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保健灸法 一、保健灸的傳承 保健灸法,就是無病而先施灸的方法,《醫心方》稱為“逆灸”。運用保健灸法,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黃帝內經》中說:“灸則強食生肉。”是指灸法有增進食欲、促進機體強壯的功能。相傳孔圣人平時就很注重灸法保健,《莊子》中曾記載說:孔子“無病而自灸”,身體強壯,才能周游列國。宋代竇材在《扁鵲心書》中更是大力提倡保健灸法,指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我國著名灸法大家謝錫亮先生曾有“火有拔山之力,灸能起死回生”的論述,這說明灸法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尤其當藥物治療收效甚微時,灸療的效果往往更令人驚嘆。這正體現了我國先人“針所不為,灸之為宜”、“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陰陽皆虛,火當自之”的說法。 二、保健灸的原則 灸法祛病保健,其總的原則,是以虛癥、寒癥、陰癥為主。一切陽氣虛陷、久病、久泄、痰飲、厥冷、痿痹等癥,皆可用灸。另外,某些陽、熱、實癥,也可選用灸法,或針灸并用。 01、祛濕散寒,通和經絡 《素問·調經論》說:“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日虛?!焙芭c濕邪均屬陰,為陰邪。艾火的熱力能透達肌層,溫經行氣、祛濕除寒,使陽氣恢復其溫煦、推動之功用,氣血得以正常運行則經絡通和,寒痹可除。 02、補氣培本,回陽固脫 《扁鵲心書》說:“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中醫認為,人體的氣,來源于稟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中的水谷之精氣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氣。氣屬陽,有溫煦、推動、防御、固攝和氣化的作用)?!峨y經·八難》亦說“氣者,人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辈捎镁姆烧駣^機體陽氣,終達回陽固脫之效。 03、宣透疏散,拔毒泄熱 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記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爆F代很多醫家已經根據大量的資料,證實了灸法的拔毒之功。如急性乳腺炎、急性結膜炎、急性中耳炎,艾條熏灸大椎穴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燈火灸治療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瘢痕灸治療肺結核,隔鹽灸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04、調理脾胃,延緩衰老 《針灸資生經》說: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時,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不但能使人體消化功能旺盛,而且可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有效起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05、和諧營衛,活血止痛 《黃帝內經》有云“熱氣至則痛止矣”。中醫學認為,體內之“瘀”,多因寒濕所致。灸的溫熱刺激可以使氣機調暢、營衛和諧,氣血運行加快,身體局部乃至全身感到溫暖舒適,經絡通暢,瘀結自散,是所謂的“通則不痛”。 06、補虛泄實,調和陰陽 中醫學認為,人體陰陽失調,則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從而易發疾病。 施行灸法保健,要注意施灸程度的掌握和選擇: ◇ 凡是初病、體質強壯者,艾炷宜大,壯數宜多; ◇ 久病、體質較弱者,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可采取小艾炷分次施灸; ◇ 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等皮肉淺薄處施灸時,其艾炷不宜過大,壯數不宜過多只; ◇ 在腰背、腹部等皮肉深厚處施灸,其艾炷可大,壯數可較多。 三、常用保健穴位 01、大椎 大椎為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又稱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為振奮陽氣,強壯保健的重要穴位。能防治各種虛損和感冒等病癥。還可清腦寧神,增強智力,調節大腦功能。 02、身柱 身柱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是小兒保健灸的重要穴位,能通陽理氣,補益虛損。通治兒科百病?!娥B生—言》中說:“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鄙碇囊嗄芙∧X寧神,促進大腦發育,健全小兒神經系統,增強智力;宣通肺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防止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03、脾俞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人體的營養物質均來源于脾胃的運化輸布,故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艾灸脾俞能健運脾胃,加強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補養氣血,增強體質,對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04、腎俞 腎為先天之本,精氣出入的源泉。艾灸腎俞穴能補益腎精,溫通元陽,強身壯腰,延緩衰老,是常用的保健方法。 05、命門 穴當兩腎俞之間,為生命的重要門戶。具有溫補腎陽、培元固本、強健腰膝之功,常用于治療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炎、月經不調、慢性腸炎、腰部疾患等。 06、中脘 中脘為胃的募穴,能調理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使人體的營養物質充足,氣血旺盛,是重要的養生保健穴之一。 07、神闕 神闕即臍中。胎兒賴此處從母體獲得營養而具形神,喻為元神之闕門,故名。具有溫腎壯陽、健脾和胃、回陽固脫、延年益壽和強壯的作用,為中老年保健要穴。 08、氣海 氣海屬任脈,位于臍下,為諸氣之海,是大補元氣,總調下焦氣機,養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常灸此穴能培補元氣,調理氣機。 關元又稱丹田,為一身元氣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能溫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和血。長期艾灸本穴,可使人真元之氣充足,延緩衰老的發生。 10、曲池 古人認為曲池是“目灸”名穴,艾灸曲池,可以使眼睛明亮,視力提高。曲池又為大腸經的合穴,能有效調節胃腸功能。艾灸此穴還能溫經散寒,舒筋活絡,使上肢更加靈活。 11、足三里 《針灸大成》記載:常灸足三里穴,可調和五臟六腑,使氣血宣通暢達,能有效地預防中風的發生。對素體虛弱、精力不濟、易于疲勞者,亦可通過艾灸足三里達到強壯身體、養生保健之目的。 12、陽陵泉 陽陵泉為筋會,是強壯筋骨,舒通經脈的常用保健穴,又為膽經的合穴,可調節和改善肝膽功能,促進膽汁的排泄,有利于消化吸收。 13、三陰交 三陰交是太陰脾經和少陰腎經、厥陰肝經的交會穴,能健脾和胃化濕,調節脾胃幫助消化,還能調補肝腎氣血、舒通經脈、維持年輕、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14、涌泉 《黃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币馑际钦f: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發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處。因此,涌泉穴具有益精補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常用保健灸法 01、健體長壽灸 【選穴原則】溫煦氣血,扶正祛邪,健體長壽。 【常用穴位】足三里穴,關元穴,氣海穴,神闕穴。 處方一:艾條溫和灸法(足三里、關元、神闕) 處方二:艾炷隔姜灸法(足三里、關元、氣海、神闕) 02、防病保健灸 【選穴原則】隨癥選穴,加強預防。 【常用穴位】百會穴,大椎穴,風門穴,肺俞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涌泉穴。 處方一:艾條溫和灸(大椎、風門、肺俞、足三里、合谷穴) 處方二:雀啄灸(百會、足三里)加溫和灸(涌泉) 03、健腦益智灸 【選穴原則】]疏通經絡,振奮精神,健腦益智。 【常用穴位】百會穴,太陽穴,風池穴,風府穴,大椎穴,合谷穴,足三里穴。 處方:艾條懸起灸 04、烏發美發灸 【選穴原則】調理肝腎,補益氣血,烏發美發。 【常用穴位】百會穴,頭維穴,上星穴,四神聰穴,脾俞穴,腎俞穴。 處方一:用艾炷或艾條(百會、四神聰、腎俞、脾俞) 處方二:艾條懸起灸(百會、頭維、上星、四神聰) 05、明目護眼灸 【選穴原則】調理肝經,滋養陰血,明目護眼。 【常用穴位】光明穴,肝俞穴,期門穴,翳明穴。 處方:溫和灸或隔姜灸 06、減肥瘦身灸 【選穴原則】調理脾胃,除濕祛痰,減肥瘦身。 【常用穴位】足三里穴,中脘穴,氣海穴,脾俞穴,胃俞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天樞穴,支溝穴,梁丘穴,列缺穴。 處方一:艾條懸灸法(脾俞、足三里、氣海、梁丘、列缺)——氣虛者用之。 處方二:艾條懸灸法(脾俞、足三里、氣海、天樞、支溝)——便秘者用之。 處方三:艾條懸灸法(中脘、胃俞、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浮腫者用之。 07、美容除斑灸法 【選穴原則】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美容除斑。 【常用穴位】顴髎穴,頰車穴,曲池穴,印堂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神闕穴、關元穴、血海穴,合谷穴。 處方一:艾條懸灸法(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用于消除雀斑。 處方二:艾條溫和灸(顴髎、頰車、下關、曲池 印堂)——用于消除雀斑。 處方三:艾條溫和灸(曲池、血海、三陰交、肝俞、脾俞、腎俞、神闕、關元)——用于消除黃褐斑。。 08、改善睡眠灸 【選穴原則】調理心腎,養心安神,改善睡眠。 【常用穴位】百會穴,大椎穴,內關穴,神闕穴,關元穴,命門穴,脾俞穴,腎俞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處方一:艾條溫和灸(大椎、命門、神闕、足三里、關元)——常用于養心安神。 處方二:艾條溫和灸(百會、三陰交、內關、足三里)——用于治療失眠。 處方三:艾條溫和灸(腎俞、命門、脾俞、足三里、百會) 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者最好在睡前灸。 09、戒煙灸法 【選穴原則】調理心肺,戒除煙癮。 【常用穴位】戒煙穴,列缺穴,通里穴,中府穴,巨闕穴,肺俞穴,心俞穴。 處方一:溫和灸或隔姜灸(列缺、戒煙穴、肺俞、心俞穴) 處方二:溫和灸或隔姜灸(通里、戒煙穴、中府、巨闕)戒煙穴 在犯煙癮時,即隨時灸之。 戒煙穴——陽溪穴與列缺穴之間,距陽溪穴一拇指寬的凹陷中。 五、節氣灸 “節氣灸”是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選擇具有強壯作用的腧穴進行艾灸。是我國歷代醫家所推崇、在傳統防病保健領域占有特殊地位的一種灸法。 中醫理論認為,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變化,導致了自然界四季以及時序的變化。人與自然相應,人體內在的陰陽也受到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影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天地陰陽之氣消長變化的轉折時期,人體與此相應,體內的陰陽變動也更為明顯,甚至呈現劇烈之勢。 節氣灸從整體角度全面綜合考慮機體中的正邪關系,不僅考慮人本身的整體性,更考慮人與環境的聯系以及環境特殊變化與人的陰陽氣血的關系。時令節氣是“節氣灸”的時間條件,是反映中醫“天人相逢”理論的關鍵所在?,F在臨床與民間依然沿用的三伏天或三九天艾炷灸、穴位貼敷肺俞及大椎防治冬季易發的哮瑞等肺病,實際上就是依據《靈樞·病傳》“病先發手肺……冬日入,夏日出”而設的冬夏治療的原則。 根據據四時五行五臟的關系,“冬日入”應在申酉時,此乃金氣主時亢極之時;“夏日出”在寅時,寅時乃木旺之刻。肺屬金,“冬日入”,金氣亢極而病增,“夏日出”,夏本金氣不支,寅時木旺而金氣尤衰則病增,所以冬夏是肺病高發季節,也是防治肺病的關鍵時刻。 臨床上許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誘發,提前在夏季治療往往可獲殊效。這是因為按陰陽四時消長規律,人體陽氣在春夏季多旺,冬季多斂,人體久病本易傷陽,冬季之時,本不旺之陽更加明顯,在此季節陰陽明顯失衡,故疾病紛紛在冬季加重或誘發。 根據“冬至一陽生”的原則,自冬至之日開始,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復蘇充盛,人體可順從自然界的陽生之氣,應用關元灸來強壯元陽,就是“節氣灸”的具體應用。關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脈的代表穴,為一身元氣之所在,男子藏精,女子主月水,又為肝、脾、腎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沖脈、督脈、任脈均出于胞中,又稱“一源三歧”。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主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所以關元穴是節氣灸選用頻率最高的穴位。 此外,春分的曲池節氣灸預防眼病,秋分的足三里節氣灸強壯脾胃、預防胃腸病等都是人們熟知的節氣灸方法。 “節氣灸”的目的就是培壯元陽以扶助正氣,它不僅是一種特異性的預防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種調節全身整體機能、扶正固本的方法。 本學習交流材料來自國家職業技能培訓教材、網絡等處,經編輯、整理,僅供學習交流,不作商業用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