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最常見的頸椎病類型,最主要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布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 ![]() 癥狀以疼痛為主,表現為刺痛,灼燒痛,放射痛,頸椎活動受限,疼痛向肩、臂、前臂及手指放射,同時可伴上肢無力及手指麻木。 頸椎病變多見于頸4~5節段以下,以頸5、頸6與頸7神經根受累最為多見。 ![]() 真性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病因: 1.由于髓核的突出與脫出,后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鉤椎關節骨贅形成,及其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后方小關節)的松動與移位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 2.頸椎管的狹窄,神經根袖的炎癥和周圍神經部位的炎癥與椎管內腫瘤占位,包括椎間孔的占位。 ![]() 神經根的壓迫一般多見三種癥狀表現,第一運動神經受損,第二感覺神經受損,第三交感神經刺激。 前根壓迫比較厲害一般會有肌力下降包括肌萎縮。 后根受壓一般是感覺障礙癥狀 臨床中兩者并存居多,頸椎因為椎間隙小椎間孔矢狀徑小,所以神經受壓多數癥狀都比較重,但是頸椎的中央型居多,側旁和椎間孔型比較少。 頸痛和頸部僵硬,常常是最早出現的癥狀。有些伴隨肩胛骨內側緣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 神經受壓引起癥狀的機制: 1. 各種致壓物直接對脊神經根的壓迫、牽扯以及繼發的反應性水腫,產生炎癥化學性刺激引起疼痛癥狀,此表現為根性癥狀; 2. 通過神經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而表現出頸部癥狀; (竇椎神經是支配椎間盤的神經) 3. 在前兩者基礎上伴隨頸椎失穩橫韌帶對于神經根牽拉效應。 另外就是外周的軟組織和臂叢神經通道刺激引起癥狀(例如斜角肌、鎖骨下肌胸小肌等)。 第三種為假性神經根型頸椎病 ![]() ![]() ![]()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節段支配區域 C2-4 神經根病非常少見,患者經常抱怨枕部或顳部疼痛,并延伸至耳后或頸部側面。 ![]() C5 神經根病會導致肩關節疼痛和肩胛骨內側疼痛的癥狀。 ![]() C6 神經根病的患者通常會感到從頸部到二頭肌橈側、前臂、拇指和食指疼痛或麻木。 C7 神經根是頸神經根病最常受累的部位為中指麻木,導致三頭肌、腕屈肌和手指伸肌無力。 C8神經根病患者主訴手部內在肌肉嚴重無力,或者無名指和小指的疼痛麻木。 最常見檢查方法:核磁共振檢查和CT,神經明確損傷的可做肌電圖檢查。 ![]() ![]() 上述描述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理表現和臨床節段分布與影像診斷。 那么出現這種情況需要結合患者實際癥狀表現和體格檢查,影像診斷綜合判斷。 ![]() 出現上肢神經根癥狀除了椎管內壓迫外,還有外周神經通道的刺激問題,除了神經刺激還會伴隨一些血管型癥狀。 ![]() ![]() 外周臂叢神經通道常見三塊肌肉,斜角肌,鎖骨下肌和胸小肌,??通過體格檢查和觸診包括橈動脈測試來鑒別診斷。 受壓癥狀:一般常影響到頸、肩、臂(內側臂)及手部尺側麻木、打電感、灼痛感,也有些患者可向前胸、肩胛骨區放射,引起肩胛骨內側與脊柱棘突間的區域的麻木、酸痛等癥狀,易被誤診為菱形肌勞損,上胸部的不適,易被誤診為心絞痛。兩者同時出現時表現為前胸貼后背的疼痛不適。 上臂的抬舉困難、費力,脫衣服費力等。肩部感覺承受不了 衣服的重量或者惑覺肩部壓著千斤之重。 2.血管型——動脈受壓癥狀:表現為患肢缺血性彌漫性疼痛、麻木、皮膚溫度下降、蒼白和容易疲勞。 3.靜脈受壓癥狀:表現患肢水腫,手指發僵無力不靈活,比較嚴重時由于靜脈血栓可造成持續性水腫; 斜角肌也會引起假性心絞痛 ![]() ![]() ![]() 鑒別診斷與風險排查: 既往不明原因發熱盜汗,乏力,體重下降,夜間持續疼痛,影像檢查椎間隙破壞,椎旁膿腫等 疼痛呈持續性,有進行性加重,伴隨下肢運動障礙和感覺減退,步態不穩和大小便功能障礙,肌張力高有腱反射亢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