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樹軍 我們與小孫女分別有50多天了,盡管經常打視頻電話,著實放心不下,仍惦記著她。當得知兒子一家近期要回來小住一段時間,便忙碌著清掃住房,準備餐具與食品,還專門為寶寶購置了兩輛童車。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咱們的老家在山東濰坊,等長大了就帶她回老家玩。這是寶寶自出生以來首次回老家,我甚至預測了幾種見面方式,好期待呀! 6月2日下午一點多鐘,兒子一家回到了他們在濰坊的住房。當我打開房門時,只見寶寶在她爸爸的懷抱里睡著了,這一幕出乎預測之外。對于一個不到兩歲的幼童而言,歷經四個多小時的車程,的確太乏累了。寶寶安靜地睡了近兩小時,我就守在她身邊,一遍遍地觀察寶寶的成長變化。寶寶慢慢地睜開了雙眼,從床上坐了起來,在初醒狀態的朦朧視野里,幽暗的光線,陌生的環境,還有突然現身的爺爺,寶寶委屈地哭了,哭著找媽媽。她媽媽抱著她,安慰她,告訴她這是咱們的新家。還引導她說,你不是想爺爺嗎?爺爺就在這里呢。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寶寶的情緒才慢慢平復,在客廳的地板上玩起了滑板車。我感覺經過50多天的分別,寶寶盡管不拒絕爺爺的愛撫,卻有點兒生疏了。可見在幼童的成長過程中,缺位是容易出問題的。 寶寶對于新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第二天上午寶寶來到了我的住所(奶奶因照顧年邁的老母親暫時不在家),這里瞅瞅那里看看,興致頗高,幾乎沒有生疏感,很快就把注意力轉向了新購的腳踏車。我在下午帶著寶寶去了自怡園(公園),我們又恢復了祖孫相處的美妙時光。公園北門口外有一套兒童游樂設備,循環播放音樂,寶寶聽見節奏明快的樂曲,一挺腰身從我懷抱中下地,隨著節拍扭動著小屁股,她對音樂還是一如既往地敏感與喜歡。公園內靠近門口右側設置幾塊落地式宣傳牌,其中張貼著文字介紹和平面圖。寶寶指著文字介紹底部的落款時間,清晰地讀:“2-0-2-1-年”。我幾乎不相信,俯下身跟寶寶說:“這個怎么讀呀?”寶寶用小手指著數字再次讀:“2-0-2-1-年”。她仰首觀看平面圖,神情專注,卻不言不語,似乎很迷茫。在昌平的家附近有一處大公園,園內也有一幅平面圖,平時入園、出園都要在圖前駐足,入園時跟寶寶說一說游玩路線,出園前再回顧一遍,已養成習慣,每次走到圖前都得如此,否則寶寶不同意,自己鬧騰著要去看圖。這次看到的圖顯然與往日熟悉的圖不一樣,小腦袋里怎能弄明白?我跟寶寶解釋,指出主要景觀、當下位置以及將要行走的路線,估計她聽不懂,沒關系的,慢慢地就懂了。第二天見到她媽媽,說起寶寶會讀年份的事情,她媽媽說昌平的公園里有一張宣傳畫,時間就是2021年,曾教導寶寶怎么讀。這就應驗了那句老話,播下的種子早晚會發芽。在步行道旁邊盛開著大片的金雞菊,草本叢生,莖高花繁,朵朵金黃。寶寶用小手拂拭花朵,很開心的樣子。許多蜜蜂飛來飛去,正在忙碌地采蜜。我很擔心,既怕寶寶被蜇傷,又不忍心打擾蜜蜂,只得密切觀察,不敢有絲毫大意。愛美是人的天性,幼童不矯情,表現的更加自然。周邊的樹頭上恰有幾只小鳥鳴叫,清麗婉轉,彼此唱和。此情此景觸動了我,便問道:“寶寶,你還記得《江畔獨步尋花》嗎?”寶寶一手拈著花,抬頭望著我。我慢慢吟道:“江畔獨步尋花,作者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寶寶臉帶笑意,卻不作回應。祖孫倆以前經常玩類似的語言游戲,寶寶積極參與,有的同讀一詩句,有的跟讀重點詞,每朗誦一遍,還要求“再說一次”,或者“還要一首”。看當下寶寶的神態,應該仍有印象,可能生疏了。在步行道上畫著一些彩色的標識條,每條單色,寬窄不一,連續排列。我看不懂其含義,寶寶卻特喜歡,一邊在這些標識條上走來走去,一邊跟我說:“這是白色,這是黃色,這是藍色。這是什么色呢?”她站在一塊較寬的色條上,用手指著路面。“爺爺不知道,寶寶知道。”眼睛看著我,稍停頓一下,接著說:“這是紅色。”寶寶天真稚氣的神態,可愛之極。寶寶愛講話,輕聲細語的,她會把所看到的、想到的都說出來。有時候沒聽清她在說什么,或者不明白她說什么,便籠統應答:“嗯,嗯。”“好的!”“真好!”偶爾認真時便要求:“寶寶再說一遍,不急,說清楚了”。她媽媽給她準備的兒童繪本,有的用英漢雙語標注,點讀筆也可以英語發音,母女倆經常交叉使用雙語,因此寶寶會說少量的英語單詞,而且使用很自然。當看到一些水果、蔬菜,她就把所認識的說出其漢語、英語名稱。有一次,一家人圍桌吃飯,她指著在桌的每一位,先說漢語后說英語,清晰流利地說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她媽媽高興地夸贊:“爺爺、奶奶都聽到了。寶寶真棒!”語言的起點在于模仿,習練語言的奧秘就是常說勤用,尤其在幼兒語言發展關鍵期。寶寶在語言方面時常給我們帶來驚喜。 公園里新添了一輛小火車,裝飾成火車的樣子,其實是電動車頭牽引著幾節車廂。寶寶喜歡得不得了,自己必須獨立坐一個座位,我只能在她身后監護。小火車沿著步行道勻速前行,寶寶坐得端端正正,雙手抓著握把,兩只眼睛觀察著周圍的景物,既好奇又愜意。一個行程結束,不等下車便嚷嚷:“爺爺,我還要坐。”某大型商場里也有小火車,也是用電動車假扮的,每次帶寶寶到這家商場游玩、納涼,同樣的戲碼便重復上演。“爺爺,我要坐小火車。”“好呀!”“我還要坐。”“好呀!”直到強抱不情愿的寶寶下去玩另一個項目。其中有個情節挺逗的。我想在行進的小火車上給寶寶拍照,先行協商:“爺爺給你拍照片,好不好?” 寶寶不作聲。你把手機鏡頭從側后對準她,“寶寶,側過臉來,看鏡頭。”不作聲,不配合。當你把手機繞到她前面拍攝,這個小精靈竟然悄悄地把臉轉向另一側,反正不給你正臉。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她有興趣自己按鍵時,才會正臉對著鏡頭,用纖細的食指一遍遍的戳動。因此,我的體會是給寶寶拍照片,最好的做法是抓拍而非擺拍,在她不知不覺中拍到那種自然純真的神韻。 寶寶吃飯特省心,爸爸做,媽媽陪,自己吃。她喜歡吃餅,爸爸就把兒童面粉、鮮肉末(或鮮蝦碎)、新鮮時蔬末等攪合在一起,煎成稍厚的軟餅,屢吃不厭。有一次外出會餐,上了一盤烤鴨,寶寶不吃鴨,抓起荷葉餅就吃。她媽媽笑著說:“你們看看,山東基因。”她姥姥家在東北,主食大米飯,故有此說。寶寶可以自主入睡了,從前在家中還需要哄睡。有一段時間,我和她奶奶用一床小棉被把她兜起來,抓住四角輕輕地蕩呀蕩,一會兒就睡著了。每當寶寶瞌睡了,就要求“兜兜”。現在又長大了一點兒,不需要“兜兜”了。星星點點的進步,都是成長的標注。 前段時間,姥爺、姥娘帶著寶寶每天外出活動,時長達五六個小時。寶寶小臉曬黑了,小腿肌肉緊實有力,抬腳就小跑,身體更加健康,也更加自立。感謝親家的付出以及對寶寶的愛! 關于寶寶的言行舉止、成長變化,看在眼里,愛在心頭,不必一一贅述。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對于孫輩大抵都如此。這是愛的傳遞,生命的延續,更是對未來的期望。天命所奉,人性使然。 再過兩周時間寶寶就滿兩周歲了,此時寫下這段文字,紀念寶寶首次回到祖籍所在地,教導知其根本,并祝福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2025年6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