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科臨床實踐中,小兒積食是家長關注的常見問題。神農中醫館袁曉紅在多年診療工作中發現,小兒臟腑嬌嫩,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健全,加之喂養不當,極易導致乳食停滯、脾胃失和。通過總結中醫推拿手法與飲食調理經驗,袁曉紅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積食防治方案,既能有效緩解癥狀,又能從根源上改善小兒脾胃功能。以下從理論基礎、具體方法到實踐案例進行詳細闡述。 一、小兒積食的病理機制袁曉紅指出,小兒積食的發生與 "脾常不足,胃小且脆" 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幼幼集成》中記載:"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小兒脾胃運化能力較弱,若喂養過度、飲食不節,或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超出脾胃的承載能力,就會導致乳食積滯于胃腸,形成積食。積食后,脾胃升降失常,可出現腹脹、腹痛、厭食、口臭、大便酸臭等癥狀,長期發展還可能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從中醫理論來看,積食的病機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脾胃運化失職,水谷不能正常腐熟運化;二是氣機阻滯,胃腸之氣不通則痛;三是積久化熱,出現手足心熱、夜間盜汗等內熱癥狀。 二、中醫推拿:安全有效的消積手法袁曉紅強調,小兒推拿通過刺激特定穴位,可起到調理脾胃、消食導滯的作用,且操作安全、無副作用,適合家庭日常應用。以下是幾種常用推拿手法: 1. 摩腹操作方法:患兒仰臥,家長用手掌或四指并攏,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環形摩動,頻率約每分鐘 120-160 次,每次操作 3-5 分鐘。 作用原理:摩腹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順摩為瀉,能消食導滯,緩解腹脹腹痛。 2. 清胃經操作方法:胃經位于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用拇指橈側緣或食指、中指指腹,從腕橫紋推向拇指根,推 100-300 次。 作用原理:清胃經可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逆,緩解嘔吐、噯氣、口臭等癥狀。 3. 揉板門操作方法:板門穴位于手掌大魚際平面。用拇指端揉按穴位,揉 100-300 次。 作用原理: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對食欲不振、積食腹痛有顯著療效。 4. 捏脊操作方法:患兒俯臥,家長用雙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從尾骨處開始,將皮膚捏起,雙手交替捻動,邊捏邊提邊向上推移,直至大椎穴,一般捏 3-5 遍,在第 4、5 遍時,每捏 3 下向上提 1 下(即 "三捏一提")。 作用原理:捏脊可調節臟腑功能,振奮陽氣,增強小兒體質,對反復積食、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尤為適用。 三、飲食調理:從根源改善脾胃功能除推拿外,袁曉紅特別重視飲食調理在積食防治中的作用,提出 "三分治,七分養" 的理念,建議從以下方面進行調整: 1. 控制食量,遵循 "少食多餐" 原則小兒脾胃容納能力有限,應避免一次性進食過多。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即可,可將一日三餐調整為 "三餐兩點",即三餐主食搭配兩次加餐(如水果、酸奶),減輕胃腸負擔。 2. 調整飲食結構,選擇易消化食物積食期間,減少肉類、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攝入,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藥粥、南瓜粥等。蔬菜可煮軟后食用,水果避免生冷,可加熱后再喂。對于已添加輔食的嬰幼兒,輔食添加應遵循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單一到多樣" 的原則。 3. 食療方輔助調理山楂麥芽飲:取山楂 3-5 克、炒麥芽 5-10 克,加水煎煮 15 分鐘,代茶飲。適用于肉食積滯、腹脹腹痛。 山藥茯苓粥:山藥、茯苓各 10 克,大米 50 克,煮粥食用。可健脾益氣,適合脾胃虛弱、反復積食的兒童。 四、典型案例分析案例: 患兒男,2 歲,因 "厭食、腹脹 3 天" 就診。家長訴患兒近幾日食量減少,腹部脹滿,口臭明顯,大便酸臭干結。查體發現患兒舌苔厚膩,指紋紫滯。袁曉紅診斷為飲食積滯,采用以下治療方案: 1.推拿治療:每日進行摩腹 5 分鐘、清胃經 200 次、揉板門 200 次,連續操作 3 天。 2.飲食調整:暫停肉類輔食,以小米粥、青菜泥為主食,少量多次喂養。 3.食療輔助:予山楂麥芽飲代水飲用。 3 日后復診,患兒食欲明顯改善,腹脹緩解,大便恢復正常。后續指導家長每周進行 2-3 次預防性推拿,并注意飲食節制,未再出現積食癥狀。 五、預防措施:培養健康飲食習慣袁曉紅強調,預防積食關鍵在于養成良好的喂養習慣: 1.規律進餐:建立固定的用餐時間和地點,幫助小兒形成良好的生物鐘。 2.避免強迫進食:尊重小兒的食欲,避免在哭鬧或情緒不佳時喂食。 3.控制零食攝入:減少糖果、餅干、膨化食品等零食,尤其飯前 1 小時內不宜進食。 4.適當運動:鼓勵小兒多進行戶外活動,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 小兒積食的防治需要推拿、飲食、生活習慣多管齊下。袁曉紅分享的中醫推拿手法與飲食調理經驗,為家長提供了科學、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日常預防與及時干預,既能有效緩解積食癥狀,又能呵護小兒脾胃健康,為兒童的生長發育奠定良好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