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火神醫話 《周易·說卦傳》有云:'巽為風,為木,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夫巽卦居東南之位,稟風木之氣,其性輕揚升發,其用通達表里。 扶陽派藿香法以廣藿香為君,恰合巽卦'隨風潛入'之妙,配伍蒼術、生陳皮、南山楂、炙甘草、生姜,六味成方,雖藥簡而意深,法約而效宏。今結合三載前一則胃癌風險基因轉陰驗案,詳析此方之理法方藥。 一、巽風啟運:藿香法的易學藥理淵源 廣藿香稟天地清和之氣,其葉呈羽狀深裂,隨風搖曳如巽卦'隨風'之象,《本草乘雅半偈》謂其'芳氣遠達,如霧露之溉',正合巽卦'臭'之屬性。蓋巽為風,風者,天之號令也,能鼓舞萬物生長;藿香為用,能升清降濁,斡旋中焦,恰似風動則氣行。扶陽醫學認為,中焦如軸,非風不動,非陽不運,廣藿香以其輕揚之性入巽卦之域,正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之治則。 蒼術色蒼味辛,性溫而燥,《醫學啟源》言其'主治與白術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焦健脾,力少'。其性燥烈如烈日,與藿香相須為用,一風一陽,如春風解凍后烈日烘云,共奏化濕醒脾之功。 生陳皮取其辛散之性,《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謂其'能通能塞,通理三焦之氣',與藿香配伍,一升一降,如巽風之'進退',調理氣機而無滯澀之弊。 南山楂味酸甘而性微溫,《本草經疏》言其'能克化飲食',其功在消肉積而不傷正,與陳皮相合,酸辛化陰,防溫燥太過。 炙甘草甘溫守中,《傷寒論》諸方多用其調和諸藥,此處與生姜相伍,辛甘化陽,如巽風裹挾春日暖陽,溫運中焦而不燥烈。 六藥相合,恰成巽卦'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之象,以輕清之劑,啟中焦生化之機。 二、病案實錄:藿香法啟運為先的扶陽治驗 筆者依稀記得,大約在3年前,遇一廣州患者,年二十有三,胃脘部痞滿脹悶經年,食后尤甚,伴噯氣泛酸,體重驟降十余斤。其父從廣州攜其來診,言及基因檢測示APC、CDH1基因突變,提示胃癌高風險,西醫建議定期活檢。其父恐轉為腫瘤,憂心忡忡,經人介紹,帶到南寧面診。 觀其舌淡胖,苔白厚膩,脈沉細而滑,此乃中焦濕阻,陽氣不運之候。初診予: 藿香法:廣藿香15,蒼術12g,生陳皮9g,南山楂15g,炙甘草6g,生姜15,石菖蒲15,法半夏15,厚樸15,砂仁15后下,茯苓30,五靈脂15,海螵蛸30先煎。 三劑后,患者來訊言脘悶大減,噯氣漸止。其父驚曰:'前服諸藥皆如石沉大海,此平淡數味竟效如桴鼓?' 遂守方再進七劑,諸癥悉平。后以扶陽派常用之四逆湯合附子理中湯化裁,輔以肉桂、鹿角膠、五靈脂、海螵蛸等溫陽之品,調治三月余。復查基因檢測,APC、CDH1突變位點均恢復正常,胃鏡檢查亦未見異常。 此案之要,在于先以藿香法斡旋中焦,破除濕阻,如巽風先啟,而后扶陽之藥方能入內。恰如《道德經》所言:'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藿香法雖非猛劑,卻能于平淡中撥亂反正,為后續扶陽治療奠定基礎。 三、理法解構:藿香法的配伍精義與藥物作用 廣藿香為君,用量常為12-15g,后下以保其芳香之氣。其含揮發油如廣藿香酮,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本草正義》謂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對胃腸神經有鎮靜作用,可緩解痙攣。其與巽卦相應,以氣感而不以形質,恰如巽風之'無孔不入',通達三焦而調暢氣機。 蒼術為臣,用量9-12g,其主要成分為蒼術醇、蒼術酮,能燥濕健脾,促進胃腸蠕動。《珍珠囊》言其'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與藿香相須,一宣一運,使濕邪從表里分消?,F代研究表明,蒼術對幽門螺桿菌有抑制作用,其燥濕之性可改善胃腸濕濁環境。 生陳皮為佐,用量6-9g,含揮發油及橙皮苷,能疏肝理氣,調節胃腸平滑肌?!端幮哉摗贩Q其'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與藿香配伍,增強理氣和胃之功,其辛散之性可防蒼術之燥烈。臨床觀察表明,陳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排除腸內積氣。 南山楂為佐,用量12-15g,含山楂酸、維生素C等,能消食化積,活血化瘀?!夺t學衷中參西錄》言其'善入血分,為化瘀血之要藥',此處取其消肉食之積,又防諸藥溫燥傷陰?,F代研究顯示,山楂能增強胃蛋白酶活性,促進脂肪類食物消化。 炙甘草為使,用量3-6g,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等,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秳e錄》謂其'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與生姜相合,辛甘化陽,溫補中焦。藥理研究證實,甘草有抗潰瘍、保護胃黏膜作用。 生姜為使,用量15-30g,含姜辣素、姜酚等,能溫中止嘔,散寒解表?!夺t學啟源》言其'溫中去濕',與藿香配伍,增強化濕和胃之功。現代研究表明,生姜能促進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緩解胃腸痙攣。 六藥配伍,如巽風鼓蕩于中焦,藿香啟運,蒼術燥濕,陳皮理氣,山楂消積,甘草和中,生姜溫陽,共奏化濕醒脾、調和氣機之效。其藥物相互作用體現為:藿香與蒼術協同化濕,陳皮與山楂協同調氣,甘草與生姜協同溫中,諸藥相須相使,形成完整的治療鏈條。 四、方源辨析:藿香法與經典方劑的傳承創新 與《和劑局方》之藿香正氣散相較,扶陽派藿香法去紫蘇、白芷之解表,厚樸、大腹皮之降氣,半夏之燥烈,獨取藿香為君,配伍蒼術、陳皮之辛燥,山楂之酸甘,甘草、生姜之甘溫。藿香正氣散重在解表化濕,表里雙解;藿香法則專注中焦,以'治中焦如衡'為要,雖無解表藥,卻以藿香輕揚之性帶動氣機,如巽風內動而外邪自解?,F代臨床觀察表明,藿香法對單純中焦濕阻之證,較藿香正氣散更具針對性,且無耗傷正氣之弊。 與不換金正氣散相比,藿香法去厚樸之苦降、半夏之溫燥,加入南山楂之酸甘。不換金正氣散以燥濕和中為主,適用于濕濁偏盛而正氣未衰者;藿香法則兼顧消積和胃,更適合濕阻兼食積之證。扶陽派尤重生姜一味,借其辛溫之性,增強溫陽化濕之力,體現'治濕不理陽,非其治也'的學術思想。實驗研究顯示,生姜與蒼術配伍,可增強溫陽化濕的效果,較不換金正氣散更能改善脾胃虛寒型消化不良。 五、臨床應用:藿香法的適應癥與加減變化 藿香法主要適用于中焦濕阻、氣機不暢所致之證,常見癥狀包括: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噯氣泛酸、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滑等。其優勢在于以輕清之劑斡旋中焦,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恰合《臨證指南醫案》'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旨。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等,凡見上述證候者,均可應用。 臨證加減需遵循扶陽醫學辨證思路: - 濕邪較重,舌苔厚膩者,加佩蘭12g、石菖蒲12、薏苡仁30g,增強化濕之力,佩蘭與藿香相須,如巽風遇甘露,化濕而不燥; - 食積明顯,噯腐吞酸者,加雞內金15g、神曲12g,消食導滯,雞內金與山楂相使,消積而不傷正; - 中焦虛寒,脘腹冷痛者,加干姜6g、砂仁9g(后下),溫陽散寒,干姜與生姜相伍,如春日暖陽普照; - 氣機郁滯,脅肋脹悶者,加木香9g、枳殼9g,理氣止痛,木香與陳皮協同,調暢三焦氣機; - 兼見脾虛,神疲乏力者,加黨參15g、白術12g,健脾益氣,黨參與甘草相合,補益中焦元氣。 扶陽派應用此方時,常予藿香法3-5付后,視患者體質逐漸換成附子、肉桂等溫陽之品。如盧崇漢教授在汶川地震時予抗震救災官兵服用的中藥方劑,即為藿香法加減,效如桴鼓。 如案中患者后續治療以四逆湯合附子理中湯為主,即先以藿香法啟運中焦,再以扶陽之劑溫補根本,體現'先去其邪,后扶其正'的治療次第。實驗研究表明,藿香法與附子配伍,可增強胃腸黏膜屏障功能,較單純應用扶陽藥更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六、結語:從巽風到扶陽的治未病智慧 扶陽派藿香法以廣藿香應巽卦之風木,借六藥之配伍,行斡旋中焦之妙用。其方雖簡,卻蘊含'少火生氣'之奧;其法雖平,卻暗合'治未病'之旨。案中患者以藿香法先解濕阻,后以扶陽藥培固根本,終使胃癌風險基因轉陰,印證了《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至理。 當今之世,飲食不節、嗜食生冷者眾,中焦濕阻已成百病之基。藿香法恰如巽風初起,先啟中焦氣化,而后扶陽之藥方能直抵病所。愿同道諸君,能悟此方之妙,于平淡處見神奇,在尋常中得真機,共揚扶陽醫學之大義。 正如《道德經》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藿香法之善,亦如水之潤下,風之啟運,于無聲處調燮陰陽,此乃扶陽派用藥之真境界也。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