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最大的期待,就是兒女走得遠,飛得高,成為人上人。 可是普通家庭,沒有學區(qū)房,也沒有資本,厲害的人脈資源,拿什么跟富人比。 就是送孩子去高端的幼兒園,興趣班,到海外研學,都會讓普通家庭很無奈。 那么,普通家庭用什么方法托舉兒女,走出社會底層呢? 01 給兒女買房買車,托舉的效果不大。 作為60后、70后,大概率經(jīng)歷過買房買車。 小時候,我們出生在窮苦的地方;能夠在縣城混的同齡人,都很少,能夠住樓房的人,就更少了。 賺夠了錢,到縣城買一套二手房,哪怕是兩室一廳都行。 有了房子,就便于自己去打工,省去了房租。 當然,我們的孩子也能夠很順利地進入到城區(qū)學校,讀書的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 作為買房的既得利益者,我們也意識到:“要讓子孫繼續(xù)享受類似的好處。” 我們還看到了前面的一二十年,房價在上漲。漲幅是很明顯的。我們打工一整年,也許都不夠一套房子的漲價幅度。 抱著“未雨綢繆”的智慧,我們一咬牙,給兒女也買房。尤其是有兒子的家庭,多一套房子,也就可以給兒子做婚房。
有的父母,在前幾年買的房子,到了今年,可能就掉價了。辛辛苦苦多年的積蓄,沒有了,這是很心疼的。 綜合起來看,普通家庭給兒女買房,有以下幾個弊端。 第一,房子在老家,兒女卻選擇外地就業(yè),因此房子常年空置,用不上。兒女在外地,還要租房住,花很大一筆錢。就是大城市,父母預留的房子,也不一定會在兒女工作的附近,使用的概率很低。 第二,房子的價格,存在很大的波動。一旦掉價,反而成了家庭的負擔。另外,還有承擔物業(yè)費,也是開銷。 第三,一些小地方,房子變現(xiàn)的能力在下降。父母把錢變成了房子,萬一兒女要投資,那就顯得愛莫能助了。 第四,房子有使用年限。如果兒女一出生,父母就幫其買了房子,那么兒女長大后,房齡就有了二十多年,已經(jīng)很舊了。 用房子來托舉兒女,讓兒女少奮斗幾十年,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 再說一說車子,對一個人的托舉力,是什么情況。 如果你不嫌棄,買一臺二手車,有了一兩萬就行了。 如果是年輕人愛面子,買一臺豪車,這肯定是普通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 車子本身是消耗品,買回來第二天就開始折舊。 開著豪車,卻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可能連加油的錢,都湊不齊,這就尷尬了。車,反而會拖累一個人的發(fā)展。 開著豪車,不代表車主是成功人士,反而可能變成虛榮心很強的人。 02 給兒女三樣東西,才能走出社會底層。
普通家庭,把有限的錢,花在促進孩子獨立自主的方面。錢就變成了人生的投資,回報是終生的。 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村有一個叫老張的人,貸款幾千塊,送兒子去學裁縫。 很多人笑話老張,這幾千塊錢,可以在城里買半套房子了。學裁縫,看不到希望。 老張的兒子小張,學會裁縫之后,去東莞一家制衣廠,從月收入幾百,干到月收入兩三萬。 現(xiàn)在,小張在東莞買了房子,娶妻生子。 可見,這普通家庭對兒女的第一個托舉,就是“學技能”。 能有一技之長的兒女,也許混不到社會高層,但一定不會在社會底層。就是到廠里打工,大小也是一個技術(shù)員。 第二個托舉,就是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父母,在兒女遇到問題的時候,馬上會站出來,把問題包攬到自己的身上。給兒女的感覺,就是父母無所不能。 聰明的父母,會告訴兒女如何解決問題,讓兒女自己去操作。甚至對一些問題,父母是不理會的,讓兒女自己受苦,折騰。 甚至有一些父母,遇到困難了,第一時間向兒女求助。
給兒女到社會上披荊斬棘,那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了。 第三個托舉,就是把買房買車的錢,變成資本。 想一想,我們有能力買房子車子,但是我們把錢留下來,花在最長效的地方,這就是遠見。 我的姑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耗費三萬多,給自己買了養(yǎng)老保險。現(xiàn)在,姑姑每個月都有兩千多退休金,養(yǎng)老不靠兒女。 退休,讓姑姑生活體面,兒女也少了養(yǎng)老的負擔,兩方面獲益。 至于房子車子的事情,兒女自己打工,也買得起。 沒有人知道未來幾十年會發(fā)生什么,但是可以看一些長效的政策,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然后行動。 03 有人用兩匹馬去拉貨。 其中一匹馬很快,踏踏實實;一匹馬很慢,磨磨唧唧。 那人就把慢馬身上的貨物,放到快馬身上。 過了一段時間,慢馬越來越懶,失去了馱運的能力,就被送到屠宰場去了。 這就是“慢馬定律”——不能負重前行的馬,就廢掉了。 父母們,真的不要買房買車,把兒女應該吃的苦,都吃完了。這樣只會培養(yǎng)出什么干不了的慢馬。 人,總有一段時間,負重前行,才能夠在抵達目標之后,如釋重負。 人,總要自己去經(jīng)歷,才增長有效的經(jīng)驗。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