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夜加班后疲憊不堪,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月經后臉色蒼白如紙,手腳常年冰冷難暖…… 這些身體發出的信號,都在訴說著氣血陰陽的虧損。 不少人知道生脈飲氣陰雙補,卻不知人體自有 “天然藥房”。 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穴、太溪穴、神門穴這五個穴位相互配合,每天艾灸 10 分鐘,就能實現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效果更全面。 一、足三里:氣血生化的源頭 中醫常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強健,才能將食物轉化為氣血。 足三里作為胃經合穴,宛如脾胃的 “專屬維修工”。 位于:彎曲膝蓋呈90度,膝蓋骨外側凹陷往下3寸。 當脾胃虛弱,氣血生成不足,就會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癥狀。 ![]() 此時把大號濾煙艾灸罐綁在膝蓋下方的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補中益氣,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讓食物充分轉化為氣血。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足三里通過調節脾胃,從根源上推動氣血的生成。 每天艾灸足三里15-30分鐘,或按揉至酸脹感,能明顯感受到食欲變好,身體有力氣。 脾胃功能提升后,氣血充足,為后續補血、補陰補陽奠定堅實基礎 。 ![]() 二、三陰交:補足陰血養分 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三陰交作為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堪稱養血滋陰的 “全能選手”。 位于:內踝尖上 3 寸。 陰血不足時,會出現面色萎黃、月經不調、失眠多夢等問題。 艾灸三陰交,能調節三經氣血,補血養陰,為身體補充陰血養分。 ![]() 滋陰的穴位好比給身體補水,不適合大火力艾灸,比如上來用7cm的艾條就不適合,最好是用細點艾條艾灸,比如我就喜歡點一根1.8cm的石磨艾條,溫溫的艾灸三陰交。 當陰血充盈,身體得到滋養,各臟腑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就像給身體的 “田地” 灌溉,讓陰血滋潤全身,為陰陽平衡提供物質基礎。 ![]() 三、關元:點燃身體陽氣 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陽虛者常表現為手腳冰涼、畏寒怕冷、腰膝酸軟。 關元穴字面意思是:「陽氣的關卡」,刺激關元相當于打通了元氣的門戶,元氣可以源源不斷的滋生。 位于:臍下 3 寸。 艾灸關元穴,能為身體注入溫暖陽氣,驅散寒氣。 尤其是在秋冬季節或體質虛寒者,晚上有時候我冷到睡不著,就把自發熱艾灸貼貼在小腹的關元穴,可以自發熱艾灸4-6個小時,晚上能明顯感覺到小腹溫暖,全身陽氣被激發。 陽氣充足后,能推動氣血運行,增強身體抵抗力,與補陰相輔相成,共同維持陰陽平衡。 ![]() 四、太溪:平衡體內陰陽 腎為先天之本,腎陰腎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 太溪穴位于:內踝尖與腳后跟連線的1/2處,是腎經原穴。 ![]() 原穴就是腎的原動力所在,動力肯定包括陰氣和陽氣2個部分,由此可見,太溪穴既可以補陽,又可以滋陰。 當腎陰不足,會出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等癥狀;腎陽不足則表現為怕冷、水腫等。 經常艾灸太溪穴,能調節腎陰腎陽,讓補陰補陽達到動態平衡。 ![]() 五、神門:守護補益成果 氣血陰陽虧損時,心神易受擾動,出現失眠多夢、焦慮煩躁等問題。 神門穴位于:腕橫紋,靠近小指端的凹陷處,是心經原穴,能寧心安神、緩解疲勞焦慮。 ![]() 每天睡前點一滴藍色艾草精油在手腕內側,按揉神門穴 3 - 5 分鐘,能讓緊張的神經放松下來。 當心神安定,身體處于放松狀態,更有利于睡眠,晚上能睡著了,人就不會過度消耗陽氣和陰液,相當于是給身體查漏補缺。 這五個穴位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從補氣到補血,從補陰到補陽,再到安神定志,形成一個完整的補益體系。 每天只需花 10 分鐘艾灸這些穴位,就能激發身體自愈力,實現氣血陰陽同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