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祖父背著藥箱走了三十里山路,只為給鄰鎮一個總眨眼睛的孩子瞧病。 回來時,他把一張寫滿字的油紙鄭重放進竹盒,對我說:“這是李郎中傳的'熄風方’,收好。” ![]() 那時的農村,孩子們偶爾抽抽鼻子、聳聳肩膀,老一輩總用迷信的說法,念叨 “是被風吹了魂”。 祖父卻不這么認為,他戴著老花鏡,在昏暗的油燈下,就著這張方子,在藥罐里熬了大半輩子。 ![]() 藥香混著柴火味,彌漫在破舊的堂屋里,治愈了一個又一個 “怪毛病” 的孩子。 多年后,我從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公立三甲的兒科醫生。 ![]() 那個斑駁的竹盒,歷經歲月侵蝕,邊角都已磨損,卻依然被我擦拭得干凈。 打開盒蓋,那張泛黃的油紙已經發脆,上面用毛筆寫著四味藥:天麻、鉤藤、白芍、甘草。 簡單的字跡背后,藏著幾代中醫人的智慧。 ![]() 前年冬天,診室的門被推開,8 歲的男孩躲在媽媽身后。 不停地聳肩、清嗓子,眼神里滿是不安。 媽媽眼圈通紅,聲音帶著哭腔:“大夫,孩子這樣快半年了,西醫看了說只能吃藥控制,可副作用太大......” 我摸了摸孩子的脈象,又看了看舌苔 —— 舌紅、苔少,脈象弦細,典型的肝風內動、陰血不足。 ![]() 我想起祖父的 “熄風方”,在此基礎上,加了些滋陰潤燥的麥冬,開了 7 劑藥。 同時叮囑孩子媽媽:“每天用桑葚干,給孩子泡水喝,酸酸甜甜的,孩子愛喝,還能補肝血。” 一周后復診,媽媽一進門就笑了:“喝到第 5 天,聳肩次數明顯少了!晚上也不磨牙了,以前總翻來覆去睡不著,現在一覺能到天亮。” 看著孩子不再緊繃的小臉,我也跟著松了口氣。 ![]() 這些年,我用這個基礎方,為 200 多個抽動癥孩子調理身體。 但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需要靈活調整: 有的孩子舌苔厚膩、口氣重,是積食生熱,我就加山楂、雞內金消食導滯; 有的孩子脾氣急躁、愛發火,屬于肝郁化火,便加菊花、牡丹皮清肝瀉火。 ![]() 記得有個 12 歲的女孩,不僅頻繁抽動,還總說胸口悶、喘不過氣。 仔細詢問才知道,父母工作忙,很少管孩子,手機看多了就會加重癥狀。 我除了開藥,還和她父母聊了很久,建議他們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 三個月后,孩子的抽動癥狀基本消失,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上個月,一位家長帶著自家種的核桃來到診室。 特別開心的跟我說:“大夫,太謝謝您了!孩子喝了三個月中藥,現在和正常孩子一樣,學習也進步了!這是自家樹上的核桃,您一定收下。” ![]() 摸著核桃粗糙的外殼,我仿佛又看到祖父坐在灶臺前,小心翼翼查看火候,熬煮草藥的模樣。 耳邊響起他常說的話:“看病就像育苗,急不得,慢慢來,總會等到花開。” 從祖父到我,這只竹盒里的藥方,承載著醫者的仁心,也見證著無數家庭從焦慮到安心的轉變。 在中醫這條路上,我愿繼續堅守,用傳統的智慧,為更多孩子驅散病痛的陰霾。 |
|