走神經歸屬腦神經范疇,必然與腦相連。 那它為何被叫做迷走神經呢? 答案是因為在 12 對腦神經里,它的分布范圍最為廣泛。大多數的腦神經在從腦發出后,其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頭面部,主要負責調節頭面部的感覺以及運動相關功能。然而迷走神經卻與眾不同,它從腦部起始后,便一路向下延伸,依次穿過頸部,深入胸腔,接著繼續下行至腹部。其走行路徑就如同一個迷失方向的孩子在四處游走,所以叫迷走神經。 作為腦神經的一員,迷走神經起源于腦而非脊髓。它以獨特的走行軌跡深入到胸腔和腹腔,在這些區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即調節胸腔和腹腔內各種臟器的感覺以及運動機能。 在腦神經群體中,存在一些只具備感覺功能的神經,例如視神經,其主要功能是傳導視覺沖動,內部只有感覺纖維; 還有一些僅具有運動成分的神經,像動眼神經,它的作用是支配眼部肌肉的活動。 但迷走神經具有混合神經的特性,當它下行至胸腔和腹腔后,既能夠感知臟器的各種感覺信息,又能夠對這些臟器的運動進行調控。 一、感覺功能方面 通常情況下,迷走神經主要負責傳導胸腹腔臟器的牽張感覺。比如在吃飽飯后產生的飽腹感,這種撐的感覺是通過迷走神經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的;還有肺在胸腔內擴張產生的刺激,也是經由迷走神經傳向中樞。 不過,迷走神經并非傳導所有內臟感覺,它主要傳導的是牽張感覺,對于痛覺并不負責傳導。一般而言,內臟的痛覺是通過脊神經進行傳導,且大多以與交感神經伴行的方式進入中樞。 二、運動功能方面 迷走神經下行至胸腹腔支配內臟運動的纖維屬于副交感神經成分。例如,迷走神經(副交感神經)支配胃腸道,促進胃腸道的蠕動,迷走神經(副交感神經)支配心臟、抑制心臟的活動。這里的迷走神經可以和副交感神經相互替換。 但這種替換有一定范圍限制。迷走神經主要分布于胸腔和腹腔,并未延伸至盆腔。雖然盆腔臟器如膀胱、子宮也受副交感神經支配且能使其收縮,但這些副交感神經起自脊髓的 S2 - S4 節段,而非腦部,所以不能與迷走神經相互替換。 內臟活動除了一套副交感神經外,還有交感神經和它抗衡,叫做自主神經系統,支配胸腔腹腔盆腔的交感神經起自脊髓T1-L3。 交感神經的中樞是脊髓的T1-L3 副交感神經的中樞是腦+脊髓的S2-S4 這兩者相互配合,保證了不管營是胸腔、腹腔還是盆腔,都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 在頭面部,同樣存在副交感神經,但相對較少。比如,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的副交感神經屬于動眼神經的一部分;支配頭面部腺體的副交感神經分別屬于舌咽神經和面神經的成分。這些都是迷走神經以外的腦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成分。 頭面部也有交感神經,起源于 T1 - L3,這部分發出的少量交感神經向上穿過頸部到達頭面部。一旦這部分上行的交感神經受損,就可能引發 Horner 綜合征。 以上就是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區別,沒有解剖就沒有醫學,關注我們讓我們每天共同進步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